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出菇期长,历经秋、冬、春三季,10个月左右。一般在8-9月接种,11-12月出菇,12月前出菇的称为秋菇。菇袋栽培和秋季管理很重要。关键技术如下: 室内细菌。香菇从接种到生理成熟需要60多天。
接种后应及时移至菌室培养。袋子呈“井”字形排放,8~9层高,室温控制在25左右,要求相对湿度在70%以下。接种后1~6天,菌丝处于恢复萌发阶段,室温应控制在28 ~ 30之间。在这个阶段,菌袋不能翻面,也不能通风或遮光造成暗光。
菌丝生长7-10天后,菌丝开始进食,室温降至26-28,每天通风2-3次,7天内第一次翻堆,即把堆好的菌袋上下、里外调换,使每个菌袋在同等条件下管理。翻堆时要轻拿轻放,防止封口破损和杂菌感染。同时结合翻堆仔细检查杂菌污染情况。如果出现斑点状杂菌,用50毫升75%酒精和30毫升25%甲醛注射,封闭患处。如果接种块内或周围出现杂菌,应移除污染部分并再次接种。如果在封口上被污染,用0.2%的高锰酸钾或多菌灵涂抹患处。
1 ~ 15天后,菌丝生长旺盛,已膨大至4~6厘米。室温要保持在24,第二转要加大通风量。一天后,用竹钻钻孔增氧,在膨胀的菌丝周围绑上四个斜眼。袋温应控制在20~24,不高于26。50天后,去掉门窗遮阳,促进菌丝成熟,健康生长。 包包变色。颜色变化与结果时间和产量有关。生理成熟后,菌丝由白色变为红褐色,出现黄色水滴,随后出现蘑菇原基。变色期应增加室内散光,加强通风,揭盖薄膜,形成干、湿、湿环境,促进变色。 户外蘑菇推广。
香菇是低温变温出菇。当菌袋变成红棕色菌膜时,将菌袋移至室外阴凉处,上下盖麦秸,用水湿润。晚上盖膜,白天揭膜,重复4-5天。覆盖薄膜使真菌窒息,促进蘑菇生长。 结果管理。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有利于菌丝的旺盛生长。出菇3天后,每天采摘一次出菇袋,放在菇棚的床架上,间距7-10cm,直至出菇完毕。袋子放进床架后,用尖刀在蘑菇芽周围割一层薄膜,把蘑菇蹲下。一般菇蹲期7-10天不覆膜。
当幼菇大如花生籽时,可用于催花。
后期管理
湿度。保持菌袋内相对湿度在80% ~ 90%,温度在12~18,散光多,通风条件好。如果湿度过高,先去湿,然后揭膜1小时再盖,开炉子去湿。如果锅是干的,加水盖膜,将棚温提高到28。如果棚膜里的幼菇滴水潮湿,就打开门窗,开个灶把湿气排出去。
温度。因为香菇具有变温出菇的特性,人为拉大温差,干湿交替,可以迫使菇盖开裂,形成菇体。因此,在白天覆盖薄膜,让阳光照射进来,将蘑菇棚的温度提高到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