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南方地区即将迎来冬季马铃薯播种期,马铃薯产量不仅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也关系到农民的“钱袋子”。本期介绍马铃薯种植相关技术,希望能为种植者来年获得高产提供帮助。
马铃薯脱毒
病毒是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因为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病毒感染植株后,会代代相传,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品种退化,产量大幅度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利用生物技术去除已感染块茎的病毒,从而恢复原品种的生长特性。
脱毒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的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
茎尖剥离法:将消毒后的苗材料放在解剖镜的承载台上,左手用镊子在40倍目镜下夹住植株,右手用解剖针将植株生长点的小叶和叶原基逐层剥离,只留下一个带叶原基的生长点,大小约为0.1 ~ 0.2毫米。用解剖针切开生长点放在培养基上,然后密封瓶口放入培养室培养。
茎尖培养方法采用MS基本培养基,每升添加BA2mg、NAA0.5mg、甘氨酸2mg、盐酸硫胺素0.4mg、盐酸吡哆醇0.5mg、烟酸0.5mg、肌醇100mg和生物素0.05mg。茎尖培养条件为:温度23 ~ 25,光照强度3000 ~ 4000勒克斯,光照时间每天16小时左右。正常情况下,经过30-40天的培养,可以看到明显的茎尖生长。大约3到4个月后,它可以长成一棵小植物。
病毒检测病毒检测的目的是鉴定所获得的试管苗是否完全不含所有病毒。
有两种病毒检测方法。一种是生物学方法,另一种是血清学方法。目前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你可以仔细阅读工具包上的详细说明。
增产效果
同样的品种,经过脱毒和隔离繁殖
之后植株生长健壮,产量明显提高,比脱毒前至少提高30%至50%,甚至翻了一番。降解越严重,脱毒后增产效果越明显。
增产原因
脱毒马铃薯后,摆脱了病毒对植物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干扰,使植株生长旺盛,从而恢复了品种原有的生长发育特性和增产潜力。据测定,脱毒马铃薯植株叶绿素含量提高33.4%,光合生产力提高14%至41.9%,株高提高50%以上。
脱毒马铃薯的特点
脱毒马铃薯只是去除了已经感染植株的病毒,但无法避免病毒的再次感染。换句话说,脱毒马铃薯在繁殖和生产过程中,仍会被各种病毒再次侵染而退化。因此,在脱毒后的整个繁殖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延缓病毒的再感染。否则就失去了解毒的意义。另外,脱毒商品马铃薯不能作为种子使用,因为商品马铃薯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感染了病毒。也就是说,脱毒马铃薯是有“有效期”的,过了有效期就要被淘汰。
种薯繁育
微型薯工厂化生产技术
剪顶芽扦插繁殖技术
(1)培育基本苗。基本苗是指试管苗移栽到育苗盘中,长到一定大小时,用于修剪和腋芽扦插。通过剪去基本苗的顶部,剪去腋芽,可以大大提高试管苗的利用率,降低栽培成本。方法如下。
先用1%的磷酸二氢钾和0.5%的尿素溶液湿润蛭石,使其可以用手卷成球状,放下后松开。然后,把秧盘装到秧盘深度的2/3,把秧盘刮平。种植试管苗,行距7-8厘米,株距5厘米。
秧苗栽好后,将秧盘放在铺有泥炭(约3厘米厚)的栽培架上。如果温室里的温度很高
(2)修剪和腋芽扦插。当基本苗长到6-8片叶时,剪去顶芽的L展开叶进行扦插。顶芽被剪掉后,顶端优势丧失,腋芽很快就长出来了。5-6天后,留2-3片腋芽叶进行扦插,然后进行扦插。
为防止水分流失,切下的顶芽要浸入水中(只需在一个小塑料碗里装满水)。为了促进扦插后的早期生根,顶芽可以浸泡在30ppm生根粉溶液中3至5分钟。切割密度为510厘米。
扦插后,只要大棚内温度不太高,光照不太强,扦插后就不需要遮荫。扦插后,培养和浇水施肥的方法与基本育苗相同。当幼苗长到3-4厘米高时,进行二次土壤栽培(即蛭石栽培)。以后需要培养3到4次。如果扦插苗在生长中后期高大或杂草丛生,可喷施500ppm矮壮素,抑制植株生长,促进块茎膨大。
一般在扦插后60 ~ 70天左右,早熟品种的叶片开始变黄,说明植株已经开始成熟。收获后,微型马铃薯应根据大小分级。
试管苗直接移栽生产微型薯
目前,试管苗通常种植在育苗盘或防虫网室的苗床上,以生产脱毒微型马铃薯。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试管苗,其成本高于扦插顶芽。另外,如果试管苗直接移栽到网室,需要严格的管理条件,否则成活率会大大降低。其优点是省去了修剪和剪腋芽的工序。有人认为这样也可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移栽和管理方法与上述基本育苗和管理方法相同。技术要点如下。
试管苗快繁技术
脱毒基础苗保存技术
病毒检测后,获得无任何病毒的试管苗,然后在试管中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会大量繁殖一部分用于微型土豆的生产,另一部分保留下来。这部分预留的试管苗就是基本苗。在下一个采伐季节,取出一部分进行繁殖,另一部分保留。
保留的基本苗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扦插繁殖。幼苗的基本培养条件是10至15,光照16小时,光照强度3000勒克斯。较低的培养温度会延迟植物生长,减少继代培养的次数。
试管苗快繁技术
试管苗的快速繁殖是脱毒马铃薯种子繁殖的步骤。只有培育足够多的试管苗,才能生产出足够多的脱毒微型马铃薯。试管苗快速繁殖,固体培养基或液体培养基均可。试管苗的快速繁殖步骤如下:
(1)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成分为Ms常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20g/L蔗糖(可用普通白糖代替),pH值为5.6,不含有机物和植物激素。
(2)茎节扦插繁殖法:茎节扦插繁殖是在无菌条件下,将保存好的基本试管苗按茎节切段放在新的培养基上。每个三角瓶中培养10 ~ 15段(罐装瓶可培养30 ~ 50段)。
培养温度为23至25,光照强度为3000勒克斯,光照时间为16小时/天。液体培养15 ~ 20天后即可移栽。
扦插苗技术
将蛭石与水混合(握成一团但不滴水),铺在3至5厘米厚(视幼苗大小而定)的培育槽中,刮平,栽种幼苗。
浅沟育苗。株距为1010厘米或105厘米。
合适的幼苗大小是4到6厘米。
种植深度应为1至2厘米。大苗要深,小苗要浅。上下做。
种植后,轻轻挤压。不要压得太重,否则会影响幼苗成活。
用喷壶适当喷水。
前5天内保证苗床有足够的湿度(95%以上)。
扦插苗管理
扦插苗成活后,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2%尿素的混合溶液。
水蛭石acco
如遇连续阴雨天,应喷施甲霜灵或克无踪或克无踪500次,防治晚疫病。
每7到10天喷洒一次控制蚜虫的杀虫剂。收获
收获前7到10天停止浇水,让植株自然变黄。在这种多雨的天气里,应该及时拔除植物以预防疾病。
蛭石干燥后,迷你土豆就可以收获了。
收获后,迷你土豆根据大小装袋。
播前准备
种薯处理
一般选择当年秋季收获的健康种薯。建议选择30g到50g左右的整薯,可以避免病毒病和细菌性疾病通过刀具传播。如果土豆块太大,就要切块,一般30到50g左右,每块至少要有2个芽眼,尽量以最上面的芽眼为准。
种薯切割法。扦插可以保存种薯,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出苗。切块时,应采用从马铃薯顶部向肚脐垂直切的方法。如果种薯太大,切的时候要从肚脐开始,按照芽跟的顺序斜着切到顶端,然后沿着顶端芽的中间把顶端切成两截。切块时,要将患病的土豆剔除,刀具要严格消毒(可用75%酒精和3%来苏水),防止疾病通过刀具传播。
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包扎,放在阴凉干燥处至少1-2天,使切面愈合。
马铃薯种薯的消毒。由于种薯表皮常覆盖有痂皮和粉状痂皮,种薯发芽前可用福尔马林喷洒或浸泡5分钟,然后盖膜2小时,再堆成薄层,通风干燥。
催芽法。湿沙压条法:用湿沙或湿锯末作为堆积物,先铺上3至6厘米厚的沙子,上面放上种薯,再盖上沙子。沙子的厚度适合覆盖没有种子的马铃薯。堆叠3至4层后,在表面覆盖5厘米左右的沙子,浇水至湿润。总厚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保持温度在15-20,保持水分湿润,15-20天后发芽;当芽萌发至1至2厘米时,即可播种。
整地
种植田要做好深松耙平。深松深度应打破犁底层,一般30 ~ 40 cm。播种前用圆盘耙、旋耕机等工具或畜力实施浅耙或浅翻,深度8cm左右。种植方式建议采用大垄双行种植,垄距1.2m,垄宽0.8m,垄上播种两行,株距25-30cm,行距40cm。
播种
只要气候条件允许,就可以进行播种,努力做到早播种、早收获、早上市。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马铃薯单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量,一般为4500株/亩左右,播种深度以15cm为宜。播种时施大部分基础肥(每亩农家肥1000-2000斤,三元复合肥75-100斤,硫酸钾20斤)。种肥要施在种子下面或下方,距离种子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