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新:菇王卖蘑菇创业就是要让蘑菇种植户赚钱


姜建新当初创业时,就是骑着一种老式的自行车卖蘑菇,一天骑4趟6个小时,屁股都磨烂了,手上长满了冻疮,这一骑就是7年。就是这样开始创业的姜建新,现在却打造出了一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一年的销售额就超过1.5亿元。

[致富经]就是要让你赚钱(20141218)  视频转自:CCTV7央视七套致富经官网

  2014年11月,记者来到江苏丹阳采访,此时正是食用菌生产的旺季,农户加班加点采摘,非常忙碌。当地最大的食用菌种植企业是姜建新的,他一天的产量就能达到50吨。但是当记者来到他的种植基地时,却没有看到菇房,也没有看到繁忙的采收景象。

  姜建新:“现在工厂和原来是完全不一样了,原来以前下半夜1点多钟要起来,起来装袋子,还累得不得了,现在只要8个小时,不要多干了。”

  姜建新的食用菌是怎么种植的呢?

  姜建新带着记者走进了种植车间,这里的温度湿度等全部自动化操控,100多间种植室,只需要10多个工人管理就够了。

  种植车间内是食用菌的海洋,一天时间这里就能生产50吨,如果按人均消费半斤来算,一天产量就能供20万人食用。成熟的食用菌,全都通过传送带自动传送,然后进行包装运输。

  3个小时后,这些食用菌就会出现在苏州、上海等地的批发市场,第二天姜建新的食用菌,就能走上人们的餐桌。现在,姜建新一年的销售额超过1.5亿元,不光自己事业做得大,他还带动了当地1000多户农民致富,一提到姜建新,大家没有不佩服的,都尊称他为“菇王”。

  食用菌种植户蒋和福:“肯定是菇王了,农户跟在他后面,几十间甚至上百间菇房都有了。哪一个人不佩服呢?领着我们这些人挣了钱了,对吧。”

  食用菌种植户程家平:“老百姓送他一个外号叫菇王,他做得老大最大,为老百姓考虑,他很有号召力的,一呼百应,都靠他发财了,哪个不感激他呢?”

  现在人人佩服姜建新,但姜建新告诉记者,其实以前根本没人看好他,连他自己也不敢想,他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

  姜建新:“原来我用的自行车,就是像这种自行车,和这个一模一样的自行车。”

  姜建新说,他的创业故事是从一辆自行车开始的,1982年他开始种食用菌,那时候他骑着跟这一样的老式自行车卖货,后座上要挂3个竹筐,筐里满满地装上200多斤货,骑1个多小时才能到市场,一天他要骑4趟6个小时。

  

  姜建新:“夏天天气热,屁股就磨出泡来了,裤子穿得少,屁股上都磨破了,很疼的,到了冬天的时候呢,零下十几度,你这个菇都要卖出去的,没办法,你这个手上全部是冻疮,手两边,肿得很大的。”

  骑着自行车卖蘑菇,姜建新一骑就是7年。1996年姜建新成立食用菌公司,但是没有人看好他,因为他做生意的方式太特别了,别人都是想尽办法赚钱,而他却经常会干些赔钱的买卖。

  姜建新的同学翟玉林:“他跟正常人还是有点不一样,一般人不会这样,一般人都要看准了,要做有钱赚的买卖,这是生意人的常识。”

  姜建新的邻居袁一川:“做生意亏本这个生意总是不做,用我们的土话来讲,骂也来,打也来,亏本生意做不来。当时议论的人多了,有的人说他傻,有人说他神经有问题。”

  姜建新为什么要赔着钱做生意?他又是靠什么方法盈利,换来今天的亿万财富呢?

  姜建新是丹阳市皇塘镇的农民,1982年开始种食用菌,他起早贪黑拼了命地种菇卖菇,当地人都说,他是个从鸡叫干到鬼叫的人。

  姜建新的邻居袁一川:“鸡叫做到鬼叫,我们用当地话来讲,早晨天不亮公鸡打鸣,那个时候就开始要做了,晚上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用这边的老话说,就是鬼出没的时候,他才能休息。”

  姜建新的妹妹姜小红:“当时我哥哥听了笑一笑,他说不苦,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苦一点我能挣到钱。”

  靠着吃苦耐劳,干到1996年,姜建新一年的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他也成了村民羡慕的对象,但是一场危机却在向他慢慢逼近。

  这种食用菌叫草菇,生长期短,只要15-18天,1996年,姜建新开始用温室种植草菇,看到种草菇见效快能赚钱[养殖网:www.nczfJ.com/],很多农户也想跟着他种,这让姜建新有了新思路,他生产菌种卖给农户,并且指导种植技术,农户赚钱了,他也多了一项收入。原本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是到了2002年,却引发了一场危机,种草菇的农户越来越多,产品在当地不好卖了。

  食用菌种植户黄培祥:“当时便宜的时候2元一斤,3元一斤也有,这个就不赚钱了,这个要比成本价还要便宜几元。”

  记者:“当时你们要卖到多少钱能够本?”

  食用菌种植户黄培祥:“当时的成本的话,当时要卖到5元以上才能保本。”

  食用菌种植户陈玉珍:“下雪天我们苦。”

  记者:“怎么苦?”

  食用菌种植户陈玉珍:“不好拿出去卖,路都没有,用板车拉出去,拉到凌家塘市场去卖,2.5元一斤,2元一斤,只要能卖掉,有的时候还要倒掉的,那个时候销量不好。”

  农户都是跟着姜建新干上这行的,很多人都是借钱盖的菇房,大家赚不到钱都埋怨姜建新,看着农民白忙活不赚钱,姜建新心里也不是滋味,如果销路不解决,以后没人买他的菌种了,他也觉得无颜面对乡亲,下一步他该怎么办呢?

  这里是常州市凌家塘批发市场,距离皇塘镇20多公里,2002年时候,姜建新和农户种的菇都在这里销售。姜建新一天的销量有2吨,因为量大品质好,也有老客户,他的菇不愁卖价格也高,但姜建新却决定,放弃这个培养10多年的市场,因为他每天的产量占这个市场的一半,如果他撤出,农户的菇价就能回升。

  姜建新:“不做出这种决定,两败俱伤,造成很大的损失,特别是农民,他们是很不容易的,对吧?”

  记者:“不忍心?”

  姜建新:“对,不忍心。把市场让出来吧,让出来给农民吧,然后我们到较远的地方去开发市场。”

  不在常州销售,要舍近求远去闯上海市场,这不光要增加运输成本,而且能不能卖出去也是个未知数,姜建新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他没想到,后来面临的状况比他想像得更残酷,而且他还做起了赔本的买卖。

  姜建新的员工荆书海:“亏本哪个人理解?你做生意为了赔本做生意?当时都不理解。”

  那段时间,姜建新整夜都睡不着觉,愁得头发都一绺一绺掉下来了。

  姜建新:“头发都一块一块掉下来。”

  记者:“什么地方?”

  姜建新:“就是这个头顶,斑秃,剩下不多,掉了有50%。”

  姜建新到底遭遇了什么事?后来他又是如何走出困境,打造出一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呢?

  2002年12月,姜建新来到上海,他拿着草菇样品到批发市场推销,说尽好话希望别人买他的产品,但客户都有长期合作对象,姜建新又是外地来的陌生人,费尽力气也没什么效果。

  姜建新:“一家挨一家的推销,凡是在卖食用菌的,我们都要进去试一下,菇的市场是不是上海能打开,对吧,很着急的,吃饭都过了点,也不觉得饿。”

  上海的冬天,又湿又冷,姜建新冻得发抖,他顾不上吃饭,经常饿着肚子在市场转悠,一转就到后半夜。找不到客户,他就到附近的小旅馆睡一会,第二天接着再去。

  推销了一个多星期,姜建新终于找到一个大客户赵行红,赵行红看姜建新的菇品质好,就和他签下一年的供货合同,一天3吨,姜建新看量大,就订下了优惠价,每斤7元钱。

  回到丹阳,姜建新马不停蹄开始备货,他的菇产量不够,还到农户家里收购,让他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姜建新:“像这个大小,这样子的。”

  记者:“这是成品?”

  姜建新:“对。收购以后马上价格高起来了,结果收的8元一斤,上海订的价格是7元一斤,这样倒赔1元钱一斤。”

  记者:“这样的话你还要收吗?”

  姜建新:“不收不行,刚刚进入上海,你要保持这个信誉,你不然的话,后面怎么弄?”

  当时因为姜建新退出常州市场,农户的菇价迅速回升,零售价一斤8元,他卖到上海是批发价每斤7元钱,卖一斤就要赔上1元钱,但他还是一咬牙收。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后来有农户听到了消息,大家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食用菌种植户蒋和福:“一开始是肯定不相信的,这个市场让给我们,到别外去发展,总归有一点挣钱的余地,他们亏了钱我们也不知道了,对吧?那个时候,后来才听人家讲的。”

  食用菌种植户程家平:“听到他还要亏钱,这个时候心里好像也过意不去,你那边不就少发一点就行了吗?他为什么多发,还要亏钱呢?”

  很多人劝姜建新中止合同,这样赔钱做生意太傻了,但姜建新不愿违约,更不舍得放弃打开上海市场的机会。原本他以为,这样的状况过上一两周就会好转,但是一连2个月过去了,他依然在赔钱。

  姜建新:“咱们做这个是赔本的买卖,对吧?也犹豫,犹豫过,后来还是,上海也不好交待,这边老百姓也承诺了,怎么办?咬咬牙,还是收。”

  记者:“最大的承受能力能撑多久?”

  姜建新:“这个没想过,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一斤赔一元钱,一天收农户1吨菇,就要赔2000元,一个月就是6万元,更可怕的是,姜建新不知道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多久,那段时间他愁得睡不着觉,头发也开始脱落。

  姜建新的女儿姜雅:“掉头发是后期有点严重的时候才发现,是一块一块头顶,它有局部一块一块脱落,就是所谓的那种斑秃,很心疼,非常心疼,然后去医院看了回来,每天给他涂药上药。”姜建新当初创业时,就是骑着一种老式的自行车卖蘑菇,一天骑4趟6个小时,屁股都磨烂了,手上长满了冻疮,这一骑就是7年。就是这样开始创业的姜建新,现在却打造出了一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一年的销售额就超过1.5亿元。

  愁了2个月,姜建新想到了对策,那就是扩大种植量,他发动更多的农户种菇,没钱的人就把菌种赊给他们,种出来卖掉了再付账。种植量增加后,菇价慢慢开始回落,7个多月后,姜建新的收购价终于低于7元钱,开始盈利了。

  赔钱的事,姜建新并没有告诉上海客户,一年之后,客户才从别人那里听说了事情的真相。

  客户赵行红:“一年以后我才知道,签第二年合同的时候,我才知道上一年的销售方式。我挺感动的,因为我们都是农民出身,他对诚信这一块做得我很佩服。对这个人我也感觉到,从内心觉得跟他在一起做生意,我很踏实,也很佩服。”。

  记者:“后来就一直合作下来?”

  客户赵行红:“一直合作下去。”

  打开上海市场后,姜建新又干了一件亏钱的事,他派出员工,到周边的苏州南京等地去打市场,搭上人力物力(创业:/) ,几个月才打开销路,他却把市场一个一个让给了当地农户。市场宽了,种菇的农户越来越多,姜建新的菌种销量随之增加,他还建起了肥料厂,收购农户废弃的菇料,形成了食用菌的产业链。到2008年,姜建新的公司一年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

  2009年,姜建新的草菇房发展到600多间,这是他创业27年全部的心血,陆续投进去上千万元,当时草菇正种得红火,供不应求,一年销售额就是1000多万元。但此时,姜建新却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姜建新一声令下——拆菇房,总共600多间,一下就拆掉了400多间。

  姜建新公司的技术员荆书海:“这么新的菇房,你投资下去,一下子都拆掉了,400多间菇房,那时候我们怎么不心疼呢?”

  姜建新的同学陈连方:“大家都这么说,你拆了不可惜吗?就是一直忙到那天为止,你房子拆掉了,不就等于半辈子白忙了吗?”

  半辈子打拼,换来的几百间菇房,姜建新为什么突然要拆了呢?

  食用菌品种众多,姜建新先后种过杏鲍菇茶树菇等7种。金针菇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菇类,它可以凉拌、煲汤、炒着吃,更适合涮火锅。

  

  记者:“这个金针菇,好多人吃的时候不知道应该煮多久,因为它煮再长时间,颜色什么都不变,那正常的话,它煮多长时间比较好?”

  姜建新:“一般来说,水开了以后,然后煮3到5分钟就可以了,3到5分钟刚好,多煮营养也要流失的。”

  金针菇市场广阔,而且工厂化生产的技术比较成熟,2009年8月,姜建新的妹妹到韩国考察,看到工厂化生产金针菇,产量高品质好,回来后她和姜建新商量,多年来都是传统种植方法,能不能转型工厂化生产金针菇呢?姜建新一听就来了精神。

  姜建新:“我们要接受新的东西,在技术上面不断创新,你不能和老百姓一样,还是那个粗放式的管理方法,肯定走不通,草菇干脆就少种一点,对吧?这样子它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农民搞草菇,你卖不了我来收,然后我抽出精力来,我来搞其它东西。”。

  当地农民种草菇,自己种金针菇,避免了竞争,而且工厂化生产效益更高,姜建新认定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他拿出多年积累的5000万元,又贷款3000万元,从国处引进设备开始建设。

  2010年4月,新工厂建成,2010年底,金针菇种植成功,姜建新与客户签订了供货合同。在距离春节还有3天的时候,出菇刚好到了高峰期,一天产量就有40多吨,当时厂里只有30多个包装工人,根本忙不过来,快过年了临时也招不到新工人,眼看金针菇要白白烂掉了。

  记者:“放冷库行吗?”

  姜建新:“这是鲜菇,不行的。”

  记者:“为什么?”

  姜建新:“它要烂掉的,冷库也不行,它这个一放冷库后,这个头马上翘起来。你比如像这个,你看这个菇是好的,假如到明天包装的话,马上就头朝上,就不好包装,就难看了。”

  就在姜建新心急如焚的时候,让他感动的一幕出现了。工厂里突然来了70多个村民,都是附近村子的,听说姜建新遇到麻烦,就主动给他帮忙来了。

  皇塘镇后亭村党支部书记卫腊坤:“他对老百姓有贡献,老百姓对他有一定的感情,老百姓自发给他帮忙。”

  姜建新:“村领导都来了,很感动的。我说不好意思了,一下子动用这么多人。他们说哎呀,这个我们平时也来麻烦你的。”

  姜建新带领村民种菇,村民也很感激他,帮他从腊月二十八一直忙到大年初五,总算度过了出菇的高峰期,产品顺利卖到了上海等地的市场。

  以前姜建新为了村民卖菇吃亏赔钱,很多人不理解他,但这件事过后,所有人都对他心生佩服。

  姜建新的同学翟玉林:“因为他懂得一个很简单的哲理,经常吃亏的人,不一定能吃亏,经常想贪蝇头小利的人,不一定能占到大便宜,什么时候该让利,什么时候该盈利,这他把握得很好。”

  金针菇项目上马后,2011年姜建新的企业销售额增加到8000万元,他成功转型。

  2013年,姜建新又有了一个新计划,想把草菇也改为工厂化生产,提高种植效益,这在行业内还从来没有先例,他找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请他指导一起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姜建新这个同志,他不像个老板,他真是个农民,非常实在,他就讲到说是,真正让我帮助他能够打进世界,他的雄心壮志很感动我。”。

  现在,姜建新的草菇工厂化还在试验当中,以前他拆掉草菇房改种金针菇,不想与农户抢市场,为什么现在又要种草菇了呢?

  原来,今年姜建新开始做食用菌的深加工,把食用菌做成冻干和即食食品,这样就再也不用为销售发愁了。现在,跟着姜建新种食用菌的农民有1000多户,他也被当地政府树为创业典型进行宣传。

  江苏省丹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庞红武:“姜建新这个典型是比较突出,一方面是带动很多农民,包括周边乡镇,第二个他是在带动的同时,也不断发展,企业也在不断做大,而且就向下游产品去延伸。”

  编导:张辉

  摄像:董浩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

  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

  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1:17-21:47

  重播:每周一至周五13:42-14:1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感谢您的关注!

标签:
更多栏目最新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驼奶产业淘金第一人江洪海
靠卖骆驼奶赚钱的致富经 :骆
要说在养殖行业,做乳品养殖的养殖户大多都会选择养奶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蜂改变命运年售600万
养蜂赚钱的致富经 左凤龙:养
全国养蜂的人很多,单身的大都处在自给自足,或是少量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虫三个月赚三百万
绝地求生王德亮:养珍珠鸡灭蝗
蝗虫泛滥成灾,当地老农苦不堪言,种植的农作物又将颗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钱龟带来亿万财富
养殖赚钱实例 邓群晔养殖金
说起养殖赚钱,邓群晔很有心得。在没有养殖金钱龟之前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露价格上百元变赚钱宝贝
谭新培的致富经:把不值钱的松
在云南和四川现在正是松露采挖的季节,有的村子甚至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把天麻卖出2000多万元的秘密
天麻种植利润大 杨学银:一年
在云南省昭通市海拔1700多米的大山上,野生天麻外表很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