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怕捅马蜂窝。"然而,宜宾县四个小伙子把大黄蜂(学名:wasp)搬进了他们家,从原来的“疯子”变成了年收入500万元的“蜂王”。4月25日,记者走进宜宾县杰西镇寨龙村的一个养殖基地,了解“蜂王”企业家们背后的故事。
这些“蜂王”的名字是洪炜、红枫、黄桃和冯天瑜,其中年龄最大的不超过28岁。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好。他们总是邀请对方在家里一起玩。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他们完成了学业,开始思考在家里应该做些什么来赚钱养家。
2013年的一天,他们像往常一样在一起玩的时候,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了养殖马蜂致富的例子。大家心情大好,讨论着如何把培养马蜂作为自己的致富之路。
开始,他们只是简单地整理了一些行李,然后凑钱去云南研究繁殖胡风。他们从学校回来后,跟家里人说了建养殖马蜂基地的想法,家里人一直反对。虽然家里人反对,但男孩子们并不气馁,开始在村里建基地。没想到,村民们也反对,认为他们没有做好本职工作是“疯了”。
村民反对,家属也反对。没有让他们放弃理想。迫于压力,他们终于建起了黄蜂繁殖基地。如今,他们有七个养殖基地。
“今年的产值估计黄蜂至少能存活3000个蜂箱。按照每个1700元算,利润就500多万。”洪炜笑着说,现在所有产品都需要提前预订。
改进技术克服胡蜂越冬难
记者走进一个不到50平方米的养殖场,看到这里堆放着大大小小近500个蜂箱,每个蜂箱外都有两个改进的注射器(用于喂食)。“去年冬天过后,马蜂存活率在95%以上,高于往年。”洪峰说,2013年繁殖初期,马蜂冬季存活率不到30%,会造成春季无蜂可养。
当初他们养殖马蜂的技术只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操作并不顺利。从2013年到2015年,整个农场没有大的起色。但通过他们的摸索,在准备蜂笼、搭建蜂棚、制作和收集蜂箱、蜂王交配、越冬管理、助巢、野外放养、科学化蛹等方面获得了不少经验。
“目前,我们不仅一年收获两次甚至三次蜂蛹,还实现了多蜂王共筑一巢,产量提高数倍的技术。”洪峰说。
由于饲养马蜂的技术提高了很多,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吸引了近200名农民参加,还吸引了外省的人来学习。
贵州都匀市民杨在养殖基地学习了3个月。他告诉记者,在这里学习,他觉得养蜂是一个技术型的行业,也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养蜂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细心。每个阶段的喂食都不一样,比如早上是苍蝇,然后是蚱蜢。”杨说他要读书,回到家乡自己办一个养蜂场。
雇佣工人月工资6000元200名工人为养殖基地服务
由于马蜂的生长习性,繁殖基地入冬后会进入温室进行繁殖,45天后在野外繁殖。大棚种植过程中,需要苍蝇、蚱蜢、蜜蜂作为食材,每天不断喂食,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宜宾县刘佳养殖基地,有给我们养殖蜜蜂的,每天200元。”洪峰说,这七个基地总共雇用了200多名工人。
“船上装满了财宝。器皿、蜂王、蜂毒、蜂蛹、蜂箱等。市场上需求量很大。如果人工培育,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益。”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洪峰计划让胡风飞得更高更远。“今年要培育蜂群,配合农民放养;同时还计划在其他地方扩建几个养殖基地。”这是小男孩们的未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