张晏志:种茶叶开茶厂一年卖了2000万


1999年,张晏志的新茶终于上市了。让人惊讶的是,张晏志的新茶价格比别人整整高出了一倍还多,别人卖300元一斤,张晏志卖600元。2007年,张晏志的茶厂已经初具规模,他注册了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
[致富经]一夜财富归零 一年绝地翻身(20120525)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创业中国-江苏篇(5)

  他,叫张晏志。张晏志从小就喜欢武术,这不,刚和记者见面,张晏志就给记者表演起了武术。

  张晏志从小就生活在这座大山脚下的林场里。曾经,这片林场种出来的水果5分钱一斤都卖不掉;如今,这片500亩的林场,在张晏志的手里,变成了一个年销售额达到两千多万元的聚宝盆。而周围四百多户村民,也因为他,一年人均增收将近四万元。

  记者:那时候这地方有几户人家?

  张晏志:四户人家。因为穷,走了三家,就剩下我。所谓“剩”者为王,说的就是我。

  石桥镇种植大户淘长清:我所有人不佩服,我只佩服张晏志,他做人做事,包括他的思想,和别人都是不一样的。

  南京市浦口区石桥镇原党委副书记王久福:张晏志,我觉得是从一个白手起家,自主创业上面是个天才。

  这个别人眼中的创业天才,却是个天生爱动的男人。讲到小时候的事,张晏志居然趴在地上给记者做起了示范。就是因为这个爱动的性格,张晏志一度是父亲眼中不听话的孩子。这是张晏志结婚时的房子,因为不听话,结婚刚过七天,父亲就和他分了家,而那时他所有的财富还只是分家时父亲给的半袋子米。

  张晏志:半袋子,肯定不是那个大半袋子,好像一起应该也不会超过20斤,大概15斤米。

  母亲王永秀:我也是舍不得。舍不得怎么搞呢?舍不得,我们农村都是这个样子。

  就是这个当初连父亲都不看好的张晏志,却做成一件专家都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因为这件事,他让自己的亲舅舅指着鼻子大骂六亲不认;也是因为这件事,他把一个濒临倒闭的林场变成了一个带动当地四百多位农户一起致富的聚宝盆。那么,张晏志究竟做了一件什么事呢?

  这里是南京市浦口区赭洛山林场,左边这间瓦房就是张晏志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由于家里穷,张晏志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辍学后的张晏志学过无线电修理,种植过中草药,卖过血桃,但每次都由于缺乏经验而血本无归。在父亲的眼里,张晏志学啥学不会,干啥啥不成,就是个不听话、爱折腾的孩子。

  父亲张良华:不支持你,你说我们不支持你,支持你失败,经济上受了损失,人走了弯路。这东西肯定是要讲的。

  1991年11月,张晏志结婚后的第七天,父母就和他分了家。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分家,竟然成了张晏志改变命运的开始。

  1996年以前,赭洛山林场一直由张晏志的父亲承包,那时的林场还是以种植水果为主,由于管理不善,长出来的水果又小又涩,拉到南京5分钱一斤都卖不掉。

  张晏志:到果品批发市场,人家说,你把这个送到动物园卖给猴子吃,大概5分钱一斤,因为那个猴子要吃这些果子。

  父亲张良华:那个面临倒闭,多少农户都走掉了,这一户到东,这一户到西,等于就是这个地方只剩我家一户在里面。

  别人都走了,张晏志却没有走,非但不走,他还要承包这片500亩的林场。为什么别人避之不及的林场,他却要承包呢?张晏志到底在这里发现了什么样的财富商机

  原来,自从分家以后,张晏志就开始琢磨着怎么挣大钱。他发现,林场生意不好,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适合林场种植的产品。他结合林场的条件,认为种茶是最适合林场发展的。为了避免重蹈前几次失败的覆辙,张晏志这次要打一场有准备的翻身仗。

  这是一本1992年出版的《中国茶经》。1996年,张晏志在自己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花了六十多元钱,买了这本书,而当时这六十多元钱,相当于张晏志一个月的生活费。

  张晏志:就是书不离手,放在床头,看山护林,干嘛都把它弄着,甚至有时候在地上一放,我就在那里躺着,当枕头,一直伴随我好长时间,整个一个精装的封面都烂掉了。

  就是在这本书里,张晏志发现了一种杭州的新茶。在他看来,有了这种茶,他就能使这片500亩的林场起死回生,而且还能一洗自己只会折腾的骂名。

1999年,张晏志的新茶终于上市了。让人惊讶的是,张晏志的新茶价格比别人整整高出了一倍还多,别人卖300元一斤,张晏志卖600元。2007年,张晏志的茶厂已经初具规模,他注册了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

  1996年2月,张晏志带着自己贩卖包装袋赚到的2000元钱,一个人前往杭州引种。在他看来,他的这次杭州之行就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然而没有想到,就在他从杭州回来的路上,却被人当头浇了一瓢冷水。

  这个人叫檀时龙,是南京市浦口区农业部门的茶叶种植专家,就是他给张晏志浇了一瓢冷水。那天,檀时龙在南京办事,正遇见从杭州回来的张晏志,看到张晏志引进来的品种,檀时龙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张晏志:他说,哎呀,你怎么做事情这么鲁莽?你为什么不来征求一下我的意见?我说,这有什么问题?他说,你这个太盲目了,你这个引进过来肯定失败。

  专家:我们实验这么多年都没有搞成功,你这么盲目地订了这么多的茶苗来,这个风险太大了。

  檀时龙告诉张晏志,当地属于丘陵地区,土壤特别容易引起干旱,而这种茶最怕的就是旱,所以这么多年,当地从来就没有人敢引进这种茶。檀时龙的这番话,让张晏志呆若木鸡,难道自己满怀希望引来的茶叶品种就是个笑话吗?张晏志偏不信这个邪,他决定试一试。

  张晏志:你讲百分之百失败,不是没有人搞过吗,你不是说从来都没有引进过,这边肯定不行,所以我们这边一直没引进过。那我讲,你没引进过,你咋知道呢?到这个时候了,我必须要拼一把。

  1996年春,张晏志借了3万元的高利贷,加上自己卖包装袋的3万元钱,开始种植这种新茶。为了解决茶苗怕旱的难题,张晏志可以说是想破了脑袋。

  有一天,张晏志看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忽然来了灵感,靠着这个灵感,他发明了一种新的种植模式,一举解决了茶苗怕旱的难题。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张晏志:这个应该就是低槽了,这两边高吧,中间低吧,下点雨,夏天下得急,它肯定水往低处流,就聚集在这里面。

  按照水向低处流的原理,张晏志把茶苗种植在两个垄之间的低槽里,下雨的时候,水就能保存下来。用这种方法,张晏志一举解决了新苗怕旱的问题,当年新苗成活率就达到了75%。张晏志把不可能的事做成了,这不仅让茶叶专家檀时龙大感意外,也让他对张晏志佩服不已。

  檀时龙:他的技术,他所掌握的知识,哪怕我们茶叶上的专业人士的水平,都达不到他目前这样一个水平。

  1998年,张晏志的新茶终于到了可以采茶的一年,他的心情又是高兴,又是不安。这三年,由于一直忙于新茶的培育,张晏志的家里几乎没有了经济来源,全靠着借钱过日子,三年一共借了八万元的高利债。由于怕父亲责骂和家里担心,张晏志从来没有告诉过家人,自己具体借了多少钱。

  父亲张良华:他分家以后,他做的事几乎不和我说。

  张晏志:当时八万多元钱的高利贷,对我来说,我这个心理负担压到极致了,一旦出问题,人家不放心,马上问你要钱,你拿不出来,全部问你要,你马上就没法面对。

  而这批春茶就是张晏志所有的希望。他向高利债主们承诺,一旦收了茶,就连本带利一起归还所有欠款。然而事情却远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简单。

  张晏志:1998年3月21号,那就对我来说,根本就没有刻意去记住,就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1998年3月21号晚上,离张晏志计划采茶的日子正好还有三天,就在这天晚上,鹅毛般的大雪从空而降。

  看着满天飞舞的雪花,张晏志心急如焚。第二天,天还没亮,张晏志就踏着雪迹跑到了茶园。眼前的情景让他欲哭无泪。

  张晏志:我来把这个雪全部扒弄开,一扒弄开,茶树露出来,我看发出的芽子一个个就像冰棍一样,马上就被全部冻烂掉。只要发出来的芽子冻烂掉,那你马上就是损失啊。再抬头看看那个天,天灰蒙蒙的,我当时感觉这个脑子嗡的一下,一个念头就是这个天要灭我。

  张晏志只觉得天旋地转,新茶全部被冻死,八万元的高利贷拿什么去还?然而,谁也想不到,就在一念之间,张晏志又忽然眉开眼笑,开心至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张晏志:就是一念之间,就是这么一闪,我突然就明白这不是天灭我,这是老天可能在考验你,能不能渡过去,不是我做这个失败了,而是这种天灾。所以这样一想,感觉舒了一口气,感觉那挺开心了。

  母亲王永秀:他腰掐着,那怎么搞,天灾呀,那怎么搞?

  尽管张晏志还能笑得出来,但他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八万元的高利贷怎么还?这些借钱给张晏志的乡亲,本来就是看在张晏志父亲的面子才借的钱,如果张晏志不按时还钱,连累了父亲不说,以后再借那可就难了。

  张明洞:他有爹呀,他老子和我们是老朋友多少年了,他老子是老厂长,我们认他老子。

  绍光华:一开始我们也不敢借,因为他爹搞了不少年林场,对他爹比较信任。

  父亲张良华:你还不了,那我们不能背债呀,不能给人跑来骂我们不给钱呀。

  然而,这一次,张晏志并没有打算找父亲帮忙,面对八万元的高利贷,他显得胸有成竹。他用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方法,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借债的风波,还一举为自己赢得了债主们的信任。

  张晏志:我要变被动为主动,提前跟人家打招呼,你如果能帮我顺延,我表示感谢,如果不能顺延,我要提前问你,你告诉我什么时候要,那我肯定在其他亲戚朋友方面想办法,肯定及时归还给你。

  所谓简单的方法就是拆西墙补东墙,从一家借到另一家还,但张晏志每次还钱都非常及时,说什么时候还,绝不拖延一天,不仅如此,张晏志每次还钱都会带烟带酒表示感谢。

  债主:量小的他是带着烟酒,量大的按银行利率。

  债主:还钱的时候带钱、带烟、带酒嘛。

1999年,张晏志的新茶终于上市了。让人惊讶的是,张晏志的新茶价格比别人整整高出了一倍还多,别人卖300元一斤,张晏志卖600元。2007年,张晏志的茶厂已经初具规模,他注册了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

  张晏志:人家认我这个小年轻,这个小年轻跟你说话一言九鼎,说话算数,这个小年轻不错。

  由于张晏志说话算数,迅速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从此以后,只要他开口借钱,村民们没有不帮忙的。

  1999年,张晏志的新茶终于上市了。让人惊讶的是,张晏志的新茶价格比别人整整高出了一倍还多,别人卖300元一斤,张晏志卖600元。张晏志的茶为什么能卖这么贵呢?除了茶的品质好以外,张晏志自创的采茶技巧也帮了很大的忙。

  张晏志:她这个就可以了,对了,你看她这个就比较好。如果你指甲不剪掉,担心有意无意形成一个习惯,用指甲掐到它了,它这个茶汁很快就会外溢,会氧化,然后就会变成一个锈迹或者锈斑。

  1999年一年,张晏志靠着新茶不仅一举还清了所有的高利贷,还余下了两万元钱。随后,刚刚挣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张晏志又做了一件在当地引起轰动的事。

  2000年9月,浦口区石桥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请张晏志作报告,张晏志的发言引起了时任石桥镇党委副书记的吴久福的注意。

  和张晏志走在一起的这个人就是吴久福。通过交谈,吴久福了解到,张晏志想要再发展50亩的茶园,他则建议张晏志不如扩展到200亩。

  吴久福:我在想,我们现在有复垦在手的两百多亩土地,为什么不把它全部发展茶叶呢?

  吴久福的话让张晏志很兴奋,他当即承诺只要有20万的贷款,发展200亩的茶园没问题。

  吴久福:当时20万元贷出去,我们也是很谨慎的,就问张晏志,你用什么来担保?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张晏志:我说,我这个早考虑了,我除了拿我人格做担保之外,然后我没有任何抵押物。

  要用人格担保贷款20万,在当地还没有人敢这么做,没想到,吴久福当场拍板,不仅带给张晏志20万元,还免除了这20万元的利息。

  吴久福:利息支付呢,是我们财政所来支付,不用张晏志来支付。

  张晏志:当时我从内心油然地有一种什么,一定要把它做好,一定要做出来给领导看,证明我自己。

  张晏志信心十足,卯足了劲发展茶园。2002年,他组建了一个高效率的团队,而他的管理模式堪称别具一格。

  这里是张晏志的办公室,在这里,记者发现了一面镜子。张晏志告诉记者,这面镜子在他的团队管理中可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张晏志:以前我要是和你说个什么,如果说急了,一定要怎么样,你看这个目光,感觉很凶,那这么,别人感觉好像有压力,或者觉得很难融通,那我无法改变别人,我只有来优化自己。怎么优化呢?我们商量商量,那这个事,我们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我有意无意都在瞟镜子当中的我,是不是慈眉善目,是不是把面部表情放松。

  记者:镜子就是起着一个提醒你的作用?

  张晏志:提醒我时时刻刻照镜子,反观自己。

  张晏志不仅时时刻刻照镜子反思自己,他还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规矩——每天必须对员工说十遍以上“太好了”。

  张晏志:每天尽可能说十次以上“太好了”,“太好了”。你们试试看,如果你每天说十次以上“太好了”,然后会发现真的挺好。如果在“太好”的状况下,你再去做任何事情,他首先心情就很轻松,就很愉悦。

  2007年,张晏志的茶厂已经初具规模,他注册了商标,打造自己的品牌。然而,就在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张晏志忽然做了一件让人看不懂的事,这件事让张晏志背上了六亲不认的骂名,但也是这件事,让张晏志的财富翻了一倍。他到底做了什么呢?

  杨再兴——张晏志的舅舅,2006年在张晏志的鼓励下种茶。2007年3月28日,舅舅兴高采烈地把新采的茶叶送到张晏志的公司,本以为能卖个好价钱,不料却被张晏志当场拒收了。

  舅舅杨再兴:舅舅的他不收,那怎么行了?当初是你叫我搞,我搞了,村部给我承包茶园也花了两三万,交给村部,一次性交了,我这钱也要不回来,我这怎么搞呢?

  张晏志:不符合标准,白给我们都不要,坚决拒收。你这个材料不符合标准,那你这个怎么弄的?

  舅舅的茶叶不符合标准,张晏志坚决不收。外甥不给自己面子,杨再兴就找到张晏志的母亲,希望姐姐能替自己撑腰。

  舅舅杨再兴:找我姐姐,找我姐夫,慢慢搞啊。

  母亲:我说,张晏志,你舅舅搞的茶叶他们说不好,那不好不好就是不好啊?我说,那你一点不能包容吗?他是舅舅啊。我妈没死,你都不认了。

  哪知张晏志不仅不给舅舅面子,就连母亲的面子也不给,气得舅舅杨再兴破口大骂。

  舅舅杨再兴:骂他混帐东西。我家儿子就讲,他是你亲外甥,你不能瞎骂他呀。我说,这个混帐东西,我还有什么不能骂的,我是他舅舅,这茶叶这样不合格呀?

  那么,张晏志为什么要和自己的舅舅过不去呢?这还跟张晏志的一个财富计划有关。

  原来,在2007年以前,张晏志的茶厂一直以公司的形式运行,2007年7月1号,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张晏志立马意识到,合作社是未来发展的必走之路。

  张晏志:我凭我感觉,这应该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这个是真正可持续的、可复制的、合作共赢的,这个是时代最前沿的,一定按照这个路径去走。

  然而,合作社的管理非常松散,如果农户们种植的茶叶不符合收购标准,那么,张晏志刚刚创出来的品牌可能就毁了。这时,正巧自己的舅舅送来的茶叶不合格,张晏志干脆就拿自己的舅舅开刀。果然,看到张晏志对自己的亲舅舅都这么严格,茶农们意识到,张晏志这次是来真的了,送来的茶叶质量明显好转。

  社员何继满:张总就是牌子呀,品牌产品,不能把他的牌子砸了啊,我们都按照他的规矩来搞。

  社员左绪月:你不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话,你这个产品没有保障啊。你这样按照管理体系来的话,这人心里多踏实。

  2007年,张晏志社成立了合作社。2008年,张晏志出国考察,大开了眼界,回国后,他率先从日本引进了国际顶尖杀青机,填补了当地的一项技术空白。如今,张晏志又开始进军茶食品行业,他宣称做中国最好的茶食品,而他的合作社成员也达到了四百多农户,一年整个合作社的销售额达到两千万元。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标签:
更多栏目最新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驼奶产业淘金第一人江洪海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
要说在养殖行业,做乳品养殖的养殖户大多都会选择养奶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蜂改变命运年售600万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
全国养蜂的人很多,单身的大都处在自给自足,或是少量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虫三个月赚三百万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
蝗虫泛滥成灾,当地老农苦不堪言,种植的农作物又将颗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钱龟带来亿万财富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
说起养殖赚钱,邓群晔很有心得。在没有养殖金钱龟之前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露价格上百元变赚钱宝贝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
在云南和四川现在正是松露采挖的季节,有的村子甚至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把天麻卖出2000多万元的秘密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
在云南省昭通市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上,野生天麻外表很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