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惠卖牦牛肉熟食年赚千万


易德惠越想越失望,渐渐对牦牛肉加工的生意失去了信心。2005年,她将加工厂交给丈夫独自打理,自己回到拉萨重新做起了老本行。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赚到了近百万元。虽然易德惠将这些钱都贴补到了牦牛肉加工厂,可是仍旧入不敷出,濒临破产。
[致富经]在丈夫遗物里发现的财富秘密(20110727)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那曲地处西藏自治区的北部,距离拉萨300多公里。境内很多地方终年积雪,即使是夏季,我们采访的时候,也时不时的会下起一阵冰雹。

  因为这里的平均海拔超过了4500米,所以空气中含氧量稀薄。再加上气候环境恶劣,因此一直人烟稀少。

  她就是易德惠,一个坚强的女人。2006年,丈夫因车祸去世留给了她千万外债。为此她放弃了自己在成都和拉萨轻车熟路的服装生意,留在那曲,做起了自己曾经并不看好,甚至已经放弃的牦牛肉加工产业。

  易德惠:就是为了走完他没有走完的路,完成他没有完成的事业我留下来的。

  4年的时间,易德惠不但还清了1200万元的债务,还将濒临倒闭的企业发展成了“西藏自治区的农业龙头企业”。易德惠究竟怎样做到的这一切,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故事,我们还要倒退十年来说起。

  这里是拉萨的阳岛路。十多年前,夫妻俩从四川来到这里做起了服装生意。后来又将鞭炮和月饼从成都运到西藏销售。十年时间,他们积累了几百万的财富。2003年夫妇二人从拉萨前往那曲的朋友家做客,主人按照藏族的传统习俗,用酥油茶和风干肉热情地招待了他们。没想到,易德惠这次那曲之行,会让她进入一个极具动荡和艰难的财富人生。就是因为风干肉,会让他的丈夫走向另一条路,最终意外离开人世,也是因为这些风干肉,会让她背上千万外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当初易德惠追问风干肉的制作方法才引发而来。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德吉乡巴热村村民白马央宗:就直接风干,自然风干,牛粪堆里也可以风干,盖一间小房子,里头也可以风干,做一点牛粪,放在房子顶上,那上面也可以风干。

  可是这些传统的风干方式到了5月份之后,随着当地的气温快速上升,就很难再保证风干肉不会变质了。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德吉乡巴热村村民扎西平措:4月份、5月份天气热了就变质了,它就有长毛啊,还有颜色变了,还有就是味道不一样。

  听了介绍,易德惠的丈夫琢磨,西藏是牦牛主要的产地,那曲的平均海拔4500多米,不但气候寒冷而且季风强烈,这一切都非常适合风干肉的制作条件。如果将四川老家制作腊肉的保鲜工艺运用到风干肉上,就能增加保质期,弥补风干肉夏季到冬季这半年的空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虽然易德惠有些犹豫,但是丈夫却一再坚持。2004年,夫妇二人从原有的行业中一起退出。他们投入了所有的资金,在那曲开办了一家牦牛肉加工厂,开始制作风干肉。

  易德惠:我们这个是切的小块小块的,然后通过真空包装,主要是微波杀菌以后,然后再真空包装的,我们的保质期有一年的时间,牧民家的是没有包装的,所以它5月份以后就不能吃了。

  为此,易德惠夫妇还特意将产品包装后,等到了5月才上市销售。本以为自己打了一个时间差生产出来的风干肉,到了市场一定会紧俏。可是她们千算万算还是疏漏了一点,而这一点正是她们在生意场上最大的败笔,因此赔得倾家荡产。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德吉乡巴热村村民白马央宗:我们是藏族人,就是这个本地的,自己有一点牦牛的话,要自己杀自己吃。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德吉乡巴热村村民扎西平措:我们的牛肉当天杀当天风干,味道好一点,他们那个牛肉用袋装的,就是一斤一斤卖的,有些就颜色变了,有些冻了,有些发干了,颜色肯定不一样,颜色已经变了,味道也不一样了。

易德惠越想越失望,渐渐对牦牛肉加工的生意失去了信心。2005年,她将加工厂交给丈夫独自打理,自己回到拉萨重新做起了老本行。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赚到了近百万元。虽然易德惠将这些钱都贴补到了牦牛肉加工厂,可是仍旧入不敷出,濒临破产。

  可是如果像牧民家里那样带着骨头大块风干,包装时很容易刺破薄膜破坏真空,这样就无法延长保质期。易德惠夫妇进退两难,已经投资了几百万元建厂,这个时候退缩只能血本无归。可是继续维持的话,生产出来的产品又很难推销出去。

  易德惠:我们的产品上市以后很难很难,把我们的产品送到每个商铺去,就是说放在那里,你卖了给我钱,别人都嫌碍事,都不要。

  当初从四川老家购进设备,把储存腊肉的保鲜工艺运用到风干肉上时,他们还自以为是找到了捷径,可如今正是因此才让他们陷入了困境。连续两年,每年的亏损都是上百万元。易德惠因此对当初听从丈夫的选择改行做牦牛肉加工感到了后悔。

  易德惠:我就觉得挺后悔的,就说是一年亏那么多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一个起色,做其它产品,这半年我都赚了多少钱了,对吧,而且利润也就是那么大,也差不多。

  易德惠越想越失望,渐渐对牦牛肉加工的生意失去了信心。2005年,她将加工厂交给丈夫独自打理,自己回到拉萨重新做起了老本行。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赚到了近百万元。虽然易德惠将这些钱都贴补到了牦牛肉加工厂,可是仍旧入不敷出,濒临破产。为了寻找销路挽救企业,易德惠的丈夫也是一直四处奔走。2006年,易德惠在四川进货时,得知丈夫在那曲到拉萨的路上不幸发生了严重的车祸。

  易德惠:当时他一个战友是交警队的,打电话通知我说是他出车祸了,在当雄,我当时在内地,那天晚上我就没睡,凌晨3点一过,就从都江堰坐个出租车到机场了,到机场以后连夜买了机票,那天买了早上6点的航班,然后第二天早上就飞过来了。

  从四川匆匆赶来的易德惠赶到时丈夫已经离开了人世。在清理丈夫的遗物时,易德惠发现了丈夫生前随身携带的一个笔记本,里面居然记录着他欠下的700多万元债务。以前丈夫从来没有对自己提起过欠有外债,一下子冒出了700多万,易德惠一下感到不知所措。然而,事情发展到此还只是刚刚开始。

  易德惠:万万没想到的还有一点,就是他去世以后,很多人过来找我,就说夏总差我多少钱,夏总差我多少钱,那我就说我凭什么相信呢,有的有条子拿条子来,没条子的那就算吧,那工程账怎么算我不懂,我就到处打电话问,比如说今年的工程是多少钱一平方米。

  算来算去,加上当初加工厂基础设施建设欠下的工程款,债务高达了1200多万元。虽说当初自己就对这个加工厂已经失望,可是怎么也没想到3年的时间,会欠下如此之多的债务。

  易德惠:就觉得还不如真的死了算了,也是出于这种想法,后来回头一想,我死了怎么样,死了就死了,但是两个孩子怎么办。

  究竟怎样偿还这么一大笔债务,易德惠一时没了主意。常常把自己关在丈夫的办公室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易德惠:就很无奈很无奈的那种感觉,但是又没人帮你,坐在办公室就整天关着门,静静地坐,就想静静地坐,不要让别人来打扰我,她是心事重重,就整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门也敲不开。

  公司员工郑安银:她是心事重重,就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门也敲不开。

  是回去做自己的老本行还是留下来接管加工厂,就在易德惠难以做出选择的时候,她在丈夫的办公室里发现了一件东西,而这件东西让易德惠相信能改变她和整个企业今后的命运。因此她下定决心,留下来博上一把。当亲戚朋友听说了她要接管这个负债累累的企业时,都是劝她要多想想现在的处境,千万不要冲动。

  易德惠的朋友屈洪梅:那时候因为厂里欠了1000多万元的外债,再加上有两个小孩,当时的话生活状况,真的是挺苦的那样子,还有就是毕竟那会儿的话,丈夫刚去世,她心情也比较低落,所以说就想劝她放弃这边的,因为太难了这样子坚持下去,就转行做其它的,以前毕竟也做过其它的,那样赚钱也轻松一点。

  可是不管别人怎么劝,易德惠都坚持要留下来。因为牦牛肉加工,丈夫离开了人世。因为牦牛肉加工,原本富裕的家庭欠下了千万债务。最终易德惠还是选择了它,正是这个决定,拉开了她在这片高原上演绎财富传奇的序幕。

  丈夫突然去世并且留下了千万外债让易德惠的内心无法平静,在清理了丈夫的办公室时,看着满屋子的文件,她除了一股莫名的伤感之外,更是感到无从下手。

  易德惠:就好比老虎咬天无处下口,真的找不到地方,不知道从哪一块开始看,也不知道说哪一个文件是要的,哪些是不要的,有些是草稿,反正他办公室摆的东西太多太多,他生前的时候,我根本就不懂,就挨着挨着翻着看。

  在众多的文件中,易德惠发现了丈夫生前刚刚写完的一份项目推广可行性报告,里面不但确定了将牦牛肉加工成熟食品来扩展销路的发展方向,还对市场做了详细透彻的分析。在西藏做了十多年生意的易德惠知道,牦牛肉熟食品当时在市场上并不多见,于是她专程跑到市场上进行了一番考察。

  易德惠:当时我到市场上考察的时候,这个牦牛肉这块产品很少,大部分都是从内地贴牌过来的,在西藏这块看起来的话,熟食品还是一个空白。

  易德惠知道这是丈夫生前经过了深思熟虑后制定的一个项目方案,一旦成功就能盘活整个企业,还清债务。看着这份可行性报告,她动摇了。

  易德惠:现在这种情况的话,可能干也是死,不干也可能是死,两条路怎么走都是一样,如果我不干,马上就面临着我真的一无所有,如果说我干,虽然说我不懂,但是我可以学,起码他铺了一条路,我可以去踩一下,可以去试着尝试一下,走一下。

  思前想后,易德惠不想错过这个也许能让她就此翻身的机会,一面四处找人筹款,一面找到了当地政府,递交了项目计划。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07年初,易德惠顺利拿到了贷款,改建了厂房。可是,她怎么也没想到采购牦牛,这个自己以为最容易做到的环节,却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德吉乡巴热村村民白马央宗:它有很多牛奶酸奶,什么都有,酥油啊,把它卖出去我们什么都没有了,就没办法,不卖了。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德吉乡巴热村村民参萄:牛不卖的原因是,大牛卖了小牛没法养,牛奶都没有吃的,还不能生小牛了。

  虽然草原上满是牦牛,可是每家养殖的数量却不多,因此牧民都怕一旦出售过多的牦牛会影响来年的发展。虽然易德惠和牧民是说尽了好话,可是收购回来的牦牛仍然是寥寥无几,很难维持工厂的正常生产。眼看着这个计划难以实施,又要半途而废的时候,当时曾任那曲农牧局的副局长夏德军给了她莫大的帮助,也因此走进了她的生活。

  夏德军:当时也没考虑这么多吧,当时企业出了变故以后,她在企业上非常困难,作为我们政府部门,和他们主要有业务往来,作为我们来说应该多支持,多关心。

  对当地的牧民非常熟悉的夏德军,在了解到了易德惠的困难后,带着她主动来到牧民的家里。在了解了牧民的顾虑后,夏德军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将牧民以村为单位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这样零散的牦牛变成了一个整体。大家只要合作起来,相互帮助,就不会影响发展。

  牧民合作组织负责人贡觉:以前的话,大牛卖了小牛就不好养,现在我们把思想改变,把村里的人都合作起来,今天卖我家一点,明天卖他家一点,这样的话也不影响发展。

易德惠越想越失望,渐渐对牦牛肉加工的生意失去了信心。2005年,她将加工厂交给丈夫独自打理,自己回到拉萨重新做起了老本行。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赚到了近百万元。虽然易德惠将这些钱都贴补到了牦牛肉加工厂,可是仍旧入不敷出,濒临破产。

  在夏德军的帮助下,那曲地区组成了7个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分别和易德惠签订了收购协议,保证了货源的均衡供应。2007年8 月,新建的熟制品生产线正式启动,牦牛肉被分割后制作成了不同口味,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易德惠也跑到拉萨,按照丈夫留下的那本项目计划书制定的方案开始忙活起了销售。

  易德惠:刚开始销售的时候,就招了很多业务员,然后就把产品每家每户去推销,就放在那里卖,卖了以后滚动结款,滚动结款这种资金的压力就特别大。

  原本就资金紧张,此时更是捉襟见肘,看来沿着丈夫生前制定的路肯定行不通。必须改变营销策略才能摆脱困境。想来想去,易德惠想到了自己的老乡曾迎霞。她是当地一家著名旅游公司的总经理。能否借助她旅游的资源优势,开辟出另一条途径。于是她去找曾迎霞,了解现在旅游市场的状况。

  旅游公司负责人曾迎霞:拉萨是一个旅游城市,再说每年的游客量也比较大,一年大概360万人次,当然随着以后的推广会越来越多,肯定游客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

  旅游市场前景广阔,自己的产品既然是当地的特色,只要利用旅游这张王牌,销售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易德惠决定把目标从本地居民转向外来的游客,于是她向曾迎霞说明了来意。没想到,她的这个想法让两个人是不谋而合。

  旅游公司负责人曾迎霞:有些游客向我们提出,能不能为他提供一些,拉萨的一些特色的东西,我们首选就是牦牛肉,为什么呢,因为牦牛在高原上生长,属于原生态的,这样的话既为游客提供了服务,同时游客也考虑到我们的服务,当时这样考虑,也是一个商业的合作项目。

  2008年,易德惠和旅游公司联手,在西藏10多个著名景点开办了卖场,牦牛肉作为西藏特色受到了游客的喜爱,我们采访时正好赶上了一车内地游客前来选购。

  销售员:可以尝一下,觉得哪个好的话可以看一下,这个牦牛肉在我们西藏,是很有特色的,送亲戚都是挺好的,真的。

  针对来西藏旅游的客人,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为了节省他们的时间,易德惠还专门制订了一项新的服务。

  销售员:要是觉得这个好的话,等下我们走的时候,这个地方可以再来采购,就这个地方,也可以打电话,打电话我们可以送货。

  易德惠借着西藏旅游这个自然优势,不但解决了销售上资金的压力,还让自己的牦牛肉成为了当地知名的品牌,很多游客品尝之后都成了易德惠的回头客。

  游客:前年来的时候尝过,这次来旅游的时候,回去给家里带一点。

  易德惠:很多旅游的过来买了以后,吃了我们的产品以后,感觉口感还可以,所以后来很多打电话来要货的,我们又给他寄到内地。

  一来二去,有的顾客最终成为了易德惠在内地的经销商。她的产品也从西藏扩展到了内地7个省市。2009年易德惠又在拉萨开办了专卖店,年销售额从不到100万,发展到了3000多万元。2010年,经过4年的时间,易德惠还清了千万外债的同时,与夏德军喜结良缘,在创业的路上重新找到了新的生活。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标签:
更多栏目最新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驼奶产业淘金第一人江洪海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
要说在养殖行业,做乳品养殖的养殖户大多都会选择养奶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蜂改变命运年售600万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
全国养蜂的人很多,单身的大都处在自给自足,或是少量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虫三个月赚三百万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
蝗虫泛滥成灾,当地老农苦不堪言,种植的农作物又将颗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钱龟带来亿万财富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
说起养殖赚钱,邓群晔很有心得。在没有养殖金钱龟之前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露价格上百元变赚钱宝贝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
在云南和四川现在正是松露采挖的季节,有的村子甚至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把天麻卖出2000多万元的秘密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
在云南省昭通市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上,野生天麻外表很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