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专”是实体书店的最佳方式


  目前随着“光合作用”、“风入松”书店等接二连三倒闭,不到4年光景,全球范围内独立书店倒闭了1万家。

  去年,以三联书店为代表的24H书店全国范围涌现,也没能让书店走出寒冬的阴影。

  2015年两会期间,在政府报告中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李总理再次发出“我们要让阅读无处不在”的呼吁,是否又能帮助书店复苏呢

  一边是只卖书、单一经营的传统独立书店纷纷倒闭,另一边又是复合型独立书店的前赴后继登场。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浪潮正在改变着一切,书店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深思。

  生活在这个时代,做为一个喜欢读书与行旅的观察者,我想通过去年9月本人在众筹平台追梦网发起的“读走中国”活动(用了近4个月时间,探访国内最具代表型的独立书店后),以书旅人的视角,就书店存在的现状,表达一点个人总结与想法。



  实体书店目前遭遇的困境解析:

  (1)相比传统书店,网络书城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廉、服务高效。

  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等网上书店的崛起,杀手锏在于没有店面水电的成本,可以低价向出版社压价进书,加之背后它们还有越来越完善的流通体系、点对点的快捷服务作支撑,以及低到冰点的促销价格做噱头,这些才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倾向网上购书的原因。相比之下,有些实体书店折扣低,位置不便,定位模糊,日渐沦为一些读者线下试读的场所。

  (2)阅读方式的转变才是硬伤,电子出版物的携带方便、更新迅速以及环保的理念也侵蚀了原有传统书店的市场。

  随着电子书及数字出版业务的快速增长,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硬件普及,数字化阅读的快速增长势头也水涨船高。特别是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一族生活节奏高,大家更愿意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快餐式阅读。

  (3)图书价格制度的不完善,小书店的倒闭潮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竞争体制的不公平。

  图书既是微利商品又是限价产品,正常情况下,一本书的出版成本约占书价的35%-40%,加上管理和发行费用,到了分销手里上升到63%左右。对于书店来说,85折就已经是不赔不赚了。价格战、折扣战等恶性竞争更让中小实体书店雪上加霜,销售与利润都在下降。

  价格统一发行给各类书店、便利店销售(两家占市场份额90%以上)。

  所以实体书店和网络商城书价基本一致(独立书店渠道销售占总额70%)。这种政策保护让实体书店有了生存的空间,避免了像国内传统书店因为电商恶意竞争而关门的尴尬处境。

  反观中国,基本是出版社垄断发行,中间环节的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也都想在图书上获取高额利润。如果缺少完善的游戏规则和严格执行的力度,恐怕大多数读者仍然要为不透明、性价比不高的图书买单。

  可笑的是,根据广东省出版集团的一份调查显示,新华书店利润的70%来自中小学教材,多数乡镇书店更是达到了90%。

  电子化时代,网购无比便捷,尽管当当亚马逊主导这个市场,但仍有大量读者偏爱在书店流连,那是因为书店提供了亲密的购物体验————安静的艺文空间、熟客与老板之间轻声的问候,还有书架上不期而遇的惊喜。

  实体书店需要改变的观念:

  (1)卖的是精挑细选的品味与阅读体验而不是书籍商品

  一定要改变书店“只是个“零售终端”的定位,要不然终究是抗不过房租,拼不过电商的。在卖书难赚钱的背后,我们不妨静下来重新思考,消费者是谁,他们真实的消费需要是什么?

  基于阅读的分享(其实数字阅读现在很好地实践着社会化阅读的理念,kindle的意义绝对不只是海量存储和移动图书馆)和创作。同时买书人消费的也不止是作者或文字,墨香和触感,还包括对书籍的挑选过程和在书店中体验到的宁静和关怀等等。

  (2)互联网是挑战更是机遇

  《失控》作者,互联网教父KK告诉我们科技进步的核心价值是为更多人提供更多发掘才能和实现成功的机会。上一条告诉我们书店做的是人的生意,是阅读的生意。

  那么网络在我看来其实是带来了更多接触人和人性化的渠道和可能,不仅仅是微信微博上和顾客们互动,不时发个公众号文章或者是做电商的线下体验店。

  以兴趣为聚合点发展社群,用长尾、众包、开放、合作、平台化思维运作,是不是可以开启关于独立书店(本身就有互动、社交这些属性)更多的有趣的想象空间?

  实体书店转型方向建议:

  (1)多元化经营(混业经营)。

  例如先锋书店自主研发了几千种文化创意产品,这部分的销售额占比已超过30%。同时兼售价格不菲咖啡茶点,先锋将自己定义为是一个文化创意品牌店,而不单是书店。

  注意:混业经营是一个不错的做法,但是需要谨慎。选择的商品需要和书籍、阅读或者书店气质相协调,而且最好是难以复制的差异化,同时还要把握好度,一些书店因为在副产品销售中尝到甜头,进一步挤压书的展示和阅读空间,书店越来越像咖啡馆和百货商店(如以小清新明信片而红透半边天的猫空)

  (2)向活动空间(生活美学空间)转型。

  最容易想到的例子就是单向街、方所。单向街是一个由书籍、谈话、影像和思想构建的公共空间,通过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来吸引读者的关注,停留和消费(比如收门票的“文学之夜”趴)。这得益于创始人的名气和人脉资源。

  如今单向街已经改名为单向空间了,获得了千万美元风投后,新媒体做的风生水起。甚至许知远觉得,转型商业化后,空间可以做旅馆、设计产品、可以涉足任何行业。

  另一个是广州的方所。追求生活美学的文化概念店。有书、有服饰、有艺廊、也有咖啡简餐。如果把大陆复制不了的诚品比作大哥,方所就是小弟。

  据说成都最近又新开了一家4千平,独特藏经式设计、集结各类艺术品牌的方所。呵呵,这哪是书店,果然如毛大哥所强调,这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

  当然书店要成为一个地标名片,本土文化的融合,必不可少。如西安万邦的“关中大书房”以厚重的三秦文化历史元素为底蕴,让书店和古都的气质相得益彰;甚至也有像昆明花生书店,售卖云南本土咖啡、傣族特种花生等物品而显得分外独特。

  点评:寻找书店和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书店谋求生存的重要出路。城市气质的形成离不开书店。而参与、互动体验可以满足文艺青年精神上与文化层次的诉求。

  (3)做专业分众书店(小而专)。

  如武汉的视觉书屋,只卖艺术、设计类相关书籍,如大连的永东书店:店开在写字楼没有一本中文书籍,只面对日本人与日语爱好者。(开设淘宝店同步售书,占利润50%),还有以分享独立电影为主题的小津概念书房等。

  点评:这类书店老板都是因为热爱喜欢而开店(小本投入并非任性为之),以兴趣为聚合的社群往往具有粘性,所以运营的好盈利是没问题的。当然,北京豆瓣书店、武汉百草园以单一售书之所以能生存维持,在于店面开在高校云集、人文气息浓郁的地方。

  虽鲜有畅销书,但专卖人文哲史类特价图书,以学生与知识分子为目标群体,人情味十足,可以低至5-6折。

  (4)联合经营(特别是和地产商的合作)

  地产商给书店减免房租,将书店引入商区。有些地产商会直接从书店营业额中抽成(比如雨枫书店新世界馆),但地产商的更多考虑的在于品牌协同性,提升文化品味,吸引目标客户,实现差异化。

  另外地产商本身就是书店投资方,如以同步当当网价格卖书的纸的时代,建投集团开设的上海JIC书局。

  点评:各取所需嘛,只要书店推广的是一种阅读与生活方式,有何不可。

  综上所述,独立书店有没有发展空间?我觉得跟独立书店的创新是成正比的。网络数字浪潮的冲击下,未来是属于哪些能准确捕捉到人们阅读、分享和被关怀的基本需求,在线下积极进行社交化阅读实践的书店。

  他们也会积极用这种思维去改良原有的经营模式,借助互联网,通过新的模式和新的技术,做好用户体验和品牌宣传,最终脱颖而出。在“互联网+时代”,阅读同样需要社会氛围去推动,我们更期待独立书店早日重新回归到大众视线里。
标签:
  • 开书店
  •  
  • 开书店赚钱
  •  
  • 开书店方法
  • 更多栏目最新
    校园图书的营销实践经验分享
    校园图书的营销实践经验分享
      抓住新生图书市场商机,七天稳赚五千  在04级新生开
    书店卖场碟盘管理的3大难点
    书店卖场碟盘管理的3大难点
      如今,许多学习类图书品种都配有磁带,或者配有CD、VCD、MP3、DVD等
    铿锵玫瑰独闯江南女强人创业传奇
    铿锵玫瑰独闯江南女强人创业
      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商界女强人,八年前毅然从东北独闯
    穷书生借势创业“四两拨千斤”
    穷书生借势创业“四两拨千斤
      七分机遇三分拼打,四两拨千斤,就是说机遇的重要性。一
    书店也要口号
    书店也要口号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个2008北京奥运
    儿童读物市场掘金点
    儿童读物市场掘金点
      入行门槛:3万元左右   一、市场分析  据有关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