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鸿种植大棚蔬菜用熊蜂授粉技术赚千万


从2011年开始,有十万多名农户加入了他的合作社,李世鸿把熊蜂授粉技术在整个合作社推广。靠种菜,农户一年每亩增收四千多元。2011年,李世鸿的蔬菜销售额突破了两亿元,是2007年的将近三十倍,他也被评为辽宁省致富带头人和全国劳动模范。
[致富经]大棚里的财富加速度(20120316)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2012年1月13日,离春节还有10天。上午,李世鸿专门杀了一头猪,做了一桌地道的杀猪菜,然后亲自到大门口放鞭炮迎接两位贵客的到来。

  客人是从北京来的,之所以这么隆重,是因为他们是李世鸿两年前费尽心思找到的合作伙伴,他们手中有一样东西,能解决李世鸿生意上的一个非常大的难题。

  可是就在李世鸿带客人参观他的蔬菜大棚的时候,一个意外突然发生了。

  魏大勇:小番茄、尖椒、青椒、茄子。啊呀!

  李世鸿:蜇没蜇?蜇了?

  记者:怎么了?

  王永刚:这段掐了,就别播了。

  李世鸿:疼了?一会儿还得肿。

  魏大勇:我能说不疼么?

  记者:怎么处理啊?

  魏大勇:没事没事。

  记者:蜇哪了?

  李世鸿:就在嘴边上。

  魏大勇:这个应该是蜜蜂的初吻吧。上面有个点,能不能看见?

  三十分钟后,魏大勇被蜜蜂蜇伤的嘴唇已经肿得非常厉害了。

  魏大勇:说话一动,就跟蚊子叮咬的包一样,一抓就肿大。怎么样?

  王永刚:还行。

  李世鸿:把药吃了,赶紧吃了。

  张青:放嘴里都放不进去。

  当天下午,李世鸿跟客人签下了2012年的合作合同,客人手中的那样东西将继续帮助李世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销售额。

  那么,李世鸿究竟在客人身上发现了什么?又是哪样东西帮助他解决了难题?

  其实,这一切,都和蜇伤魏大勇的蜜蜂有着重要的关系。

  李世鸿是辽宁省鞍山市海城中小镇人,16岁时白手起家,开始在海城的这个服装市场摆摊卖裤子,40岁的时候已经是拥有了几个企业的大老板。

  李世鸿:有印染厂、助剂厂、轮胎销售公司、仓储公司。

  2005年年底的一天,李世鸿刚到办公室,就发现有人坐在沙发上等他。来人是鞍山市农委的一位领导,他跟李世鸿说,有件事儿想请你出手/,而且在海城能办成这件事儿的人不多,你是其中之一。

  闻然:作为一个在某一个领域相对成功的企业家,领导找他,跟他说你能不能回来,把你从其他行业这些年的资本拿出一部分来,投入一下农业。

  大棚蔬菜是鞍山市的传统农业项目,但是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户之间互相竞争压价,发展状况一直不太理想。农业部门找到李世鸿,希望他投资建一个大棚基地,当个龙头,带动大伙发展。当时李世鸿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不过,没过几天,李世鸿到北京出差时却改变了想法,因为他在一家超市看到,司空见惯的蔬菜有的居然能卖到三十元一斤。

从2011年开始,有十万多名农户加入了他的合作社,李世鸿把熊蜂授粉技术在整个合作社推广。靠种菜,农户一年每亩增收四千多元。2011年,李世鸿的蔬菜销售额突破了两亿元,是2007年的将近三十倍,他也被评为辽宁省致富带头人和全国劳动模范。

  李世鸿:绿色食品蔬菜卖到三十几元一斤,无公害蔬菜卖到十几元一斤,感觉到,菜能卖到这么高的价格,一定是有利润的。

  李世鸿突然意识到种菜同样也能赚大钱,他马上给鞍山农委打去了电话。

  闻然:八点钟刚上班,世鸿电话就进来了,他说我过来,我再谈一谈。进来以后就说,我下决心了,但是你得支持我,我说没问题。

  可是当李世鸿跟公司员工宣布这件事儿的时候,却遭到一致反对,而且没有一个人愿意来帮他管理这个农业公司。

  轮胎公司经理:李总是搞工业出身,搞商业经营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突然想奔农业这方面发展,当时可以说遭到我们这些下属、朋友、同事以及家人,大家的反对。

  印染厂经理:一个农业,技术含量很低的东西,大家都不认可。

  李世鸿:当面没好意思直接批评我,背后说咱老板不务正业。

  200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李世鸿承包了2000亩土地,投资1600万,建起了136栋大棚。

  可是,大棚虽然建起来了,到底种什么菜,怎么种,李世鸿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一天,李世鸿通过一个朋友,见到了沈阳农业大学一位专门研究大棚蔬菜的副研究员张青,交谈中李世鸿发现,张青对自己在北京看到的那些高价菜了如指掌,他当场决定邀请张青做他的顾问,但却被张青一口回绝。

  张青:我说如果你想赚点钱,想在农业领域里头玩一玩,我就劝你收手,这个事不是你玩得起的,将来也许你赔了几百万上千万,你都不知道钱到哪了。不像你做工业的事情,最起码还有原料在,我说,你那时候可能原料都没了。

  被拒绝后,李世鸿虽然人离开了沈阳,但是电话还是一个接一个地打给张青,因为他知道没有个内行参与,他是做不成这件事的。

  而就在这时,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不期而至。大雪把李世鸿几乎所有的大棚淹没,而让李世鸿没想到的是,这场雪灾竟然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张青:鞍山地区有60%的棚受灾,他的棚也受灾了,这样他在下雪的第二天给我打电话说,张老师,我们这边下大雪了,有好多棚压了,然后可能有几天揭不开,会不会对作物有影响,应该怎么处理?当时我听他嗓子都哑了,然后我也觉得挺感动。

  一个星期后,张青同意了做李世鸿的顾问,还帮他引进了好几种国外的优质蔬菜品种,其中就包括这种西红柿。它是来自欧洲的,需要成串摘,摘回家后如果不吃,就是挂起来当装饰品也能存放好多天。张青还详细规定了怎么喷药,怎么施肥,怎么浇水等等,让李世鸿一定严格执行。

  2006年底,李世鸿基地里的荷兰小黄瓜最先到了采摘的季节,可拿到市场上一问才知道糟糕了。

  李世鸿:咱们家胡经理拿着黄瓜跟我说,我去市场卖,没人收,大伙都说这是黄瓜头,这不糟糕了么。有刺黄瓜当时卖两块多一斤,给咱们这个黄瓜的收购价格才五角钱一斤。

  李世鸿种的这些进口品种蔬菜比普通蔬菜成本高得多,定价也比普通蔬菜高三到五倍。他把菜在市场放了一个多星期,还自己亲自去推销,可是大家都只是看看,谁也不掏钱买。

  李世鸿:你当时卖不出去,黄瓜摘下来不能存放时间太长,而且黄瓜两天一摘,两天一摘,越摘越多,不是很糟糕吗?

  大家都劝他低价把菜处理了算了。面对这种情况,李世鸿也没再坚持卖菜,而且还下令,谁也不许再卖大棚里的菜。之后,他连续好几天都没在大棚里出现过。

  李世鸿这到底是干啥去了呢?

  谁也没想到,就是消失的这几天,让李世鸿找到了一样东西,而就是这样东西,让他的蔬菜彻底打开了销路。

  几天后,李世鸿是带着一大卡车的纸盒子回来的,盒子上印着他的地址和电话。他让人们把不同品种和颜色的蔬菜搭配着装在盒子里,有色彩好的茄子、彩椒,又有口感好的柿子、黄瓜,还有营养丰富的橄榄、菊苴。

  然而,菜包装好以后,他并没有去卖,而是每天都要拉一车配好的菜,跑到海城市的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免费送人。

  李世鸿:刚开始开车去给送,人家是以为这是干吗来了这开个车。我说给你们送点菜。你这菜种出来了?大家都很笑话我,意思说你这工业做得挺好,半中腰不做了种菜,你种菜能种出什么花样来。

  菜卖不出去不说,李世鸿还掏了一万多块钱做纸盒子,把菜装起来白送,他这到底是要干嘛呢?

  李世鸿:一开始把一些菜装箱赠送给一些朋友亲戚,那咱们这个礼品蔬菜去当礼品赠送,比送烟送酒强多了,那么大家认可的时候,就一定是有市场的。

  送了半个月,李世鸿一共送出去六百多箱礼品菜。一天下午,他终于接到了一个期待已久的电话,有人第一次打电话找他买菜了。

  李世鸿:07年新年前,人家跟我讲价,我说八十元钱一箱,人家给了五十元钱,我想也行了,毕竟是第一单,卖了一百四十二箱,收入了七千一百元钱。这个菜上午取走了,当天晚上,我一晚上没睡着觉。

  李世鸿通过送菜得到灵感,干脆把自己的菜定位成礼品菜。从那以后,来买菜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就在我们采访的时候,还看到经常有顾客拿着从礼盒上剪下来的地址来找李世鸿买菜。

  顾客:这是通过一个朋友给我这么一个地址,我就来了。过年了,给父母给老人买的这些就感觉吃得放心。

  记者:今天买了多少?

  顾客:买了一千六。

  记者:16箱吗?

  顾客:不,我买的是200元钱一箱的。

  顾客:这个它有一个礼品盒,这要是赶上过年过节,送人特别好看。

  顾客:送亲朋好友,然后我们有一些客户,在生意上打交道,这样送点高端蔬菜,这样的话人家感觉,物以稀为贵,感觉挺好。

  李世鸿的想法终于奏效了,只用一个小小的纸盒包装一下,就把十斤左右蔬菜卖到100甚至200元。2007年春节期间,李世鸿的蔬菜一时间成了海城街头流行的礼品。

  李世鸿:07年春节前咱们销售了7100多箱,当时就差拔秧子了。

从2011年开始,有十万多名农户加入了他的合作社,李世鸿把熊蜂授粉技术在整个合作社推广。靠种菜,农户一年每亩增收四千多元。2011年,李世鸿的蔬菜销售额突破了两亿元,是2007年的将近三十倍,他也被评为辽宁省致富带头人和全国劳动模范。

  2007年,李世鸿的蔬菜销售额达到八百多万元,知名度迅速提高。然而就在这一年年底的一天,他的蔬菜大棚里来了一位哈尔滨的蔬菜批发商,来人常年在东北乃至俄罗斯做蔬菜贸易,这个人的出现给李世鸿出了一道难题。

  经销商:找到他以后,我一张嘴就找他要一千箱,让他很惊讶。为什么呢?他说你要一千箱,我生产这么长时间蔬菜,没有人找我要过一千箱。

  之后,李世鸿的大棚基地又相继来了好几拨蔬菜批发商,都希望跟他洽谈长期的供货协议,李世鸿在高兴之余也感到为难,因为他的产量远远不够。

  2008年,李世鸿发现,周边有不少农户正开始学他种类似的蔬菜,他暗自担心,如果没有组织,又品质高低不齐,就难免会出现恶性竞争。他决定,干脆成立合作社,大家一起干。

  不过,当张青知道这件事儿后,却跟李世鸿说,成立合作社之前一定要先做另一件事儿。

  张青:农民一家一户地育苗,农民冬季像这样低温期的时候,农民还要烧煤,这样的煤一吨就得九百多一千多,不用种子钱,其它钱就一个煤钱,一棵苗就合到四五毛钱,农民的负担非常重。

  张青所说的事儿,其实就是建设大型的育苗大棚,因为农户自己育苗质量差距很大,育苗大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比农户育苗成本低30%-50%。不盖育苗棚,农户种出的菜品质就没法统一,那统一卖出去的菜,质量也就会有很大差距。

  按照这个思路,李世鸿不惜血本,相继建起了四栋大型育苗棚。

  基建经理:这个膜拱棚是在春秋夏三季做育苗用的,育苗的时候,就放在土地上就行了。这个是喷灌,微喷,现在人工贵,你整体上看它是一样的,实际上它都是分的一段一段的,你想浇这一段就把这段开开,就把水浇了。

  到2010年,李世鸿的合作社已经有6万名农户参加,同时他自己的大棚基地也扩大到3000亩,年销售额达到一亿两千万元,比2007年提高了十几倍。

  可就在他春风得意的2010年,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出现了:大棚里有种活,一天给100元钱都没人愿意干了,没人干活把李世鸿逼到了停产的边缘。

  李世鸿:激素沾花,首先得买沾花药,另外像茄子大小番茄这种花絮量比较多的,就得天天沾花。

  难住李世鸿的事儿就是沾花。沾花事不大,但很重要,不给花上涂抹生长激素,蔬菜就没有果实。大棚越建越多,需要沾花的工人也越来越多/,李世鸿的3000亩大棚,需要一千多个工人,他把工资从80元一天一路提高到180元一天,但还是没多少人愿意干。

  李世鸿:一般就是家里的妇女去沾花,手上冬天裂的全都是芝麻口,冷一下热一下,一站一天,一站一天很疲劳,想干点其它的活儿都干不了,人工这块是很大一块消耗。

  大棚的规模已经发展起来了,客户也积累了不少,但如果没人干活,一切都等于白搭。就算有人肯干,这工钱越给越高,成本也让他难以承受。

  李世鸿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小小的沾花问题居然成了他最大的困难;然而他更没有想到,不久之后的一个发现,一举解决了他的问题,让他的销售额两年内又翻了一番。

  2010年10月,在张青的介绍下,李世鸿在北京的一次国际农产品展销会上,认识了节目开头被蜜蜂蜇伤的魏大勇和王永刚,李世鸿被他们的一个纸盒子深深吸引。

  王永刚:我们是在展会上认识的,他看到我们的产品以后,非常非常感兴趣。

  不过,当记者问到到底是什么办法解决当初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李世鸿却让记者先去蔬菜大棚里,切开几个西红柿,看看其中的奥妙。

  王永刚:授粉的西红柿籽粒饱满不空心,使用激素点花处理出来的西红柿,里面或多或少会出现空心的状况,大多数的种子在里面是不发育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市场上买到的大多数的西红柿,在家里切开了之后里面没有种子,没有水。

  在大棚里种菜种水果,最大的问题是蜜蜂飞不进来,没法给植物授粉,所以才需要人工沾花,李世鸿之所以让记者先去切西红柿,是因为他的大棚里不用沾花,而是由蜜蜂负责给他的西红柿授粉。

  不过,这蜇人的蜜蜂究竟是哪来的呢?

  张青:过去出国的时候,看见欧洲的蔬菜生长当中他们用熊蜂授粉,当时我就想,如果把这项技术拿进来,可能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我们开始尝试跟国外的公司联系,后来发现他们在中国建了办事处。

  在欧洲,这种在大棚里给植物授粉的熊蜂,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李世鸿在北京看到的盒子里装的就是熊蜂。熊蜂比一般蜜蜂强壮,耐低温。一盒这样的熊蜂有四十只,可以给一亩地的蔬菜授粉半年,代替了沾花工人高强度的劳动。

  布莱姆克伯特大中华区经理:李世鸿当时来找我买熊蜂,我听到他的想法和基地的规模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这样一盒熊蜂售价350元人民币,对于中国普通农户来说很昂贵,但是李世鸿认为,使用熊蜂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同时节省劳动力。

  张青:一亩地有一箱就够了。如果农民朋友饲喂得好的话,一亩地有一箱就足够了。这个熊蜂一天可以访五千朵花,可以为五千朵花授粉。一个箱子里是一个蜂的氏族,它可以自我交替繁殖。

  2011年,李世鸿用熊蜂代替了沾花工人,为他节省了一千多万元的工人工资,而且这一年中,他还发现熊蜂和蔬菜之间的一个联系可以利用,这个发现让他重新设计了蔬菜礼盒,也同样凭着这个发现大大提高了销售额。

  张青:熊蜂是对农药反应非常敏感的一个物种,所以当你用的农药残留比较高,或者毒性比较大的时候,打完了甚至一个月以后,蜂进去还会死亡。

  从那以后,李世鸿把熊蜂图案印在他的蔬菜礼盒上,这成了他蔬菜的又一个卖点。他还告诉每个顾客,自己的菜是熊蜂授粉的,如果不信可以随时去大棚里参观,不过参观的时候会仔细叮嘱大家千万别穿鲜艳的衣服。

  顾客:到棚菜生产基地去看了,都是熊蜂授粉,我是亲眼看到,我就比较相信了。

  李世鸿:有了它,咱们企业在蔬菜销售上种植上,就可以有一个跳跃式发展。咱们普通绿色食品蔬菜,我卖100元钱一箱,熊蜂授粉蔬菜卖200元一箱。

  从2011年开始,有十万多名农户加入了他的合作社,李世鸿把熊蜂授粉技术在整个合作社推广。靠种菜,农户一年每亩增收四千多元。2011年,李世鸿的蔬菜销售额突破了两亿元,是2007年的将近三十倍,他也被评为辽宁省致富带头人和全国劳动模范。

  李世鸿:在鞍山、大连、沈阳这几大城市,开设五十家以上的蔬菜直营店。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标签:
更多栏目最新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驼奶产业淘金第一人江洪海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
要说在养殖行业,做乳品养殖的养殖户大多都会选择养奶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蜂改变命运年售600万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
全国养蜂的人很多,单身的大都处在自给自足,或是少量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虫三个月赚三百万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
蝗虫泛滥成灾,当地老农苦不堪言,种植的农作物又将颗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钱龟带来亿万财富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
说起养殖赚钱,邓群晔很有心得。在没有养殖金钱龟之前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露价格上百元变赚钱宝贝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
在云南和四川现在正是松露采挖的季节,有的村子甚至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把天麻卖出2000多万元的秘密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
在云南省昭通市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上,野生天麻外表很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