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养蛇户野外圈养蟒蛇


揭露唐代养蛇户史实的是晚唐昭宗任广州司马刘询的《灵表录义》。广州司马辖属灵标。灵标又称岭南,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中国广东、广西大部及今越南北部。全书题材广泛,草木鱼虫、鸟兽、风土人情都有。据记载,养蛇人每年都携带蟒蛇上朝,将胆囊作为“土贡”(地方贡品)进宫进贡)。

《灵表录医》原书早已失传,但因书中许多精彩重要的内容,为历代文人包括本草学家、医学家所珍藏和引用,使其成为经后人编撰。传播。清代《四库全书》中的《灵表录义》是从明代《永乐大典》抄写的。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灵表鲁仪》一书。 1911年1月从《永乐大典》抄录,最迟1912年2月校对。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出版刘询《灵表陆仪》为广东地方文献,校对由鲁迅。

在本版《灵表录一》中,关于同一蛇农所取蛇胆的内容有两处:一是列于正文,抄自《永乐大典》; 《本草二十二》所引《灵表录义》之规定。对于后者,鲁迅作了批注:“此文与《永乐大典》原著截然不同。此次校对工作是鲁迅离开绍兴赴南京前完成的。通过校对,《永乐大典》的一些规定大典》的时候,我都心存疑虑。我相信,如果他当时时间充裕,或许已经判断出这两篇文章中,符合原著的是《大观本草》,而不是《永乐大典》。

理由如下:《灵表陆仪》虽为唐人所著,但正式刊载于宋人编纂的《新唐书》。 《大观本草》主编唐慎威,宋人。如果直接读《灵表陆仪》,而《永乐大典》是明朝政府编纂的,编者是否有机会看到《灵表陆仪》原著值得怀疑,可能与相关文件编写涉及的词条;这个词条很专业。如果把相似的词条放在一起,让编辑(通才)和药师(专家)从中挑选,药师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正确的选择,而编辑药师不如药师,这是由药师决定的。通才和专家的知识; 本草著作也提供了大量证据,证明《大观本草》与原著《灵表录易》一脉相承,如李时珍的《本草经》金陵初印本《纲目》正文”与《大观本草》一致。

之所以要对以上这一段进行考证,是因为涉及到唐代“养蛇户”的历史真实性。兹将刘询《灵表陆毅蟒蛇胆》记录如下:

《灵表录义》云:“雷州有蛇农,每年五月五日,抬蛇入府,以取胆。每蛇二人抬蛇,装于大篓中,使可以用软草压弯,其中,如果拿了,放在地上,用右拐将蛇肚翻过来,旋转再压,让它不能侧身,切取出肝胆,胆大如鸭,切开,放回肝腹内,用线缝合伤口,蛇便起死回生,放回川泽。将其胆囊干涸,以填土为贡。可谓日见捉其人者,远露腹疮,自得清明。吾无胆,可得拿走它,这蛇可说极难死,剖开胆囊还能活三年,不得而知。”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广东雷州半岛的蛇农,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携带蟒蛇到官府取蛇。

胆量。每条蛇由两人抬着,放在铺着软草的大筐内,蛇盘绕在筐内。取胆前先将蛇放在地上,用十多根拐杖将蛇腹部翻过来,立即压住,使蛇不能改变姿势。肝脏和胆囊在一起。如果蟒蛇的胆囊有鸭蛋那么大,就把胆囊切掉,把肝脏放回腹腔。切口用线缝合后,蛇会像胆囊切除前一样活动。蟒胆晒干后,成为地方政府进贡皇宫的贡品。养蛇人把取了胆的蟒蛇带回去,放回有水源的森林里。有人说,当胆囊被切除的蟒蛇看到捕手时,它会侧身露出腹部的疤痕,表明它已经没有胆囊,以免再被刺伤。有人说蟒蛇难死,但切掉胆囊还能活3年。不知道这个说法靠不靠谱。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上述文字作了小评。他说:“南方人嗜蛇,至于寻毛点,蟒蛇能再活吗?”

这个问题不无道理。但纵观全文,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单从“送”取胆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养蛇人对蛇一直小心翼翼,力求将对蛇的伤害降到最低。目的是尽量减少蛇的伤害,尽快康复,多活几年。因此,它们被带回去后绝不能随意食用,应在良好的栖息地放生。

取了胆囊的蟒蛇能够存活是肯定的,这也可以从现在养蛇人的一些实践中得到证明。当有人因病向养蛇场索要蛇胆时,养蛇人因病人急,临时从活蛇身上取胆送给对方。或许是当时的疏忽,没能及时放走那条取了胆的蛇,但事后很难分清是哪条蛇取了胆。原来普通的蛇个头小,所以切口也小,容易愈合。与胆囊大如鸭蛋的蟒蛇不同,伤口要缝好几针才能愈合。

这里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养蛇人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治疗好取胆的蟒蛇,让它们多活几年?笔者认为,主要是希望它们承担繁衍后代的工作。因为所有被取胆的蟒蛇,几乎都是具有繁殖能力的青壮年蛇类。养蛇人当然知道胆蛇在繁育后代方面比无胆蛇要好,但拔胆是为了完成“土贡”的名额,所以不得不这么做。为了日后完成“土贡”,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那条胆战心惊的蛇身上。

不过,为了尽量减少摘胆对蛇的健康造成的损害,除了刘询用线缝合伤口外,自唐玄宗开元年间流亡岭南的张裕,还有《朝夜启载》相关内容,本词条编于北宋李昉等人所著《太平广记》。正文如下:

”权剑舟入蚺蛇胆。五月五日取胆,两柱相距五六尺,击打蛇头尾,以杖下腹扣之。胆聚。立即用刀砍下,用药封住,若不死,再取下,看肋下有无印记,再放。

>    将刘恂和张的“蚺蛇胆”条目相比较,叙述上详略有异,但蟒的产地不同,前者是雷州,后者是泉州,可能是因当时对蚺蛇胆需索量大,除雷州外又辟新点索取。取胆期均为农历五月初五。张条目中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它提出“药封放之”。由于张骛条目的文字过于简略,疑完整的意思应作“以线缝合创口,药封放之”,否则,一道让鸭蛋大小的蛇胆可以通过的较宽刀口,光用药封仍难愈合起来。文中,未提及用的是什么药,揣测当为消炎杀菌之类的药物。看来当时取胆的蟒蛇养蛇户对取过胆的蛇的养护工作甚倾注心力。而该条文字的结尾也点出,取过胆的蟒蛇不会死,下次再取胆时见到有刀痕的蛇就放掉。

    讲到这里,有的人或许会提出:胆囊是消化时排胆汁到十二指肠中,管消化脂肪用的,没有胆囊排放胆汁蟒蛇怎么能够活,尤其是蟒蛇是一种食肉动物!再则,它们没有了胆囊,仍无碍于繁殖吗?

    确实,胆囊中的胆汁在对脂肪的消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食物经过十二指肠时,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会分泌大量的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的张力性收缩,于是胆囊中浓缩的胆汁就流入十二指肠去参与脂肪的消化。但是,胆囊的胆汁却是肝脏分泌的,肝脏每天要分泌大量胆汁,一部分进入胆囊,胆囊将胆汁贮藏和浓缩,而其余的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前面在引述刘恂《岭表录异》时,有以下文字:“……剖出肝胆,胆状若鸭子大,切取之,复纳肝腹中……”为何取胆时将肝也带出来了呢?原来,肝有一条名叫肝管的细长管子,自肝脏向后延伸向胆囊,并与胆囊的胆囊管会合成胆总管,胆总管穿过胰脏开口于十二指肠前部。养蛇户在切下胆囊时,他会只切断胆囊的胆囊管而取出胆,绝不会去损伤肝脏那条细长的肝管。这样,当肝脏送回腹腔后分泌的胆汁仍能通畅地由肝管输送到十二指肠。

    当时唐朝养蛇户在饲养取掉胆囊的蟒蛇时,观察并发现些什么情况,因无资料流传下来,不得而知。但人类因患胆囊结石等疾病,行外科手术而切除胆囊已有百年历史,对蟒蛇取胆后的消化情况也可作一类比。这是一种痛苦小而手术后恢复快的成功技术。

    取过胆的蟒蛇,从唐代存世的文献均明确地表明可以存活下来。那么,这些年轻力壮的蟒蛇是否可以胜任繁衍后代的任务呢?应该是行的!因为对切除胆囊的病人而言,当其病愈,不但饮食起居如同常人,连性欲和性生活也和常人无异。由此推论,这些取过胆的蟒蛇,日后理应也能正常发情、交配、繁殖。  

    蛇场里有了越来越多的取过胆的蟒蛇,所幸的是,它们均能交配繁殖。因此,这里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子子孙孙,呈现一派生机。养蛇户由于沾了替官府办事的光,犹如清朝时的“红顶商人”,经济上、物资上得到支持,所以办起事来也顺风顺水。由于后来唐末面临改朝换代的动乱,具体资料早已无从查考。不过,岭南是蟒蛇的原产地之一,由当年养蛇户应掌握的蟒蛇知识可以推知其当时养蟒蛇的情况。

    当年的养蛇户,与其说是建个养蟒场,不如说是将蟒蛇的家园进行扩充。因为这里原来就是旷野、人迹罕现的山林,为蟒蛇的世袭之地。蟒蛇爱攀缠林木嬉戏;周边有几处水面,蟒蛇常来此饮水泡浴;洞穴是蟒蛇的住处,由于养蛇户又从远处引入了不少蟒,所以又开挖了一批蛇洞。蟒蛇的繁殖是卵生,每条母蛇一次可产十几枚至三十几枚,甚至百枚的卵,母蛇守护着卵直至幼蛇孵出。在这儿,尽管原来也有些可供蛇吞食的动物,可由于蛇丁激增,难以满足需求,势必会出现强蛇食弱蛇、大蛇吃小蛇的情况,所以解决饲料匮乏是件头等大事。养蛇户对蟒蛇的食谱早已了解,因为从野外观察中早已有了认识,从市场上易于采购或自行繁养着手,就投给鸡、兔等小动物,偶尔也给予鸟、杂蛇、蛙等。然而,幼蟒出世时,为了投喂幼蛇能吞得下的小动物,如雏鸡、雏鸭等,还得费心张罗。

正因为这里是蟒蛇的故居,故它们均以主人自居,饮食起居均无陌生感,不存在在人工环境中养殖时会出现的拒食等现象。

标签:
  • 学习养蛇
  •  
  • 养蛇技巧
  • 更多栏目最新
    蛇为什么冬眠?蛇冬眠的时间?蛇冬眠的特点
    蛇为什么冬眠?蛇冬眠的时间?
    1.蛇为什么冬眠 养殖蛇时候我们要做到多学习,多思考,
    怎样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怎样区别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
    全世界的蛇类约有25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有蛇约
    蛇的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特点
    蛇的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
    1.蛇的听觉 蛇养殖看似容易,当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