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池芬养鱼:黑包公鱼带来的巨额财富


包公鱼在广东不好养,广东省阳江市闸坡镇的梁池芬为什么偏要养呢?原来,这时,金鲳鱼因为连年发展,数量激增,价格已经从高峰时一斤50多元跌到了一斤15元左右,梁池芬这时看中了包公鱼的利润。2011年,梁池芬销量达到6000万斤,价值10亿多元,占闸坡网箱养鱼总产量的一半。
[致富经]“黑包公”带来的意外之财(20120216)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在广东省阳江市闸坡镇有这样一个人,他13岁的时候,做了这样一件事儿:他花三元钱买了一只狗崽儿,用这只狗崽儿几经折腾之后,竟然换到了一条渔船。2011年,他49岁,成为当地最大的网箱养殖户,一年供应珠三角市场6000万斤鱼。那么,这人究竟是谁?他又是怎样成就了今天的财富?

  致富经视频同步解说词:

  2011年12月5号,梁池芬带船出海,去装自家养在网箱里的鱼。这天装的鱼,除了梁池芬以外,当地400多个网箱养殖户根本不敢养。

  梁池芬:“这个鱼在水温高的时候,它有一点怕,很难养小时候,每一年都养十万八万条。”

  这种鱼怕热,水温超过30度,就有死亡的危险,不用说,梁池芬在广东养这种鱼风险非常大。

  记者:“这种鱼叫什么鱼?”

  渔民:“叫包公鱼。”

  记者:“为什么这么叫?”

  渔民:“因为它是黑色,包公。”

  记者:“因为长得黑。”

  渔民:“是,像包公一样。”

  渔民:“这种鱼不怕冷,不怕冷怕热。”

  梁池芬养了20多种鱼,其中包公鱼的量并不大。那么,他为什么非得冒着很大的风险去养殖数量并不多的包公鱼呢?这里面有一个掺杂着歪打误撞却又振荡人心的财富故事。靠着这种包公鱼,梁池芬从一次危机中得到一笔意外之财。从而帮助他赢得了一个年销售额10亿多元的市场。这些数量不大的包公鱼,还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梁池芬从小就展现出来的过人之处——精明。

  村民:“精仔精仔芬,这样说嘛。”

  记者:“是吗?”

  村民:“是。”

  记者:“这是什么意思?”

  村民:“他精嘛头脑灵动。”

  记者:“总会想办法。”

  村民:“总是会想办法。”

  在采访的时候,梁池芬带记者回了趟老家——阳西县咸田村,刚走到村口,就碰到了梁池芬的父亲。

  村民:“你儿子叫什么名字。”

  梁父:“儿子,阿芬。”

  村民:“阿芬,这个是谁?”

  梁父:“不知道。”

  梁池芬:“他说他记得我的名字,他说他儿子的名字叫阿芬,问他这个是谁,不是,不是他。”

  父亲只记得梁池芬的名字,却忘了他的模样儿。这样的人生悲剧发生在梁池芬12岁时,那一年,他父亲干活时意外从车上翻了下来,脑子摔出了毛病。梁池芬的母亲也在那一年,因为不堪生活重负离家出走。原来的老房子现在已经是一片废墟,但仍然能让人联想起梁池芬当年的艰难。

  梁池芬:“以前是像这样的,后来让雨水淋了,就没有了。下雨,风吹,瓦片都破了。”

  父亲摔伤失忆,母亲离家出走,梁池芬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想尽办法去挣钱,养家糊口。很多村民都觉得,梁池芬养活自己都费劲儿,可是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梁池芬13岁时,就实现了一个轰动全村的财富计划,他只用3元钱,办了一件大事儿。

  梁池芬为了养家想买个船,出海钓鱼。但当时一个最小的渔船要卖140元,很多大人都买不起,梁池芬手里只有3元钱cyone.com.cn/,但是为了买到船,他开始想办法。

  梁池芬:“买了一条狗崽,那个时候买的3元钱,养到了一年多,后来卖给了我的老叔,13元。”

  一只狗卖了13元,距离140元还有很大距离,梁池芬接着想办法,他又买了一头猪。

  村民:“我也很穷的,但是看见他也可怜嘛,我的婆婆就帮一点钱给他,抓一个小猪。”

  梁池芬:“没有什么给它吃的,长得很慢,大概过了一年还是一年多,卖了97元。”

  97元,要买船还差40多元,梁池芬找到了亲戚,借了一包稻谷。

  梁池芬:“我自己那么小,挑到镇里去卖,肯定挑不去,后来我就雇了一个工人,帮我挑去卖,卖了47元,买了一条小小的船,小船。”

  从此以后,梁池芬天天出海钓鱼,不仅养家糊口,还娶了媳妇,盖起了村里最漂亮的房子。靠着3元钱起家,他以小搏大,成了当地有名的精明仔。然而,几年后,梁池芬发现,当地从事海洋捕捞的人越来越多,海洋资源越来越少,钓鱼为生越来越困难。1991年,梁池芬琢磨着改行。于是,另一段以小搏大的故事又上演了。

包公鱼在广东不好养,广东省阳江市闸坡镇的梁池芬为什么偏要养呢?原来,这时,金鲳鱼因为连年发展,数量激增,价格已经从高峰时一斤50多元跌到了一斤15元左右,梁池芬这时看中了包公鱼的利润。2011年,梁池芬销量达到6000万斤,价值10亿多元,占闸坡网箱养鱼总产量的一半。

  在距离梁池芬老家5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闸坡镇,这里三面环山,1999年,梁池芬来到这里,看到这里有人在大海上养鱼。

  记者:“这一个网箱有多大?”

  梁池芬:“大概是60多平方米。”

  记者:“能装多少鱼?”

  梁池芬:“养得密一般都是八九千斤,有时候会养到一万斤。”

  记者:“上面放这个网有什么用?”

  梁池芬:“放这个网盖起来,不让它跳出去。”

  闸坡三面环山,平时风平浪静,养殖区的旁边还有一个码头,水路和陆路交通都很方便。最重要的是当时养鱼的少,利润很吸引梁池芬。

  记者:“当时的利润还高一些,是吧?”

  梁池芬:“那当然高了,这个小杂鱼几毛钱一斤,大鱼几十元一斤,饵料便宜,卖的价钱高,一般都是四五十元一斤。”

  当时有十几个渔民在这里用鱼排和网箱在大海上养鱼。

  梁池芬:“这个桶绑在这个木头上,浮起来,浮力很大,这个锚有300多斤,把这个绳子绑在这个锚这里,绳子再绑到渔排上,固定渔排,风大,有潮水,固定,不会动。”

  1991年,梁池芬花3万元钱,做了一个当地最小的渔排开始养鱼。

  渔民:“就是一个小渔排,两夫妻,带个女孩子,都是自己找饲料,自己喂鱼,反正应该干的活他们都自己干了。”

  做了渔排,梁池芬只是养殖一些普通的鱼。怎么能快点挣钱呢?1998年,梁池芬注意到,这里很多渔民在养一种挣钱特别快的鱼。

  梁池芬:“大家都喜欢养这种鱼,这鱼的周期短,100来天就可能卖了,别的什么鱼都要养一年。都是一斤挣两三元钱,比如说养50万条鱼,一斤挣2元钱,挣100来万,几个月时间。”

  这种鱼叫金鲳,上个世纪90年代,金鲳的批发价格曾经达到50多元一斤,而且渔民们通过实践,认为它非常适合海上网箱养殖。

  渔民:“出手快,比如说4月份投苗,投到7、8月份就可以卖,在这里8月和9月份的台风比较大。”

  金鲳当时一条鱼苗要3元钱,梁池芬要养满一个渔排需要10万元钱,他拿不出这笔钱,这时梁池芬发现,当地网箱养鱼的人越来越多,但鱼苗很贵又不好买。那时,国内孵化鱼苗的很少,当地的大多数鱼苗都是野生或者是从台湾进过来的/。鱼苗的利润,就是二级经销商也有20%以上。梁池芬他打听到,本地的鱼苗都是从湛江一个叫林华强的人那里批发来的。

  这个人就是林华强,他是当时珠三角地区数一数二的鱼苗供应商,但当梁池芬联系上林华强,林华强却不愿意跟他合作。因为对于林华强来讲,与梁池芬合作,有很大风险。

  林华强:“几万,几十万,甚至是超百万的生意都没有协议,都是打个电话,拉走再给钱,现在都还是这样。”

  记者:“为什么这种情况?”

  林华强:“这是历史形成的,大家在海上,签个合同也很不方便,而且大家都是没有文化的人,可以这样说,也不懂得合同法。”

  作鱼苗生意,先拿货,卖完再付款,全凭信誉,因此林华强喜欢和有实力有声望的人合作。但是梁池芬却夸口,他卖鱼苗,保证林华强能挣到更多的钱。

  梁池芬:“做生意,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反正大家会挣到钱就可以,一方挣到钱,人家挣不到钱,今天和你做生意,明天不和你做了,你这个人,不帮我挣到钱,那怎么行。”

  林华强只肯放很少的鱼苗给梁池芬。并且要求梁池芬鱼苗卖出去,马上回款。梁池芬卖鱼苗,跟别人有所不同,他卖了鱼苗,还要去养殖户家里回访。

  梁池芬:“到人家的排,过去看一下,那个鱼有虫子,那冲凉,怎么样,还有鱼如果喂得太饱,肠胃不好,要买一点药给它吃,有的养殖户不懂,你要自己到药店买过来送给他。”

  当地早有卖鱼苗的,但都是只管卖,不管养,梁池芬卖苗还关心鱼苗的成活,这让养殖户感觉很不同。

  渔民:“他卖的鱼价格公道,鱼的质量比较好,不会说鱼不好让人家点。”

  渔民:“乐于助人,其他人有什么困难,他都肯帮助。”

  梁池芬卖苗回款及时,而且不虚报鱼苗损耗率,在几次交易后,赢得了林华强对他的信任。

  林华强:“同一车货发回来,在不同的地点销售,那结帐的时候就有个数字,损耗率有多高。”

  梁池芬:“好比说我这里损失300条,人家500条,人家400条,证明我没有讲大话,很老实。”

  林华强:“他这里的损耗率都是比较低,相对别的经销点,我们就觉得他这个人很好,诚信,很实在。”

  梁池芬最终成了林华强在阳江市最大的合作伙伴,第一年卖鱼苗挣了10多万元,梁池芬把金鲳养了起来,而且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一边卖鱼苗,一边养鱼,到了2007年,梁池芬发展成了当地最大的网箱养殖户,还被推选为闸坡网箱养殖协会的会长。就在所有网箱养殖户都养金鲳的时候,梁池芬又有了新的打算,他引进一些当地没有的新品种,其中就有当地谁都不敢养的包公鱼。

  记者:“看到了。”

  梁池芬:“看他的颜色,表面都是黑的,全部都是黑的,好像包公一样,这边的温度比较高一点,北方,福建,浙江那边养得比较多,水温高的时候,这鱼要不给它太多的东西吃,冬天的时候不怕了,你给它多少东西吃都可以的。”

  包公鱼在广东不好养,梁池芬为什么偏要养呢?原来,这时,金鲳鱼因为连年发展,数量激增,价格已经从高峰时一斤50多元跌到了一斤15元左右,梁池芬这时看中了包公鱼的利润。

  梁池芬:“这个一条鱼可以挣到十来元钱,十元八元,你那金鲳鱼最多一斤挣两元。”

  但梁池芬没有想到包公鱼会在日后为他带来一笔意外财富。

包公鱼在广东不好养,广东省阳江市闸坡镇的梁池芬为什么偏要养呢?原来,这时,金鲳鱼因为连年发展,数量激增,价格已经从高峰时一斤50多元跌到了一斤15元左右,梁池芬这时看中了包公鱼的利润。2011年,梁池芬销量达到6000万斤,价值10亿多元,占闸坡网箱养鱼总产量的一半。

  2007年,闸坡已经有将近400网箱养殖户,一年产量达到8千万斤。渔民挣了钱就继续投入,增加鱼排,扩大规模。网箱养殖的繁荣让人们似乎忘记了这种养殖方式潜在的巨大风险。但在2008年,灾难突然降临了。

  2008年年初,一场百年一遇的寒流席卷了中国南方地区,反常的低温天气持续了一个月。

  渔民:“从来没我也没有见过那么冷,冷了一个多月。”

  渔民:“全部的渔排,大部分的鱼都死掉了。”

  低温持续了一个月,网箱里养的3000多万斤鱼来不及卖掉,损失了百分之八十。养得多,亏得多,梁池芬的损失最为严重。

  梁池芬:“死呀,全部浮起来了,在网箱下面乱动了,不吃料,给它都不吃。后来打上来了,全部死掉。”

  而这场冰灾,带给梁池芬的另一个损失是农户的180万元鱼苗款收不回来了。

  渔民:“我到现在都还欠他的钱。”

  作为网箱养殖协会的会长,闸坡养殖的带头人,养殖户们非常关注梁池芬的反应,但他竟然依旧谈笑风生。

  梁池芬:“我是心里这样想的,这个钱,不是我爷爷剩下来的,不是我老爸剩下来的,都是我辛辛苦苦自己赚过来的,不是被人家骗了,大家都是一样,天大地大,那个没办法。”

  看着几十万斤鱼活活冻死,梁池芬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等到冰灾快结束的时候,梁池芬却意外发现网箱里有一种鱼还活着。

  梁池芬:“石斑,石磅,虹鱼,金鲳鱼,什么鱼都死掉,就是它没死,天气很冻的时候,它都吃料,它没有什么反应,都是吃料,它不会死,水温最低它都不会死,那个时候。”

  幸存下来的,就是怕热不怕冷的包公鱼。这批包公鱼给梁池芬带来了一笔意外之财。

  梁池芬:“我还有几百吨这个鱼,给我卖了100多万,如果不是养这个鱼,那100多万就没有了。”

  意外存活下来的包公鱼,卖100多万元,灾后恢复生产,正需要这笔钱。但谁也没有想到,梁池芬拿着这笔钱,干了一件别人都不理解事情。

  闸坡网箱养殖协会秘书长曾宪光:“大家都忙着呢,在那种情况大,大家都忙着筹集资金,把资金用到恢复生产,抗灾复产中,尤其是渔排,抓紧一点投苗,那个时候就好,在这个时候,梁会长这个人,在这个时候,梁会长把一条船买回来了,大家还弄不清楚,他买这个船干啥。”

  梁池芬买了一艘大船来改造,这船花了76万。抗灾复产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梁池芬却花70多万造一艘船,那么,梁池芬打造这船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梁池芬又是怎样靠这船赢得一个一年一个亿的市场呢?

  这里是珠海市桂山岛,距离闸坡100多公里,和香港隔海相望,内地每天有2万斤鲜鱼经这里运往香港市场,从2007年开始/,梁池芬经常来这儿寻找合作伙伴。当时他找到了岛上最大的水产经销商赵统近,仗着产地优势,梁池芬谈判时很有底气,但赵统近却拒绝了他。

  梁池芬:“打了一个电话,两个电话给他,他都不向你要,一斤便宜5角钱给你,他也不要,一斤便宜1元钱,他也不要。”

  一斤鱼的价格也就是10几元左右,梁池芬一斤便宜1元钱,这是要他自己贴钱亏本的价格,但赵统近就是不买他的鱼。

  赵统近:“干我们这行要长期的合作,不是你说便宜5角,1元的问题,是数量的问题,货源的问题。”

  守着一个大型的网箱养殖基地,梁池芬觉得自己的供应量根本不成问题,价格又便宜,赵统近为什么拒绝跟他合作呢?一次闲聊的时候,赵统近一句话点破了其中的原因。

  赵统近:“干这行,是要用船来运输的,如果船没有了,运输是供不上,鱼就供不上了。干我们这行一定要有一条船,一条大的,装的鱼多的船才可以的。”

  赵统近告诉梁池芬,只要梁池芬有船,就跟他合作。梁池芬摸清了原因,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他挤出70多万改造了这艘运输船。

  2008年9月,闸坡刮了一次15级的大台风,梁池芬决定抢在这次台风后,第一批鱼上市之前,把船投入运营。

  闸坡网箱养殖协会秘书长曾宪光:“根据每年的经验,台风过后的第一年,肯定是高产的,所以他就看重了这一点,为了不给别人来这里,把销路堵住,他就看到了第一要搞船运输,搞船运输,他的想法是这样的,第一有一个船,给养殖户价格上卖得实惠,不给人家压价,第二,自己也可以卖点良心钱。”

  有了这艘船,就等于拥有了一个稳定的市场,这大大降低了养殖的风险,特别是在像冰灾或者台风来临时,有了船,就能把鱼快速运往市场。

  梁池芬:“这条船最多能装一万六千斤,10几个品种,金鲳,虹鱼,包公鱼,假包公,真包公,还有石蚌,白花,红鼓等等,很多,品种很多,他想要什么品种我都有。我自己有了船了,他们卖什么价钱,我就卖什么价钱。”

  2009年,闸坡的网箱养殖果然是一个丰收年,这一年,梁池芬卖了1000万斤鱼。2011年,梁池芬销量达到6000万斤,价值10亿多元,占闸坡网箱养鱼总产量的一半。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标签:
更多栏目最新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驼奶产业淘金第一人江洪海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
要说在养殖行业,做乳品养殖的养殖户大多都会选择养奶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蜂改变命运年售600万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
全国养蜂的人很多,单身的大都处在自给自足,或是少量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虫三个月赚三百万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
蝗虫泛滥成灾,当地老农苦不堪言,种植的农作物又将颗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钱龟带来亿万财富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
说起养殖赚钱,邓群晔很有心得。在没有养殖金钱龟之前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露价格上百元变赚钱宝贝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
在云南和四川现在正是松露采挖的季节,有的村子甚至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把天麻卖出2000多万元的秘密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
在云南省昭通市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上,野生天麻外表很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