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屡遭危机,农业电商为何如此之难


一亩田 一亩田危及 一亩田裁员 农村电商

一亩田自吹牛过头被扒皮之后,在舆论中便一直处于相当被动地位,各种看衰声音不绝于耳。刚刚过去的周末,一亩田基本是在解释裁员1500名员工和红杉撤资的公关战中度过的。而笔者以为一亩田如今的局面更多反映的是当今农业电商的尴尬。

农业电商从业者的演讲PPT中总喜欢引用中国农业人口等有力数据来证明其平台的前景是如何光明正确。但熟悉农村的朋友都知道,这种看似围观正的判断其实是相当不客观的。

如今农村各种合作社虽然热火朝天,但笔者提醒城市里朋友: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并未有想象中如此紧密,合作社需要为农户提供价廉质优的种子化肥等相关服务,而农户是有权力选择是否接受合作社服务的

在人均耕地面积有限的前提下,单一农户手中可供出售的农产品其实并不多,单一农户无法形成规模,自然也无法以B2B模式进行电商化改造。而如果以合作社为主体进行规模化销售,理论上是可以进行B2B的农产品电商化改造的,但在操作上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多数农业主产区已经习惯了传统销售模式,即线下收购。

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模式虽然有种种弊端,诸如价格反应过慢等等,但多数收购者在当地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这种直接深入乡村的线下收购模式如今仍具有相当大市场,受互联网影响较浅的农村居民往往愿意愿意将粮食或者其他农产品贩给自己信任的人,即使有账期也毫不动摇。这是数百年的文化所致,一时改变不了,而相当的合作社的组织者往往同时是粮食贩子,怎能有动力鼓励农户上网售货?

其次,农村的物流短板。

农村做电商物流是最大难题,现在不少农村地区才刚刚有四通一达等快递公司,且还都是到乡镇一级。而如果涉及大宗农产品的销售,则需要大型物流企业的支持,其中多数地方得依赖公路物流。由于汽运成本相对较高,周期长,会增加生鲜产品的损耗(就不要考虑冷链物流了),而对于大宗货物汽运又明显运力不足。

一亩田也早已意识到物流在农业电商中的重要性,提出做“第四方物流”,整合货车司机与农户之间的资源,但笔者以为这只能缓解压力并不能完全改变现状。原因也很简单,货车司机是需要保证足够的工作时间的,而农产品电商的季节性导致交易偶然性增加,尤其在一些非特产地区,货车司机在现阶段参与“第四方物流”如守株待兔,根本不可取。而当今,农村的货车也纷纷加入各地物流公司,根本公司安排运送各种物资,如果未能有足够利益吸引是不可能放弃公司守株待兔等“第四方物流”订单的。

最后,农村电商用户的被高估。

当今不少农村地区都面临空巢现象,壮劳力纷纷外出工作,留守农村多位妇孺老幼,这些人都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用户。而虽然近年农村也偶有年轻人回流现象,笔者也亲眼见一些年轻人回乡热火朝天做电商,但这些都称不得主流,而即便是主流,返乡的年轻人更愿意将农村视为可提供廉价劳动力和住房的办公地点,对农村的感情已经消失殆尽。

笔者近年与数十名来自农村年轻人谈起农业知识,其知识之浅已到分不清韭菜与麦苗的程度。这些已经失去农业感情的年轻人如何能去做农村的B2B电商,须知B2B电商对从业者要求,其操作的复杂程度绝非开个网店售卖当地工艺品特产可比。

以上不难看出,即便是有合作社背书,其农产品交易完全迁移至线上短期内也是不太可能的。

或许还要有朋友以为会有个别种植大户或者企业手中握有农产品,且具有足够的触网动力,理应是一亩田的核心用户。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十分赞成,但提醒诸位,此种现象并非当今农村主流,莫要将非主流视作主流。

因此,铁哥以为农村用户是严重被高估的,或者说农业电商平台可能或许从未有其标榜的广大市场

而一亩田自然也是深谙此道,因此也才会采取返利的地推方式,即用户在线上完成交易将获得平台的返点奖励。用最粗暴也是最短期的方法获得农村用户,但也给一亩田的员工留下漏洞,刷单骗奖励也就屡见不鲜。起初一亩田是乐见员工刷单的,毕竟刷单所制造的数据也是一亩田所需要的,但经历上次所谓的“bug”事件之后,投资方对一亩田的数据真实性要求更加严格,刷单也就失去市场。

也因为此,一亩田才对1500名员工痛下杀手,这其实也是上次吹牛扒皮的后遗症。

标签:
  • 创富项目
  •  
  • 怎样创业
  •  
  • 学习创业
  • 更多栏目最新
    真正小本创业故事:从300元到150万
    真正小本创业故事:从300元到1
    我是个杭州城郊农民的儿子,家里也没啥背景,也没啥钱,我们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