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
根据粘菌菌落和子实体的形状,菌棒上的粘菌病症状为棕黄色。褐黏菌病初期,菇条表面出现粘稠、稀疏的网状菌落,菌落会变形、移动。后期菌落消失,形成黑褐色子实体,呈卷毛状。子实体呈略圆形分布,中心区的堆肥略呈白色。黄色粘菌病初期,菌丝体表面形成橙黄色菌落,后期形成黄褐色孢子囊,呈核桃状。子实体小,分布密集,数量多,橙黄色,胶状,干燥后坚硬。
2、病原体:
严格来说,粘菌不是病原体,而是菌棒表面的腐生菌,只是被粘菌覆盖的菌棒表面积不能生长子实体。香菇条表面受害的褐色粘菌属于毛状菌,属百部属。它的营养体是一组没有细胞壁的多核原生质体。子实体呈柱状,褐色,丛生,产生大量囊孢子。黄色粘菌初步鉴定为未命名粘菌Fuligo sp.的未特指种。
3、发生规律:
培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特别是菌棒表面有水膜时,粘菌繁殖迅速,产生孢子囊和包囊孢子。包囊孢子通过气流、飞溅的水或昆虫传播。老菇房和生长期较长的品种受害较重。堆肥含水率高,环境处于高温高湿状态,这是粘菌发生的两个重要原因。
四、防治策略:
加强栽培出菇处的光照,降低温度和湿度,保持通风良好;及时脱袋或扎孔,减少菌袋内菌丝体表面的含水量;患处停喷水,撒适量生石灰粉,或挖除病处堆肥,连续喷洒500倍高锰酸钾和2000倍农用链霉素合剂3次,可有效控制粘菌的传播。 (来源:蘑菇农场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