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红薯,它是农民的重要食物。在中国北方农村,要做成淀粉、馒头、粉条才能吃。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特色食品走上了城市餐桌,红薯粉条成了“金条”。
日前,记者在河南省辉县市省级贫困乡张村乡采访时了解到,该乡现有贫困户378户1067人。这里丘陵多,十年九旱,但土壤是特有的石灰岩红粘土,非常适合红薯生长。如何带领人们脱贫致富?张村的乡长赵爱民说要发展粉丝经济。
赵爱民说,村里红薯平均亩产能达到5000斤,5000斤红薯能出1000斤淀粉,能捞出900斤粉条。按照市场价每斤10元计算,一亩地的毛利可达9000元。剔除化肥农药成本,农民每亩地年纯收入可达5000元。
“前年冬天,我发现村民手工做的红薯粉条很难卖,就在同学微信群里吆喝。大家一起集资,以每斤8元的价格,募集了两万多斤红薯粉条。包装后通过淘宝电商等渠道销售,每个人多赚了4万元。张村乡上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小毅说。
80后的王小毅于2013年底返乡创业。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萌生了成立合作社,发展红薯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想法。
目前,张村乡正在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民”模式,由合作社指导农民大面积种植红薯,优先安排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社员,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协议,合作社不仅要为农民提供统一的种苗供应和技术指导,还要负责扩大红薯粉条的销售,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张村村民刘光思2015年因病致贫。“虽然我现在身体不行,但是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帮我致富,确实是个好办法。将来身体恢复了,我就多种些红薯,做红薯粉条。”
近日,“第二届中国太行红薯面条文化节”在张村乡举行。和面、拍勺、漏粉、出锅、清洗、烘干.传统手工红薯粉条加工工艺出现在乡镇广场,也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多样性体验。
“除了现代化的红薯粉条生产线,合作社还引进了全自动酸辣粉生产线,进行深加工和产业链开发。”王小毅说,随着合作社的生产车间投入使用,今后农民捕捞手工粉条也将在封闭的车间进行,以确保手工食品的卫生安全。
赵爱民说,下一步,政府将主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由合作社去市场签订单,然后决定全乡红薯的种植面积。除了红薯粉条,小米、香菇、柿子等太行山特色农副产品也将成为张村乡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