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半成品菜可行吗?


最近的事情都上央视了,牛!从9月初开始,蔡骏就频繁在网上做PR稿,不断有朋友来找我们聊天。“这和小农妇对你做的事是一样的吧?”

“老兄,我对这种模式也很感兴趣,想在* *城市开始做。可以交流经验吗?”

“周围的人都觉得这个模式好!你为什么停下来?”

去年底暂停线上业务后,小规模的农妇团沉寂了很久,现在又开始了新的生鲜业务。这正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利用这个热点,和这个账号里的朋友聊聊过去的经历,谈谈我们对蔡骏的看法。

小农女的起点

2013年4月,几个好朋友来深圳聊天。他们谈到每天给白领提供少量的食物,帮助他们解决买菜的麻烦。粗略一想还是靠谱的!我问了身边的同事,需求很大!

于是马上找了几个目前在深圳工作的学弟学妹来谈这个项目。基本上都是4-5月份做调研准备,6月初上线。7月,两个在腾讯工作的兄弟姐妹辞职全职工作。

6月到7月中旬,我们还是提供简单的原料买菜。7月中旬后,开始使用半成品。最核心的原因是原料卖不出价钱,加工成半成品后,价格可以更好。

直到10月份,订单高峰将近100单,没有按期盈利,也没有扩张。10月份,人们开始怀疑最初的决定,12月份完全停止了。

为何无法做下去?

商业模式存在明显缺陷。这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伪需求。目标客户客单价低,购买频率低,分销成本高,不易复制,无规模效应。让我们逐一阐述:

先说需求和目标人群

我们的目标人群是那些很忙,想自己做饭,没时间买菜的都市白领。

这群目标群体的选择,导致了我们的叫好,就是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服务特别好,但是实际开展的时候,这些人大部分还是选择了懒得自己做饭。

每个人都想自己做饭自己吃,但是自己不做的原因其实有n个(比如买菜的麻烦,比如懒得洗碗,比如今天上班太累,比如临时聚会,比如今天下班太晚),我们只解决了买菜麻烦的一个问题。

所以,其实他们要自己做饭自己吃饭这件事上,我们还没有解决所有的环节,只解决了一个环节,基本上就是说我们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如果是针对经常在家做饭的人群,这个需求是真的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我是一个经常去超市买菜的人,大部分不会为我们的服务买单。这可以直接从超市里切好和准备好的菜的销量VS新鲜蔬菜的销量看出来。经常买菜的人,一定比你切好准备给他,收更高的价钱,更愿意低价买新鲜的菜。

再看这个模式,电商重点关注的两点单价和购物频率:

最后花了30块钱,50块钱,获得了一个新客户。如果他一个月买一次,那和一周一次就大不一样了。一次买30块和一次买300块也有很大区别。这几年很多死掉的垂直B2C都死在了购物频次和客单价上。新增成本高,但客户的持续贡献低。

我们的模式,我们最初的兴奋是拉新产品的成本几乎为零。依靠微信朋友圈的实力和我们有一定含金量的软文,几乎零成本获取了近万名目标群体客户。

但是客单价一直保持在30以内。无论我们怎么拓展菜品,最终客单价始终在30左右。为什么?目标人群!都是单身白领,最多也就是情侣,一顿饭最多三个菜。我们服务的核心是方便,而不是丰富和质量,所以.而且我们有很多想减肥的顾客,一天点一道菜.吃得健康,但不要让自己吃得太多.

购物频率这里就更有意思了。没做过的同学,不要被研究蒙了眼睛!当时我就很坚定的跟我们说,只要你做了,我就天天买,除了有事的时候,一周至少三四次!但是……最后这群需求非常旺盛的客户最多也就一周两次左右。为什么?原因有很多,事情太多,每天忙,朋友聚会太多,不想洗碗,工作又累又懒。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无法下单。毕竟买了我们的服务还不如出去吃个饭方便。

再加上刚开始不怎么做饭的,但是因为听了我们的模式,觉得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就尝试了一两次我们的服务。这些同学,如果继续用下去,和给自己制定一个每晚跑5公里的健身计划,结果是一样的。一周能坚持一次就挺好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在2周后坚持使用我们的服务,他们几乎不会使用我们的服务。

所以,最后需求旺盛的人基本一周买两次,凑热闹的人平均一个月买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对他们来说是逐渐养成的。有时候,那些很精准的客户,突然有妈妈在深圳。好了,他们不用再买我们的菜了~ ~ ~

所以我们的模式在客单价和购物频率上有明显的劣势。

标签:
  • 学习开店
  •  
  • 开店选址
  • 更多栏目最新
    真正小本创业故事:从300元到150万
    真正小本创业故事:从300元到1
    我是个杭州城郊农民的儿子,家里也没啥背景,也没啥钱,我们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