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教育一浪高过一浪,各种创业大赛此起彼伏。最近还有幸担任了从地方到全国的大学生创业大赛评委。参与者的数量和热情深深打动了我,但我对参与项目的可行性深感担忧。一篇奢华的创业文本,能否成为扎实有效的创业行为?异想天开的创业理想真的能变成现实吗?西装革履的参赛选手真的能成为自主创业者吗?在我看来,几乎不可能。
创业计划应该是贴近市场实际的,但参与的计划基本都来自于主观臆测和想象。虽然每个方案都有完整的架构,包括市场预测、可行性研究、风险评估等等。其实根本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严谨的论证,纯粹是“文字游戏”。可以说,用欲望代替现实,用假设代替市场,是参与方案的一个共性。以电商创业为例,他们总是把前景描绘得越长越好:点击多,广告收入就多,到了什么阶段,会员注册费就多,到了一定规模,风险投资就多。人们觉得这个方案不仅实用,而且可持续。但是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所谓的前景光明或者可行性,都是主观臆断,什么“广告收入”、“会员费”、“风险投资”都是“文字性的存在”。面对评委的质疑,参赛者总是这样为自己辩护:如果我们的假设成立,我们的方案就是可行的。这是真的。问题是,是什么让“假设”成立?在假设能否成立还不清楚的情况下,谈论创业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是否有意义和价值?
创业类节目要贴近自己的实际,但是参赛的节目基本都来自于教条和书本。大学生没有资金,没有经验,没有人脉,没有客户,没有信誉。创业,他们必须考虑自己的现实。不需要太多资金,没有太大风险的项目是大学生创业的首选。这样的项目自然是小项目,不起眼的项目。但这种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往往被创业者鄙视。认为没有创新,没有科技含量,没有特色。他们关心的不是生存和发展,而是竞争中的胜负。为了赢,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个性创新”。创造力自然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但真正的创新和创造必须建立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反常规的“创新思想”本质上是幻想。以电子商务为例。有一个团队试图通过建立网站来销售手工艺品,但为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创意,他们只在某个区域销售剪纸手工艺品。就唯一性而言,可能是全国唯一。从竞争的角度看,能体现自身的“创新”;但是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只能是自我约束,自我挖掘。大家都知道,产品越多,客户越少。卖产品,“市场大,订单为王”是牢不可破的真理。一个新建的网站只卖单一产品。怎么才能占领市场?如何获得订单?不是不能开“专卖店”,但那是在你获得了信誉、品牌、知名度之后。很多词条,看似“新奇特”,实质上却是“虚有其表”。
创业大赛中的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选手的问题,实质上是老师和学校的问题。创业的“文本游戏”是高校创业教育中“注重表面,玩弄形式”的直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