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模式很多,有池塘养殖、水泥池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等。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养殖的三种养殖模式。
1、池塘养鳅模式
养殖泥鳅常用的池塘可采用稻田改造的鱼塘、池塘、坑、河沟等。
一般东西较长,南北宽20-30米,面积3-5亩,池深0.8-1.2米,水深0.5-0.6米。池干路面应平整,坡度一致。应设置围栏防止逃逸,改善水质,移植少量漂浮植物。
每亩投放“农科10号”苗400-500公斤,经过90-120天的饲养,每亩成品泥鳅可达3000公斤以上。是目前泥鳅养殖行业主要的高效养殖模式。
2、水泥池养殖泥鳅模式
水泥池泥鳅养殖模式具有饲养管理方便、养殖设备耐用、捕捞方便、水温易控制等优点。
一般每池面积80-100平方米左右,池深0.8-1米,池底铺15-20厘米肥泥。放苗养殖前,水泥池必须脱碱、消毒、施肥。
一般每平方米投放“农科10号”苗2公斤,饲养90-120天可产成品泥鳅14公斤以上。是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发展的高效新模式。
3、网箱养殖泥鳅模式
养殖地点应选择避风、向阳的湖泊、水库附近的浅水区或水质良好的活水池。笼子的尺寸可大可小,小的面积为1-2平方米,大的面积为20-40平方米。一般以10-20平方米为宜。
网底需落至池底,网底铺8-10厘米肥泥。笼子必须高于水面40厘米以上,防止泥鳅跳走。
当水体饵料充足、水质良好时,每平方米可投放“农科10号”苗1.5公斤,饲养90-120天。每平方米可产成品泥鳅10公斤以上。这是泥鳅养殖的又一高效模式。
4、稻田养泥鳅方式
稻田饲养泥鳅的方法是充分利用稻田的水源、天然饵料和田间的杂草,有效减少饵料的投喂,降低养殖成本。
稻田养泥鳅可以增加水稻产量,但要求水稻品种耐肥力强,秆坚硬,不易翻倒。
稻田养泥鳅,需沿田埂内侧挖一条宽11.5米、深0.30.5米的泥鳅沟,以便于捕捞。泥鳅沟挖出的土用于加高、拓宽田埂,控制水位。
每亩投放“农科10号”苗180-200公斤,亩产成品泥鳅约1400公斤。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