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是白领 回乡当烟农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缕缕清香飘荡在济源市大禹镇的土地上,翠绿的烟叶在专业的烘烤炉里变成喜人的金黄色,引来烟农的笑脸。在大禹镇的众多烟农中,有两个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

其中一人,杨光,28岁。去年的这个时候,他还在城里的一家公司过着舒适的白领生活,而现在,他已经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农民。一个是大禹镇大学生村官李崇斌。他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联盟,成了不折不扣的农民。

是什么吸引杨光辞去城里的高级工作,去乡下种田?是什么让李崇斌成为一个种烟草的农民?今天东方新闻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种烟政策好 白领小伙辞职当农民

几年前,杨光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面对毕业时激烈的社会竞争,他成功地在省会找到了工作,从事自己的园林专业,享受着都市白领的生活。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但去年,他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和朋友一起在山里承包了大片土地种烟草。

这一举动让身边很多朋友都很不解。“生活太简单了,我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不疯就老’这句话总在我耳边回响。”即将步入30岁的杨光想创业,“小九酒”也蠢蠢欲动。

正当28岁的杨光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他的朋友发来消息,“现在济源的烟草政策不错,是个好机会。我们一起来做吧。”李崇斌,一个好朋友,出生在杨光。毕业后,他考上了济源市大禹镇,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在大禹镇烟草办公室工作的李崇斌对烟草种植扶持政策了如指掌。今年,政府还鼓励大学生村官创新创业,引导大学生村官成立创业联盟。他很早就有了承包土地种植烟草的想法。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他决定将毕业于专业学院的朋友杨光带入合伙企业。

同样有创业意愿的杨光开始多方打听。他来到相关部门了解具体情况。济源市烟草办工作人员说,“现在各种烟草都是人工种植的。对于大承包商来说,不仅有产前支持,还有收获后的产后支持。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最重要的是可以免费提供专业的烘焙场。”慷慨的政策深深吸引了杨光。

成为承包大户 他们华丽转型

两兄弟在济源市大禹镇继续承包100亩土地。从小娇生惯养的两个人,在家里从没碰过一个锄头,一时不知所措。烟草办邀请了专家到现场给他们讲授烟草种植的知识,也邀请了村里的烟草种植大户来交流分享经验。

“现在工厂化育苗节省了很多时间,从深耕到施肥、育苗、植保、烘烤,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杨光说,过去,每个村民只有七八亩地。他们每天早起摸黑抽烟,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当他们遇到灾难性的天气时,他们更想哭。

合同签订之初,济源市烟草办投资近40万元建设了10座集约化烤房。从集中供苗到机械化集中作业,再到专业化集中烘烤,全面实现了集中规模经营。

“我种的烟,有这么专业的烤房,我不会烤。我该怎么办?”另一个难题出现在两兄弟面前。如果没有过硬的烤烟技术,就算种出了好烟,最后烤出好烟也是白搭。知道两兄弟的难处,也是烟农最头疼的问题,烟草办邀请专家和“烘焙专家”到现场给我们出谋划策。

由于经验不足,加上今年天气难干,兄弟俩虽然吃了点亏,但还是乐在其中。

“万事开头难。村里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只要政策好,就不缺饭吃。再说了,除了承包土地和用人,连化肥都是烟办给的,我们承担10%左右的机械费用。这么好的配套政策,我们一定会好好珍惜!”两兄弟笑呵呵地说。

对于未来 哥俩充满信心

“你看,才干了半天农活,胳膊都晒成这样了。”卷起袖子给东方今报记者看,这两个在曾蜜罐里长大的年轻人,经过一年的历练,成熟了很多。谈及未来,他们对烟田接下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会扩大烟草种植面积,我们一定会将烟草种植进行到底”。

像杨光、李崇斌这样的烟农,济源市有近百家。夏夜镇石板村烟农承包了350亩烟田,实行企业化管理,烟叶年产值近百万元,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重金”户。

烟草种植是山区传统特色农业,也是农民的重要经济支柱。然而,传统的种植方式、分散的种植面积、参差不齐的烟叶质量,让很多烟农难以手握“金叶”致富。如今,统一育苗、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统一销售、专业农业指导、集中经营模式、现代烟草种植方式,让曾经闲置的土地变成了烟农的香饽饽。

近年来,济源市烟草办不断加大对烟草惠民工程的投入。“无论是服务园区建设,还是服务农场发展,积极促进烟农增收都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济源市烟草办主任王伟光说,今后如何发展烟草种植的新路子还在积极探索,让“忙的烟田,闲的烟农”成为他们的发展目标。如今,走在济源市大峪镇的大山里,林立的玻璃大棚、整齐的烟田、专业的烤房、平整的烟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为山区广大烟农铺就了一条致富的小康之路。

标签:
  • 学习开店
  •  
  • 开店选址
  • 更多栏目最新
    真正小本创业故事:从300元到150万
    真正小本创业故事:从300元到1
    我是个杭州城郊农民的儿子,家里也没啥背景,也没啥钱,我们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