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红点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1、病原体 
   本栏目还有很多其他的鳗鱼养殖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认真学习并掌握之后,可以有效的提高鳗鱼的养殖产量,最大化鳗鱼的养殖收益。
鳗败血假单胞菌(P.anguilliseptica),属假单胞菌科。革兰氏阴性细长杆菌,病鳗血液中的菌,大小为0.4×2μm;血液琼脂培养后显示长丝状的菌增多;有异染小体;用电镜可看到有荚膜样的膜样结构,在光镜下则看不到;极端单鞭毛,运动性随培养条件而变化,15℃培养时,有动力的菌很多,25℃培养时几乎都没有动力;在光镜下看不到鞭毛,用电镜观察,可在菌体一端内看到藏有线圈状结构物,可能粘液多,将鞭毛包住;能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但发育缓慢,72小时后形成圆形、隆起、带灰色光泽、透明、粘稠,直径在Imm以上的菌落;培养基中加入血液,菌生长得较好;麦康凯培养基上发育;提高培养基的营养后,不显示运动性的菌增加。温度5~30℃时均能发育,生长适温为15~20℃,37℃不发育;在含NaCl 0.1~4%的培养基上生长,含NaCl 0.5~1.0%时生长良好,不含NaCI的培养基上不发育;pH在6.5~10.2均发育,最适pH为7.8~8.3。不利用碳水化合物。对氯霉素、四环素、双氢链霉素、卡那霉素、抗敌素、呋喃唑酮均很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弧菌抑制剂0/129不敏感。 
2、流行情况 
带菌鳗鲡是主要传染源。该病原菌在含盐分的水中生存期相当长,如在含1.9~16.9%Cl离子的无菌稀释海水中可存活200天以上,在淡水中则一天就死亡;但已发病的鳗鲡移人淡水后,鱼体内仍有病原菌。所以该病仅在咸淡水中流行,被菌污染的咸淡水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该病主要危害日本鳗,欧洲鳗不易感染。据说人工感染香鱼、泥鳅、大鳃太阳鱼,亦显示较高敏感性;鲤、鲫、银鲫的敏感性较低;玫瑰大麻哈鱼、红大麻哈鱼、雨红点鲑及虹鳟则不敏感。 
传播途径及早期感染部位,均尚不完全清楚,认为病原菌可能由体表微小伤口处侵入,在真皮疏松结缔组织内形成感染病灶,并侵入血管,引起全身转移病灶。死亡的原因认为主要是心脏机能不全,血管失去弹性,影u向血液循环;当然重病鱼,发展为败血症,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该病流行于水温12—25℃,水温过高能抑制该病的发生。在日本是危害很严重的一种鱼病,死亡率高。英国及我国台湾省也均有流行。 
3、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鱼体表各处点状出血,尤以下颌、鳃盖、胸鳍基部及躯干腹部为严重。病鱼开始出现上述症状后,一般1~2天内就死亡。如将这些病鱼放人容器内,鱼就激烈游动,在接触容器的部位急速出现出血点,含血的粘液甚至可弄脏容器。剖开病鱼腹部,可见腹膜点状出血;肝肿大,瘀血严重,呈网状或斑纹状暗红色;肾脏也肿大软化,可见瘀血或出血引起的暗红色斑纹;脾脏肿大,呈暗红色,也有的呈贫血、萎缩;肠壁充血,胃松弛。 
在皮肤、循环系统及含血管较多的结缔组织中,细菌大量繁殖,严重发炎、瘀血和出血,而实质组织内,则几乎看不到病原菌的侵入和增殖。 
4、诊断 
根据重病鱼体表各处点状出血,用手摸病鱼患部,即有带血的粘液沾污手,及组织病理变化的特点,即可作出诊断。疾病早期,则必须作病原菌分离、鉴定才能确诊。选择培养基及血清学等快速诊断法,目前尚未研究解决。 
5、预防措施 
(1)同细菌性烂鳃病预防(1)~(5)。 
(2)将鳗移人淡水饲养,或水温升高至26~27℃,有预防作用。 
(3)用下述内服药拌饲投喂,连喂3天。 
(4)注射灭活菌苗,有预防作用。 
6、治疗方法 
(1)外用药:任意选用下列一种: 
①全池遍洒呋喃唑酮,使池水成(0.2~0.5)×10-6浓度。 
②同细菌性烂鳃病外用药①~④。 
(2)内服药:任选用下列一种: 
①每100千克鱼每天2.5~5.0g氯霉素拌饲投喂(分两次投喂),连喂3~10天。 
②每100千克鱼每天用四环素1~3g拌饲投喂(分两次投喂),连喂3~10天。 
③每100千克鱼每天用呋喃唑酮1~3g拌饲投喂(分两次投喂),连喂3~10天。 
标签:
  • 鳗鱼养殖方法
  •  
  • 淡水养殖
  •  
  • 鳗鱼养殖技技术
  • 更多栏目最新
    冬季鳗鲡养殖常见问题及对策
    冬季鳗鲡养殖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单鳃病日益增加 只有多多学习鳗鱼相关知识,才
    鳗鱼养殖池的形状、面积及水深设计
    鳗鱼养殖池的形状、面积及水
    养鳗池的结构设计,要根据养鳗生产的特点来考虑。养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