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瓦次仁的水磨坊糌粑年入3000万


就是靠着水磨坊,达瓦次仁磨出一样不仅让藏族同胞,也让到西藏旅游的人都非常喜欢的糌粑,2010年的销售收入高达3000多万元,他为此成为村民眼里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致富经]从寻找废旧水磨坊开始的财富(20110728)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这里是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的古荣乡,2011年7月4日,记者在当地采访时,达瓦次仁骄傲地对记者说,就在这座大山的脚下,有他在不久前找到的一件宝贝,那么,他眼里的宝贝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达瓦次仁:100年左右的水磨,它呢墙也不好,水磨不能用,木头全是烂了,墙全坏了不好,谁盖的谁都说不太清楚。

  这是一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水磨坊,在达瓦次仁发现之前,它因为年久失修早就被人弃用,但是在他的眼里就像发现了一座宝藏一样。

  记者:每找到一座像这样旧的水磨坊都特别兴奋是吧?

  达瓦次仁:对,特别高兴。这个水磨地选得好,地选得好为啥呢,地有斜度,我们水磨盖了以后必须要有斜度的,没有斜度不行,这个原来几百年前,老人选的地盖水磨,这地特别好。

  在过去的18年时间里,达瓦次仁到处寻觅像这样的水磨坊,他先后找到12座,而他之所以像寻宝一样四处寻找这些废旧的水磨坊,是因为这些水磨坊都是祖辈们精心设计,兴建在水系发达,水位落差在5米以上的位置。这些废旧的水磨坊经过达瓦次仁的维修后,立马就变成了赚钱的工具,而他的财富就是隐藏在这些水磨坊里。

  就是靠着水磨坊,他磨出一样不仅让藏族同胞,也让到西藏旅游的人都非常喜欢的东西,2010年的销售收入高达3000多万元,他为此成为村民眼里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噶冲村村民洛桑莫龙:不仅他自己在致富道路上,取得一些成就,不光是自己享受,然后带动村里面的贫困户。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噶冲村村民果杰:在他心目当中达瓦次仁跟他父母亲的地位一样平等。

  这些水磨坊为达瓦次仁创造上千万元的财富,而这些财富,跟一个已故的县长之间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里是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的朗孜村,海拔3600多米,达瓦次仁就出生在这个村庄,因为家里穷,为了谋生从小就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习制作藏族家具。1993年,他在拉萨市区卖藏族家具时,他发现自己家乡的糌粑名气很大。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副县长韦建西:在历史上古荣乡的巴热村,它是给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提供贡品糌粑的一个村庄。

  糌粑是炒熟的青稞用水磨磨成的面粉,用开水或酥油茶拌和后可以直接食用,是藏族地区最普通的食物之一,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尽管它只是一种普通的食品,但是它在藏族老百姓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

  记者在堆龙德庆县境内采访时,经常能看到藏族农牧民席地而坐吃糌粑的场景。

  记者:中午他们就吃这个?吃这个糌粑?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噶冲村村民:就吃这个糌粑是吧。

  记者:一个人得吃多少?这么一袋够吃吗?谢谢。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噶冲村村民:一个人一天吃的话四两左右。

  记者:配这个酥油茶?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噶冲村村民:对。

  记者:好,谢谢,你也来尝尝这个,挺香,挺好吃的。

就是靠着水磨坊,达瓦次仁磨出一样不仅让藏族同胞,也让到西藏旅游的人都非常喜欢的糌粑,2010年的销售收入高达3000多万元,他为此成为村民眼里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历史上,藏族农民家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糌粑,只是制作糌粑的工具从简陋到先进不断在演变。直到大约300多年前,有人发明了用水磨磨糌粑后,只要有藏族农民聚集的地方就有一座像这样的水磨坊。

  随着社会发展,搬到城里居住的藏族同胞越来越多,而他们在城里没有办法自己制作糌粑。1993年,达瓦次仁发现这是一个商机。同时堆龙德庆县的青稞种植面积高达8万多亩,制作糌粑的资源丰富,于是达瓦次仁就拿出家里唯一的积蓄1万元,到拉萨市区开了一间卖糌粑的专卖店。当时家里人都替他捏了一把汗。

  达瓦次仁的弟弟多吉旺堆:糌粑顶多保持一个月左右,这一个月卖不了的话,糌粑的味道变了。

  达瓦次仁到底能不能赚到钱呢?没想到,他的店一开张生意就很好。

  达瓦次仁:小昭寺这个位置好,这个路上人多,还有这边人多的话生意好。

  达瓦次仁的判断非常准确,他的糌粑迎合了很多藏族城市居民的需求。

  达瓦次仁:一天卖200公斤,这样算下来我就赚到一百多元,一天一百多元还可以。

  第一个月下来,达瓦次仁的收入就高达3000多元,相当于以前卖藏族家具时大半年的收入。他非常高兴,仿佛找到了一把能迅速打开财富大门的金钥匙。

  于是,达瓦次仁把附近村庄能租用的水磨坊统统租用,甚至四处寻找一些被人弃用的水磨坊,翻修后使用。

  达瓦次仁:青稞这里倒进去,这里进去,这里磨出来,现在速度慢,你看一下这个速度快做得,它还可以调快慢,这个跟汽车挂档一样,这样就速度快。速度快是吧你看对,糌粑细的话速度慢,糌粑粗的话速度快。

  到了1998年,门市部的销量从一天200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看到这个市场潜力巨大,达瓦次仁就让村里的农民跟着自己一起磨糌粑,他把农民们磨好糌粑收上来在拉萨市区又开了两间门店,到了2006年,租用的加上翻修的水磨坊,达瓦次仁一共拥有23座,跟着他一起干的农户也增加到100多户。

  而此时,达瓦次仁还是发现他制作糌粑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销售的速度。

  达瓦次仁:这个糌粑转到一天12个小时,应该磨到450公斤左右,磨的糌粑,糌粑粗的磨得速度稍微快一点,22小时磨了3000斤左右。

  糌粑要想持它传统的风味只能用水磨来磨,现代化的电磨会让它口感发生变化。

  达瓦次仁:这个水磨地下有水,这个热的话泡水,泡水冷水温度低一点,机器磨的话温度高,温度高的话太热的话,糌粑吃了不好吃。

  到了2006年底,达瓦次仁生产的糌粑更加供不应求。每天制作的糌粑在早上的2个小时内就会被一抢而光,剩下的时间只能关门歇业。

  达瓦次仁:还有要糌粑的没有糌粑,我们没有的话水磨不够。

  为了能买到达瓦次仁的糌粑,不少市民提前把带子和定金放在店里预定,抢购第二天上市的糌粑。

  达瓦次仁的姐姐德吉卓玛:袋子也比较多的。

  记者:排了多少最多的时候?

  达瓦次仁的姐姐德吉卓玛:五六十个有。

  此时的达瓦次仁焦灼万分,能找到的水磨坊都被他一网打尽。唯一的办法就是新建一个大型的水磨坊和增加一套炒青稞的设备。可是,一预算他发现这是一笔天大的数字。

  达瓦次仁:算起来500多平方米,加上水渠水磨的石头水管,最后加起来预算要336万元左右。

  当时的达瓦次仁积蓄只有120万元,为了凑足新建水磨坊的钱,他只好开始四处去借。

  达瓦次仁:我的朋友他借了5万元,他借了10万元,朋友借了50万元左右,借了一个月。

  达瓦次仁的姐姐德吉卓玛:我们亲戚比我们还要穷,当时借也借不了多少,顶多也是借2000元至5000元左右。

  整整一个月下来,达瓦次仁费尽周折也只凑足了170万元,离所需要的资金还相差甚远。达瓦次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顾客排队要糌粑,可他使出全身解数也生产不出更多的糌粑,这让他非常沮丧。

  达瓦次仁的姐姐德吉卓玛:眼看着能赚的钱赚不到,老百姓需要的糌粑我们供应不上。就在达瓦次仁有些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奇迹般发生了。

  2007年4月,堆龙德庆县的县长卓玛带领着县里的干部到达瓦次仁的企业考虑,当她听说达瓦次仁的糌粑在城市供不应求非常高兴。

  达瓦次仁:她问我老百姓带动了吗,我说带动了,我们糌粑公司1993年开始现在13年左右,2007年带动200户左右,她特别高兴她笑了。

  达瓦次仁的姐姐德吉卓玛:她就问我们企业有什么困难目前,我们说水磨上面特别紧张。

  县长带队考察后,达瓦次仁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仍然每天忙碌着四处筹钱。一个月后,一件他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笔130万元的巨额资金突然喜从天降,而且还不需要他还款,这到底是一笔什么样的资金?这笔资金为何会给他呢?

  原来2007年4月,当时的县长考察后,就及时向自治区农业开发办说明了情况,农业开发办的领导非常重视。

  西藏自治区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次旺多布杰:我看到他思路非常好,他的思路就是用他组织村民收购青稞,然后他来组织加工,然后集体出售,这样的话解决了群众一家一户加工难的问题。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非常关心西藏的发展,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扶持。达瓦次仁创办的糌粑企业,带动了一方产业,也带动200多户农民增收,完全符合国家扶持政策。

  西藏自治区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次旺多布杰:他带动了糌粑加工的这个产业,他带动了千家万户,所以完全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里面,有一个产业开发资金,正符合他的项目,第一年示范拨款130万元。

  仅仅一个月时间,130万元的国家扶持资金就下拨了,这笔钱对达瓦次仁来说就是雪中送炭。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副县长韦建西:他当时实际上是懵的,我说句不客气的话,他当时是懵的。

  达瓦次仁:一个月左右他批复下去了,130万元特别高兴。

  国家扶持的资金加上达瓦次仁自己筹措的,一共300多万元,达瓦次仁用这些钱新建了5座水磨坊,并扩大了炒青稞的厂房。达瓦次仁如虎添翼,糌粑产量大大提高。

  记者:你们为什么就这样跳起来了?

  达瓦次仁:我们的工作辛苦,休息的时间,我们唱歌跳舞,我们工人我们一起。

  记者:你们的心里都藏着歌藏着舞,随时都能跳?

  达瓦次仁:对,随便跳。

  记者:在这个工厂里做糌粑一个月能收入多少钱?

  达瓦次仁:按月给他们开工资工资大概3000多元,已经很不错了。

  随着产量问题解决后,2007年底,达瓦次仁还发现了另外一个巨大的市场。

  达瓦次仁的弟弟多吉旺堆:牧区有些地方,他们要坐十几个小时的小车,然后直接过来拉萨买糌粑。

  在卖糌粑过程中,达瓦次仁发现有些偏远山区的牧民为了能吃到糌粑,需要跋山涉水驱车十几个小时,到达城里才能购买。

  西藏自治区有我国最大的高寒草原畜牧区,大量的草场种植不了青稞,而那里的牧民居多,达瓦次仁心想如果能让这些牧民都消费自己的糌粑,那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于是,2008年初,达瓦次仁在那曲和日喀则增设门市部。同时针对一些不方便出门的牧民,他实行送糌粑上门的服务。

  记者采访期间,正好赶上达瓦次仁到牧区去送糌粑。

  达瓦次仁:今天他没有时间,牧区里面老人多,下星期左右他还要2000斤左右。

  这个牧区距离拉萨市区80多公里,越野车经过2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后,眼看就要到牧民家里,却被眼前一条河流堵住了去路,这些河水都是高山上融化的冰水汇集而成。

  记者:轮子还能出来吗?

  达瓦次仁:不出来了。

  记者:是不是不好出来了?

  达瓦次仁:对!

  无奈之下,我们只好下车扛着设备和糌粑徒步前进。好客的牧民也赶来帮忙,他们热情地把记者背过河。

  记者:这里跟北京的气候完全不一样,现在大概是零上7到8摄氏度的天气,这个水是特别特别冻。

  达瓦次仁:冻得很,冷!今天我们走路走得厉害。

  记者:他今天说要给你们送糌粑,我们特别高兴跟着就来了,全都是你们家的羊?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牧民索朗旺吉:对,全是我们家的。

就是靠着水磨坊,达瓦次仁磨出一样不仅让藏族同胞,也让到西藏旅游的人都非常喜欢的糌粑,2010年的销售收入高达3000多万元,他为此成为村民眼里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索朗旺吉在牧区里放养了200多头牛和羊,他每天忙着放牛、挤牛奶,没空到城里购买糌粑,他们一家十口人都特别喜欢吃糌粑,看到达瓦次仁专程前来送糌粑,非常激动。

  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牧民索朗旺吉:我们藏族人生活条件第一就是糌粑还有酥油,还有酸奶,这边有时候下雪,有时候下雨不方便的话,跟他们联系一下,联系了他们就送过来。

  像索朗旺吉这样的牧民还有很多,他们不方便出门的时候只要一个电话,达瓦次仁就会安排人把糌粑送到牧区。随着牧区业务拓展后,2009年,达瓦次仁的糌粑销售量达到1200万斤,专卖店增加到9家,然而不久后的一天,他却把这些店全都关了。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损失惨重。当达瓦次仁在家里看到电视直播后,心急如焚。

  达瓦次仁:人死了那么多,还有房子那么多倒塌,出事那么大,损失那么大,心里不舒服。

  玉树县有90%都是藏族同胞,地震使得当地交通中断,老百姓急需的生活用品供给不足,于是,达瓦次仁决定连夜加班生产糌粑供应到玉树。

  达瓦次仁:24个小时加班,加班以后水磨24小时磨,销售部关门一下。

  为了调拨更多的糌粑,第二天一大早达瓦次仁就把7个地级市的9家门市部统统关门。

  达瓦次仁的弟弟扎西加央:他们都有打电话来要糌粑。

  记者:有抱怨的吗?

  达瓦次仁的弟弟扎西加央:就是。

  达瓦次仁:我告诉他你那没事,没地震是吧,人没死,没事,现在关门你别买糌粑了,我们现在这是救命的糌粑,救贫困户的糌粑,现在发到玉树的,你等等,别着急。

  短短两天的时间,达瓦次仁就调拨了50万斤的糌粑紧急发往玉树。

  达瓦次仁:50万斤我捐的话,我一个小企业捐不了,我想批发卖的话,价格低一点。

  达瓦次仁的弟弟扎西加央:拉萨卖的时候2.8元一斤,玉树卖的话2.6元一斤,我们少赚了10万元。

  同时,达瓦次仁以个人的名义捐了5万斤糌粑,当8大卡车的糌粑到达玉树,藏族同胞们吃上糌粑后,达瓦次仁非常高兴。

  达瓦次仁:他们电话来,你的名字是达瓦次仁是不是,就是我的名字达瓦次仁,谢谢感谢你,这没问题这是我应该做的,我的企业是国家扶贫的项目,就这样做糌粑的是吧,这个糌粑做对,就这样特别高兴。

  9个门市部关门了整整一个星期,虽然生意受到一些影响,但是达瓦次仁心里暖洋洋的。没想到就是这个善举,让他的糌粑在青海省开拓了一个新市场。

  西藏自治区堆龙德庆县农母局局长次旦朗杰:间接性对他的产品打了一个广告,后来很多咱们青海这边的都成了他的定单户。

  2010年,达瓦次仁的企业收购青稞1800多万斤,糌粑的销售额高达3000多万元,纯利润达到700多万元。

  达瓦次仁:纯收入80%是老百姓的,20%是我们糌粑公司的收入,300户农户,一户一年赚1.96万元左右。

  西藏自治区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次旺多布杰:群众那就是这几年发展非常快,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实现了对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企业赚钱后,达瓦次仁常常和员工们载歌载舞。现在的他最遗憾的是,当年曾经帮助过他的卓玛县长已经去世了,他们只能用这种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卓玛县长的感谢,同时感谢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标签:
更多栏目最新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驼奶产业淘金第一人江洪海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
要说在养殖行业,做乳品养殖的养殖户大多都会选择养奶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蜂改变命运年售600万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
全国养蜂的人很多,单身的大都处在自给自足,或是少量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虫三个月赚三百万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
蝗虫泛滥成灾,当地老农苦不堪言,种植的农作物又将颗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钱龟带来亿万财富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
说起养殖赚钱,邓群晔很有心得。在没有养殖金钱龟之前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露价格上百元变赚钱宝贝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
在云南和四川现在正是松露采挖的季节,有的村子甚至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把天麻卖出2000多万元的秘密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
在云南省昭通市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上,野生天麻外表很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