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毒 溶血作用


蛇毒是蛇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分泌物,对猎物的捕食和初步消化具有重要作用。已经证明,蛇毒中的某些因子可以作用于细胞膜或细胞器,使细胞膜结构发生紊乱。红细胞的溶解是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结果。与整条蛇的毒性相比,蛇毒溶解红细胞产生的毒性影响不大,可以看作是对蛇毒的一种消化。

一个多世纪以来,蛇毒引起的溶血一直困扰着人们。随着人们对细胞膜的一般结构和红细胞膜的特殊结构认识的加深,溶血的机制逐渐从分子上阐明。

虽然蛇毒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具有多种生理作用,但眼镜蛇毒和海蛇毒一般以神经毒素为主,而蝰蛇毒和响尾蛇毒主要引起出血和凝血障碍。在测定蛇毒的溶血作用时,应特别注意蛇毒或其成分是否具有出血活性,因为出血本身可引起贫血,诱发网织红细胞增多和骨髓成红细胞增多,也可间接升高血浆水平胆红素浓度升高,色素分泌增加,甚至红细胞寿命缩短,这些现象与溶血的结果相似。

最先描述眼镜蛇毒溶血的是英国人罗杰斯(1904)发现眼镜蛇蛇毒能使被咬伤的人或实验动物在远低于致死剂量的情况下引起红细胞减少。 Camp-bell (1969) 研究了太平洋地区的蛇毒,发现毒物的溶血活性较高,而Tai

蛇毒具有最小的溶血活性。对其他眼镜蛇毒和海蛇毒的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眼镜蛇毒都具有不同的溶血作用,部分海蛇毒也具有溶血作用。 Condrea (1969) 对溶血在致死活性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他用的是眼镜蛇蛇毒。由于动物死前未发现明显溶血现象,因此认为蛇毒在溶血发生前毒性更大。成分可以杀死动物。

毒蛇毒中含有出血毒素,这些出血毒素直接作用于小血管破裂出血,在测溶血时造成假象。做这种蛇毒的溶血实验,必须将粗毒分离出来,去除出血性毒素的影响。也有学者用粗毒液测定,如Bal0Zet(1957)报道地中海毒蛇的粗毒液具有溶血活性。他发现,在实验动物的血液样本中,血浆呈现血红蛋白的颜色,红细胞的通透性增加。注射毒蛇毒液的狗也出现溶血现象,表现为血红蛋白增加,结合球蛋白含量降低。在幸存的实验动物身上,注射蛇毒后2小时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最大值,如此高的浓度至少能持续6小时。 1天内血红蛋白浓度恢复正常,未见血红蛋白尿,红细胞通透性适度增加,机械脆性明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注射蛇毒的动物,如无促凝血活性的蛇毒,是不会引起溶血的。因此,这种蛇毒的溶血可能首先是通过直接溶血因子使红细胞致敏,进一步通过压碎促凝因子产生的纤维块而引起溶血。

像大多数毒蛇毒液一样,响尾蛇毒液也会引起出血效应,从而使动物贫血。但是,响尾蛇毒的溶血作用非常微弱,很多蛇毒根本没有溶血活性。 Devi (1971) 研究了北美毒蛇的毒液,包括属、Afa-属和属,并比较了它们的体外溶血活性。他指出,这些蛇毒在体内的溶血作用非常微弱。罗森菲尔德等人。 (1971) 研究了南美洲的一些蛇毒。他发现巴西蛇毒的毒液对红细胞有轻微的破坏作用,而响尾蛇的毒液能引起明显的溶血作用,但这个结论是基于蛇毒能引起血红蛋白尿这一点提出来的,所以仍有争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眼镜蛇毒的溶血作用远强于响尾蛇毒和毒蛇毒。就溶血而言,其致死作用不如神经毒性、出血毒性、心脏毒性和干扰凝血系统的毒素大。死亡一般发生在溶血之前。

2. 参与溶血的蛇毒因子

本世纪初,人们发现蛇毒在体外能产生溶血作用,使研究溶血作用变得容易。可以将蛇毒或其成分直接加入动物血液样本或洗涤过的红细胞中进行实验。大量资料表明,虽然所有的蛇毒都能间接溶血人或各种动物的红细胞,但只有眼镜蛇科的几种蛇毒能直接溶血。所谓间接溶血是指蛇毒引起的溶血,红细胞必须加入卵磷脂或含有卵磷脂的物质;直接溶血是指这些卵磷脂蛇毒直接作用于红细胞而引起的溶血。 pla2是引起间接溶血的因子,其作用分为两步:第一步pla2水解卵磷脂生成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第二步溶血卵磷脂与红细胞膜产生溶血作用。过去认为直接溶血也是pla2直接作用于红细胞的结果,但后来发现电泳层析分离的pla2对洗涤后的红细胞完全没有作用。后来发现蛇毒中有一种叫做直接溶血因子(DLF)的物质,直接溶血就是由这种因子引起的,这时直接溶血的机制基本弄清楚了。有趣的是,现在发现一些PLA2 也能够直接溶血。

PLA2和DLF是蛇毒中的溶血成分,它们单独或协同作用于红细胞膜。 PLA2的特性和直接溶血因子前面已有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3. PLA2和DLF对红细胞膜的影响

(1) 红细胞膜的结构

红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含血红蛋白的细胞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渗透压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细胞膜对某些物质的选择性渗透和特定溶质的运输来实现的。如果细胞膜受损,正常的通透性和转运能力就会发生变化,水就会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膨胀,最终引起溶血。正常人的红细胞膜含有49.2%的蛋白质、43.6%的脂肪和7.6%的糖分,其中卵磷脂、髓磷脂和磷脂酰乙醇胺是脂质的主要成分。按照现代观点,细胞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在体温和胆固醇存在的情况下,膜中的磷脂以液晶态存在,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根据与膜接触的情况,膜中的蛋白质分为外源性和

内在性蛋白两种。内在性蛋白在双分子 层膜内层或穿过双分子层膜,它以疏水的方式和脂相互结合;外在性蛋白和脂的极性外 部以弱的离子键相联。膜的稳定性通过脂-脂、脂-蛋白、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来维持。 膜是双分子层,其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组成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是由于二层膜中 脂的组成不同引起的,蛋白质的分布在内外也不同。卵磷脂和髓磷脂多分布在与环境接 触的那一层膜中,而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酸则主要分布在和细胞质接触的那一层 脂中。值得注意的是,卵磷脂、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乙醇胺能被PLA2水解。对人红细 胞的研究发现,细胞膜中内在性多肽的N-端有糖链指向环境,而C-端指向细胞质,内在 性蛋白穿过脂层后很快变小,因此它不能对膜的脂产生覆盖作用,外在性蛋白大多在和 细胞质接触的脂层上进行网状排列,这样看来和环境接触的脂层大部分是裸露 的。

(二)PLA2对红细胞的作用

1. 对正常红细胞膜的作用从不同蛇毒中分离的PLA2水解人红细胞膜磷脂的能 力不同,知蛇毒中的PLA2,可以把膜中的70%的卵磷脂水解掉,占全部膜磷脂的 20%;蜂毒中的PLA2不但能水解70%的卵磷脂而且可以水解膜上10%的磷脂酰乙醇 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红细胞膜中大约有70%的卵磷脂和10%的磷脂酰乙醇胺是裸露 在细胞膜外层的。相反,从东部菱斑响尾蛇和巴勒斯坦蝰蛇蛇毒中分离的PLA2不能水解正常红细胞膜上的磷脂。不同蛇毒中PLA2对红 细胞膜磷脂的不同水解活性表明它们的结构有差异。

PLA2对正常红细胞膜磷脂的水解只限于细胞膜的外部,不会引起溶血作用。很显然 外层有足够多的髓磷脂起保护作用,水解的产物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也不离开细胞膜。如 果用清蛋白把细胞膜上的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提出来,那么溶血现象就会发生,PLA2产 生的溶血卵磷脂越多,溶血作用越强。为什么红细胞中加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会引起溶 血,但红细胞膜上存在溶血卵磷脂和脂肪酸不会引起溶血,对于上述现象,现在还不清 楚。

值得注意的是从黑颈眼镜蛇蛇毒中分离的一种碱性磷脂酶可以直 接起溶血作用,这种PLA2有较多的正电荷和特殊的构象。

2. 对处理后红细胞膜的作用上面说过,对于正常红细胞而言,PLA2对它的水解 是有限的,而且不会引起溶血,但是红细胞如预先经过某种处理使之达到很快引起溶血的 地步,这时用PLA2水解,则水解作用比原来强得多,并能引起溶血。Woodward等(1972) 发现对人红细胞做膨胀处理增加磷脂暴露的量,胰脏提取的PLA2也能引起溶血。 LankiSCh(1972)证明胆酸盐、溶血卵磷脂和皂苷在不引起溶血的浓度下可加强PLA2的 溶血作用,它们可能通过改变膜的结构,使酶易与膜上的磷脂层结合而加强溶血作用。

如果把红细胞处理制成血影形式的红细胞,则绝大部分PLA2都能对它进行较彻底 的水解,这说明血影形式的红细胞膜中磷脂露出得更多。现在还不知道PLA2是否能进入 血影红细胞内从两边同时进行水解,也不知道PLA2是否能从血影红细胞膜的缺口进行 作用而加快水解速度。有两种PLA2不能水解这种血影红细胞,它们是从K蛇 毒中分离的PLA2和从黑曼巴和/力沖)蛇毒中分离的PLA2。在变性剂存 在下F. /Werfhae蛇毒中的PLA2可以水解血影红细胞。

(三)DLF对红细胞膜的作用

1.直接溶血DLF对红细胞产生溶血的程度依红细胞的类型而不同,一般地说,鸽 子红细胞最为敏感,人和兔子的红细胞次之,而羊的红细胞对它有抗性。用喹蛇 ZiaewacAatos)蛇毒中的DLF做实验,当浓度为200/ug/ml时,约有10%的 人红细胞被溶解Jacobi(1972)发现小鼠红细胞对TV. na知蛇毒中的DLF有抗性,而在同 样浓度下对鸽子红细胞作用,则有26%的红细胞被溶解,要想达到同样的溶血作用,必须 向小鼠红细胞悬液加50倍量的DLF。

2. DLF和膜的结合用131I-DLF红细胞保温发现这种多肽和红细胞能进行结合, 结合量的大小和红细胞的敏感性有关,血影红细胞结合131I-DLF的能力比未处理红细胞 大而且和红细胞的敏感性无关。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DLF对鸽子红细胞的结合作用时,(1973)发现,未处理的红细胞不能和DLF结合,而相应的血影红细胞则能结合。

他们认为没有发现和未处理红细胞结合,并不能肯定DLF与红细胞之间没有作用,DLF 和血影红细胞的结合可能能代表DLF和未处理红细胞的作用机制,因为DLF和血影 红细胞的结合一般不依温度而改变,而DLF的溶血作用在低于15°C时就消失。

3. DLF对膜透性以及运输的影响各种来源的DLF都能抑制某些细胞对物质的 运输,这是这类物质的普遍特点,现在还不十分清楚DLF是如何影响细胞对物质透性的, 好像DLF对不同细胞作用的机制不同。一些资料表明DLF是通过非特异增加红细胞的 透性起作用的。Jacad(1972)发现,知蛇毒中的DLF在对鸽红细胞产生中等强度的 溶血和增加细胞脆性的同时也增加Na+的通透性,而鸽或人红细胞的ATPase活性不受 影响或影响很小。Larsen等(1967)以人红细胞为材料证明溶血作用和抑制主动运输没有 多大关系。对于其他组织的细胞,DLF可能对细胞膜上和运输有关的蛋白起抑制作用,例 如DLF可以抑制牛脑Na+-K+-ATP酶,也可以抑制蟾蜍膀胱细胞的Na+泵。尽管对是否 可以抑制未处理红细胞的Na+运输还有争论,但Zaheer(1975)以充足的证据说明从

蛇毒中分离的细胞毒蛋白能够使人和狗红细胞膜上的ATP酶失活,失活的程度和红 细胞对该毒溶血作用的敏感程度呈正相关。

可以得出一般结论:DLF较先使红细胞膜的透性改变,随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导致 某些物质主动运输的紊乱。由于不同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不同,因此对DLF作用的敏感 性也不同。DLF还可以对可兴奋的细胞进行作用,使它们去极化,也可以影响膜结合酶的 活性,还能对癌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4. PLA2和DLF的协同作用纯化的PLA^t未处理的红细胞磷脂只能作有限的 水解,经纯化的DLF没有酶的活性,但能对敏感的红细胞作中等强度的作用,如用纯化的 DLF和PLA2同时处理人红细胞则能产生很强的溶血作用。眼镜蛇毒由于同时含有这两 种物质,所以能对红细胞产生快速而强烈的溶血作用,这类蛇毒不要加其他物质就可以产 生溶血,所以有人称之为直接溶血蛇毒。其他几类蛇毒不能产生直接溶血作用,必须加入 外源卵磷脂或含卵磷脂的物质,因此称为间接溶血蛇毒。

用未处理红细胞和PLA2单独起作用,PLA2只能水解红细胞膜外层磷脂中的卵磷脂 和磷脂酰乙醇胺,如果和DLF同时作用,由于DLF改变了膜的结构,使PLA2能够水解 深层的磷脂。随着这种水解作用的进行,双层磷脂逐步松弛,发生溶血,PLA2继续水解所 形成的血影红细胞。DLF还能改变等渗血影红细胞中的磷脂,而蛇毒只有

另加DLF才能水解上述的血影红细胞。这是因为蛇毒中既有PLA2也有DLF,而 蛇毒只有PLA2,没有DLF。没有DLF改变血影红细胞膜结构,蛇毒PLA2不能起作用。对于其他细胞,PLA2和DLF也有协同作用的特点,这种协同作 用必须两种因子同时存在,这和对红细胞的协同作用相似。

5. DLF的作用模式DLF能够搅乱细胞膜的正常结构,对于它是如何起作用的,现 在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DLF的正电荷先通过静电作用和细胞膜结合,然后通过亲脂的残基穿 入膜内。如果有PLA2存在,由于它可以对磷脂产生一定程度的降解作用,所以可以加强 DLF的亲脂部分插入膜中,DLF插入膜后改变了膜的结构,这样又反过来加强PLA2的 水解作用。这种学说描述的作用方式和从蜂毒中提取的溶血蛋白作用相似,这种溶血蛋白

也是通过穿入膜中而改变膜结构的。Zaheer(1975)对蛇毒中提取的细胞毒素Ps 研究发现该毒素有和上述相似的作用方式。Ps由于碱性很强,结构特殊,它能够穿入膜的 磷脂层与酸性磷脂结合,酸性磷脂如磷脂酸和磷腊酰乙醇胺等,这种作用可使得Na+- K+-ATP酶的构象被搅乱。VinCent(1976)对蛇毒中心脏毒素(具有溶血

作用)与触突体膜的结合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者有较强的结合作用,结合过程分二步 进行,第一步是快速可逆地与膜结合,随之是膜结构的重排,这种结构的变化导致了 Nf- K丁-ATP 酶不可逆地失活。Mollay(1974)发现从蛇毒中分离的DLF可以加强PLA2对卵磷脂脂质体的水解,蜂毒中的溶血毒素(Melittin) 也有类似的功能。DLF对?1^八2活性的加强作用与它们能与卵磷脂形成复合物有关。复 合物的形成以及PLA2活性的增大都要求磷脂以流动状态存在,也就是说只有在能使底 物处在液晶状态的温度下,上述作用才能发生,事实上DLF的溶血作用也是依赖温度的。 另一个支持这种学说的实验是:用几种人工合成的碱性聚合物和共聚物代替DLF,它们 同样可以起直接溶血作用,也能加强PLA2的活性。这些活性共聚物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碱 性基团和亲脂基团,如多聚鸟氨酸-亮氨酸、多聚鸟氨酸-亮氨酸-丙氨酸和多聚赖氨酸-亮 氨酸等。共聚物多肽上的碱性部分是供多肽和膜结合的,而亲脂部分可以使PLA2容易接 近膜上的磷脂。鱼精蛋白和碱性多聚物(如多聚赖氨酸、多聚鸟氨酸)不能模拟DLF和 PLA2的协同作用,但能产生中等强度的溶血作用,也能抑制甲状腺标本对r的吸收,但 比响尾蛇胺B抑制作用弱。多聚赖氨酸在平均分子量大小为14 000时抑制效果较好,多 聚精氨酸也有抑制作用,但相应的精氨酸没有作用。自然界中的碱性蛋白、核糖核酸、溶菌 酶、组蛋白和精胺都没有抑制活性。尽管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和DLF类似,但并不是绝对相 同,因此比较时应慎重。

DLF和PLA2协同作用的一个特点是二者必须同时存在,这说明DLF不仅仅是膜结 构的改变者,它同时也是PLA2结合到膜磷脂上的一个中间物,DLF上的正离子可能有 助于这种作用。PLA2被Ca2+激活的方式是Ca2+与它形成Ca2+-酶复合物,DLF对PLA2 的激活机制可能和Ca2+的激活机制相似。事实上从毒中分离的PLA2,对血影红细胞磷脂的水解作用既能被Ca2+激活也能被DLF激活,而且这两种激活剂可以相 互替换,但这种相似性仍然是有限的,因为在非膜作为底物时DLF和Ca2+不能相互替 代,Ca2+在未被处理的红细胞体系中也不能代替DLF。很多人报道高浓度的Ca2+(约 10mm)能够拮抗多种蛇毒DLF的许多药理作用。用标记的心脏毒素(可以溶血)试验,发 现高浓度的Ca2+可以影响心脏毒素和触突体以及骨骼肌的结合,VinCent、Lin、Shiau等 (1976)认为心脏毒素先作用在膜上Ca2+结合的部位,置换出Ca2+,虽然心脏毒素确实能 特异地释放膜上的Ca2+ ,但和心脏毒素有相似功能的Melittin(从蜂毒中提取)能够较强 地增加膜对Ca2+的通透性。总之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

第一种观点的不足之处在于实验证明DLF很容易被洗掉,这和假设它插入细胞膜有 矛盾;另一个反对该观点的实验是用免疫荧光方法标记DLF并和细胞保温,检测细胞嘆 时没有发现有DLF存在。

第二种观点认为DLF和膜上的一SH作用,DLF中的二硫键断裂和膜上的一SH形 成新的二硫键,使膜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加强PLA2的活性。他们认为具有正电荷和二硫键是DLF起作用的结构基础。Vogt认为PLA2的活性被加强和DLF的变性剂特性无 关,因为如用化学物质对DLF还原,它的溶血活性消失,但它的变性剂特性仍然存在。另 一方面合成的巯基试剂如对氯汞苯甲酸(PCMB)和N-乙基马来酰亚胺没有变性剂特点, 但如和PLA2 —起则可以模拟DLF作用。另一个支持该观点的实验是各种动物红细胞中 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大小和该红细胞对DLF的敏感性呈正相关。但为什么高的谷胱甘 肽还原酶不是对细胞起保护作用,这个问题不太好解释。从蜂毒中分离的Melittin不含二 硫键,但作用和许多DLF相似,这是另一个反对这种观点的实验结果。另外对DLF中二 硫键进行还原发现,几对二硫键被还原的程度相同,这种现象也和这种学说相矛盾,因为 DLF中的二硫键不可能都与膜中一SH交换,必定有较敏感的二硫键,但实验中没有发现 这种二硫键。为了完善这种学说,Schr0eter(1972)提出DLF作用分为二步的设想:第一步 DLF的二硫键被打开和膜形成新的二硫键;第二步打开这种形成的二硫键,DLF离开细 胞膜。

有关DLF的二硫键和膜一SH进行互相作用的试验仍在开展,试图找到新的证据。还 原DLF使其活性下降,这不一定是因为无二硫键和膜中一SH作用引起,可能是因为二硫 键被破坏,引起了肽链的松弛,改变了 DLF起作用必不可少的构象。就像Vogt指出的那 样,DLF和PLA2协同作用的方式有几种可能性,但基本的要求是红细胞膜被DLF改变 (或称修饰),PLA2和细胞膜磷脂的作用加强。细胞膜的改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实现,效 果和DLF作用相似,例如可以用低渗法、巯基试剂法和变性剂法。

6.红细胞对溶血的敏感性用经洗涤的红细胞对直接溶血蛇毒进行作用,可以看到 不同红细胞的敏感性不同。有些红细胞很容易被溶解,有些敏感性一般,而有些有较强的 抗性。早期工作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混乱,一方面因为测定敏感性时有的学者加血清,有的 不加血清;所加的血清有的是本动物体内的,有的是其他动物的血清;血清有时是新鲜的, 有时是热变性处理的,这些变化都可以引起结果的差异。另一个因素是把直接溶血蛇毒和 间接溶血蛇毒不加区别地进行比较。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同作者所用浓度不同,Roserfeld 用20mg/ml,Kellaway用400mg/ml,他们用这样大浓度的蛇毒做溶血试验,结果发现其 活性还没有低浓度蛇毒引起溶血活性大。R0senfeld(1960〜1962)做了溶血剂量的曲线, 较高浓度为20mg/ml。他认为有7种溶血因子存在,蛇毒的溶血作用可以分为6种类型。 常见动物红细胞的敏感性降低的顺序为:鸽、人、兔、马、羊,羊红细胞对溶血作用有很大的 抗性。Livrea(1958)用沙蜂蛇毒对73种脊椎动物的红细胞进行了溶 血研究,试验分加经失活的马血清和不加任何血清两#,结果发现大部分的红细胞没有发 生直接溶血反应。这种结果和沙蝰毒无DLF相符,但有3种动物(鲤 鱼、鳟鱼、蓝面猴)的红细胞发生了直接溶血反应,这说明这些动物红细胞膜上的磷脂不需 要DLF作媒介PLA2就可以结合上去进行水解并引起红细胞破裂。

Turaer(1957)最早对红细胞的敏感性问题进行解释,他把敏感性归为红细胞膜中卵 磷脂含量不同的结果。对蛇毒有溶血抗性的红细胞几乎不含卵磷脂,卵磷脂高的细 胞敏感性也较大。Turner认为动物红细胞敏感性不同是指对PLA2的敏感性不同,溶血 作用是由PLA2引起的。为了解释胳驼红细胞的卵磷脂含量高而对溶血有抗性这一现象, Turner引入了对PLA2可作用卵磷脂这一概念,尽管胳驼红细胞中卵磷脂含量高,但由

于各种原因真正能被PLA2作用的卵磷脂不多。按照上述实验事实,如果想降低红细胞对 蛇毒溶血作用的敏感性,可以通过降低红细胞卵磷脂的含量来实现,可以用髓磷脂 取代卵磷脂,而其他磷脂不变。卵磷脂和髓磷脂之比减少,红细胞的敏感性也减小,只有胳 驼红细胞除外。

用Tumer的观点无法解释从眼镜蛇毒和海蛇毒中纯化的PLA2对卵磷脂含量很高 的红细胞也没有溶血作用这种现象,而且,即使大部分的卵磷脂被水解,溶血作用还是不 能发生。Condrea(1964)认为红细胞对蛇毒敏感性实质上是对DLF作用的敏感性, 而不是对其中的PLA2。这方面的证据是:各种红细胞对蛇毒敏感的顺序和对其中 的DLF敏感性顺序相同;另一个证据是,从蛇毒中分离的PLA2对有些未 处理的红细胞敏感,而对任何以血影形式存在的动物红细胞都不能作用。DLF能作用对 该PLA2敏感的血影红细胞,而对该PLA2有抗性的红细胞其血影形式也不被DLF作 用。这说明DLF是有选择性的,而大多数的PLA2对各种血影红细胞无选择性地水解。如 在血影红细胞中加入变性剂等物质,蛇毒中的PLA2也能无选择性地水解 其中的磷脂,这说明DLF的选择性比PLA2要强。

Oldings等(1971)综合上述两种观点认为红细胞对蛇毒的特异敏感性不但是 其中DLF作用的结果,也是其中PLA2作用的结果。

现在人们几乎确认细胞膜组成和结构是细胞敏感性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DLF和 蛇毒对各种红细胞的敏感性和某些物质对红细胞的透性相关,这些物质如甘油、尿 素、乙二醇和硫脲。不同敏感性的红细胞其膜中卵磷脂、髓磷脂的含量也不同,脂肪酸的类 型也不一样。对于有抗性的骆驼红细胞,它的抗性不在于脂的分布不同,而是蛋白质的含 量和分布不同,这种蛋白质含量和不同分布使这种红细胞的性质特殊。由于细胞膜是不对 称的双层脂,如果细胞膜本身的卵磷脂含量小,那么与环境接触那层中含的卵磷脂就更 少,这时外层多为其他对PLA2不敏感的脂类,细胞的特殊结构或许还有蛋白质的特殊组 成是引起对DLF抗性和低渗透性的原因。卵磷脂含量低的细胞,PLA2对膜上的底物不 能水解,PLA2和DLF的协同作用也不能进行。

标签:
  • 养蛇技巧
  •  
  • 快速养蛇
  • 更多栏目最新
    蛇为什么冬眠?蛇冬眠的时间?蛇冬眠的特点
    蛇为什么冬眠?蛇冬眠的时间?
    1.蛇为什么冬眠 养殖蛇时候我们要做到多学习,多思考,
    怎样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怎样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
    全世界的蛇类约有25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有蛇约
    蛇的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特点
    蛇的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
    1.蛇的听觉 蛇养殖看似容易,当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