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养老院赚钱吗?


不久前,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表达了他想住在养老院的愿望。无独有偶,法学家江平在养老院的生活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机构养老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社会仍然以居家养老为主。养老院扮演什么角色,肩负多重责任?养老床位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有“钱途”吗?本报与多位专家对话,探讨上述问题。一个问题

养老院的作用有多大?

记者:钱理群想住进养老院,这引起了社会关注。现在,有一种趋势,带孩子的老人也进养老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有“以家庭为基础”、“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表述。那么,养老院的责任有多重呢?是不是很有限?

中国老龄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予希: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服务对象应该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

据测算,只有3%-4%的老人依靠养老机构,但这些老人大多是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对他们来说是刚性需求。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世界养老发展趋势,居家养老是健康年轻人的最佳选择。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袁鑫:家庭养老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养老模式。其文化基础是儒家家庭伦理,人口基础是高生育率和低预期寿命,代际结构是“正三角形”。不缺家庭人力资源为后代照顾长辈。现代社会,生育率低,寿命延长,家庭的代际结构成了“倒三角”。一个年轻人养几个老人,经济上和精神上都是难以承受的。

2010年全国城乡老年人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1%-13%的城乡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47%的人愿意与子女同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父母的老龄化,专业的机构养老必然会在养老模式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钱理群夫妇选择养老机构是一个理性的养老决策。“钱理群现象”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对于生活在空巢、部分失能或丧偶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对机构养老有着刚性需求,这种需求具有共性和依赖性。

养老社会化是大势所趋。持续的低生育率使得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名存实亡,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机构养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机构养老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但老年人未必具备购买服务的能力,即“刚性需求”不等于“有效需求”。这提醒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多模式的事业单位养老,尤其是公私企业福利养老。文儿

养老院床位缺口存在吗?

记者:经常有人说养老院床位不足。比如一个城市还有17000个床位。这个差距是按照养老院的模式算出来的吗?如果确实有差距,如何填补?

吴:我国养老机构床位发展指标是根据老年人口比例确定的,每千名老年人30张床位。用老年人比例来确定养老床位指标是科学的。但必须指出的是,我国地区差异很大,各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指标。

今后,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要大力发展中小型养老机构

王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养老院床位缺口”的说法在我看来是个伪命题。传统的养老院模式忽略了社会的力量和维度。我们必须打破“国家-家庭”的二元思维,走向“国家-社会-家庭”的三维思维。除了公立养老院提供的最低保障外,还应允许市场主体自由发展,自主选择。公办养老院的申请条件要更严格,申请群体要更倾向于失能老人或五保户。

民政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社会资金松绑放活。社会力量一旦涌入养老市场,就会在竞争中不断丰富和提高服务水平。国家需要做的是在法制化、市场化的大方向上引导、监督、执法。

原文:养老床位缺口的计算没有问题。但为什么养老床位“过剩”与“短缺”并存?这是因为老百姓需要的中低端养老机构供不应求,高端养老机构和低端养老援助机构供不应求。为了实现居家养老,必须完善社区支持。社区应当能够解决居家养老的实际困难,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饮食、住房、交通、娱乐、学习、体育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三问

政府应该如何扶持养老院?

记者:老人倾向于和孩子住在一起,留钱给孩子。你会担心投资养老院的社会资本吗?政府有什么支持措施吗?养老院毕竟不是家,怎么做才能提高老人的幸福感,刺激产业发展?

姜向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中国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为弥补政府办养老院的不足,满足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国家陆续出台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优惠政策,如对民间非营利组织兴办养老院给予税收减免和床位补贴等。但是,目前的政策力度不够。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放宽贷款条件;应给予企业一定的利润空间兴办养老服务业。同时,养老院自身也要提高质量,建立老年用户。

验和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入住老年人的幸福感。
  王家国:传统“家本位”下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有利于继续强化居家养老这一主流模式。而社会资本投办的养老院作为一种补充,是改善型养老需求者的一个新选择。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善型养老需求同样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社会不差钱,差的是优质养老服务。
  对社会资本办养老院,政府不宜大包大揽,也不宜过度放任。有许多社会力量,表面上打着养老的旗号,实质上在炒地产。政府参与的最佳途径,是在法规上疏通道路,在财税上合理引导,在物质和精神上奖励先进,依法监督管理这个市场。
  有一些养老机构,确实在尝试提升老人的幸福度。郑州某养老机构就规定,工作人员遇到老人时必须叫“爷爷”“奶奶”,一切服务都必须亲切,让老人有家的感觉。杭州也有机构,在探索“农家乐”型城乡互动养老模式,通过“政府搭台、民资打造、农户参营”的合股联营模式,发展“农家乐”生态养老村,全盘整合城乡资源。
  全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李志宏:养老是一个薄利长线的产业。应当看到,养老服务业总体上属于朝阳产业。一方面,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为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老年人正在逐步抛弃“重积蓄,轻消费”“重子女,轻自己”的传统观念。未来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更高,更追求高品质生活,消费意愿也更强。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也是对养老服务市场的利好。因此,投资养老事业的社会资本应抱有信心,具备战略眼光。
  目前,政府对民间资本办养老的支持是全方位的,如在税费政策方面,对民办养老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免征营业税。但对一些关键问题,如用地难、融资难、用工难等,还需要创新扶持政策。
  在提升老年人的用户体验方面,机构养老服务的关键在于“去机构化”。简单讲,就是要尽量淡化机构管理的模式化与机械化,让机构生活更加趋近于一般的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在服务上彰显人性化。例如,对老人们进行教学、培训,鼓励老人们发挥所长;周末、节假日送老人回家,让子女定期探望老人,双向互动;提供心理护理与治疗、临终关怀等精神层面的服务等。
  相关新闻
  原题:老龄化中国急需陪护服务

  中国目前有10%的人年龄在65岁以上,急需面向老年人的项目和服务,特别是成人日间托护服务。不过,由于劳动力短缺以及相关保险计划不到位,护理覆盖到中国1亿多老年人颇具挑战。
  笔者走进大连一家老年人日托服务机构时,一群老年人正在锻炼身体。这里午饭提供营养餐,老人洗澡的地方安有防摔扶手,坐轮椅的老年人也可以无障碍进出。该养老机构使用的桌椅没有尖锐的棱角,床位则安装了护栏。
  大连这家社区养老机构是中国计划进行改造的2.3万家社区服务中心的其中一个。这种中心通常配有图书馆、乒乓球台和麻将室,为健康老人提供服务。不过,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劳动人口从2014年开始下降。一项预估显示,到2050年,每4个中国人当中就有1个是老人,为应对老龄化想办法是北京的当务之急。中国政府已制定出“9073”养老服务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
  中国养老现在缺少三个元素:意识、人力和政府支持。在中国,有关养老的盛行观点是,家庭成员应该照顾老人。一些人认为,患有痴呆的父母离开家是很尴尬的事情。
  老人护理行业目前也面临人员短缺。老人或由家人进行护理,或雇乡下保姆,后者很少接受过护理培训。而且父母不愿意子女从事老年人护理这个行业,令护理人员短缺问题雪上加霜。此外,政府尚未提出老人护理保险计划,这使得成人日托服务目前是个奢侈品服务。
标签:
  • 选址技巧
  •  
  • 开店选址
  • 更多栏目最新
    真正小本创业故事:从300元到150万
    真正小本创业故事:从300元到1
    我是个杭州城郊农民的儿子,家里也没啥背景,也没啥钱,我们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