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袋式再生法栽培管理技术


“再生法”的概念是基于金针菇具有在柄上产生第二分枝的再生特性。待菌丝长满袋底后,调节温度和光照,诱导培养基表面原基形成。由于二氧化碳浓度高,袋内原基不断伸长成细长柄,但不能形成菌盖。菌柄长到一定量后,将袋口折起露出菌柄,吹干,然后利用近枯萎的菌柄在适宜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再生出无数小的原基(侧枝),侧枝继续生长成长。生长。形成了非常大量的子实体。该栽培技术称为金针菇再生法栽培技术。该技术最早于1986年在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东石镇试制“杂交19号”菌株时由种植者培育和探索。至1987年和1988年,闽南地区栽培菌株已达5000万。上面的袋子。由于再生法产量高,出菇时间可控,深受菇农欢迎。后推广到福建省及省外部分地区。而再生栽培是为了实现高产优质而需要高水平管理的栽培技术。制袋、接种、栽培管理要有配套的技术措施。 “再生法”配套技术1、制袋技术:堆肥的制备和装袋过程与刮菌法管理技术相同。但必须强调的是:含水量要求较高,最好为70%,以利于老菌柄再生时的供水; 3~4厘米。如果套环设置过高,第一次袋内培养基表面会有大量原基,菌柄会长得很长,再生出的菇头很大,需要涨幅大,影响商品价值,收益率不高;如果盖紧,不仅接种困难,而且因空间狭小、通风不良而长出的菌柄很多,不及时开袋很容易腐烂,因此环圈技术是关键一部分。有的地区制袋若用绳子系袋,省去了领子和棉#的工序,一般不采用再生法栽培技术。这是因为用绳子绑起来的袋子透气性差,原基数量少,再生后原基很难覆盖整个袋口。但是,如果在接种时更换了项圈和棉花,该技术仍然可以使用。 2、接种技术:按常规方法接种。为了从生长在培养基表面的菌柄中再生出大量的菇芽,需要的菌量要多一些。接种时应将菌株适当压碎,均匀铺展在培养基表面。一般每瓶接种25-30袋栽培种子。但是,如果用小麦籽粒做菌种,接种量不必太大,因为小麦籽粒菌种多,会长出很多细柄,不利于蘑菇的再生。接种时,将几粒小麦种子均匀地分散在培养基表面的每一部分即可。小麦种子长出的菌柄用于再生侧枝,结果快、整齐、结实。 3、培养措施:接种后置于23左右培养。一般来说,袋子会在25 天内装满。袋内菌丝长满后,可直接放在栽培室内或将栽培室温度降至10-15左右,然后光照诱导,促使袋内菌芽形成。 4、栽培管理: 再生技术:再生法与划痕法和直接出菇法的区别在于,原基应在栽培袋的领口与培养基表面之间的空隙中形成。当原基形成时,不要急于打开袋口,让原基继续生长。待菌袋内表面菌柄长2-4厘米,菌袋侧壁薄膜隆起时开袋。但是一定要注意,黄色金针菇的菌柄(细须状)一定不能变成褐色,白色金针菇的菌柄变黄时不能打开,否则蘑菇打开后很容易腐烂。包。这就是“再生”修炼的关键技术。如果栽培袋不能加热培养,菌丝还没有长到底,培养基表面的子实体达到上述要求,也可以开袋栽培。但如果料面子实体稀疏,数量很少,不要急于打开袋口,否则再生子实体数量少,影响产量。开袋时,去掉棉塞和领口,将塑料袋口向外折至距料面23厘米处,将子实体向下压,使其平躺,紧贴袋口培养材料的表面。如果个别包包的柄过长,可以用剪刀剪掉;如果有的袋子的柄上长了菌盖,可以用剪刀把菌盖剪掉(这种情况出现在没有塞紧的棉布袋子上)。

开袋后要加强通风,不要用湿布或报纸盖住袋口,这样针尖菇会逐渐失水枯萎,变成深黄色或浅棕色,然后形成新的一簇干菌柄的蘑菇芽。枯萎有几种方法:一种是在原栽培室栽培,将折叠好的栽培袋直接放在栽培架顶层,利用顶层或上层相对湿度较低的条件,让针尖蘑菇逐渐生长。干枯。二是在室内放置旋转电风扇,利用机械送风加快叶柄枯萎速度。三是放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打开门窗,让其形成对流,逐渐使其枯萎。碾压后,机械吹或风量大的地方会很快枯萎。 1~2天后,原本细长的菇茎就会干枯变色,但风量不宜过大。如果针尖菇剧烈枯萎,则容易死亡,再生效果差。最好用微风吹干。一般2天后逐渐枯萎,气温低的地区需34天。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培养室内空间的相对湿度不宜过高。如果超过90%,只有针尖菇的尖端会收缩。一旦停止吹气,就会恢复生长,产量不会增加。原基枯萎时空间的相对湿度以75%80%为宜。同时,要掌握原基部的枯萎程度,这是再生法成败的关键。判断枯萎程度合适的简单方法是:菌柄不是完全柔软,用手触摸菌柄,稍有硬感即可。通风干燥过程结束后,将放在栽培架顶层的移回底层,底层地面洒水。利用底层和地面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在枯萎的菌柄丛上形成密集的菇芽。如果采用机械吹气通风的栽培袋,在上面盖上湿布,让栽培袋介质表面的菌柄与布片之间形成一个较高的空间相对湿度小气候,使菌柄接近枯萎吸湿恢复。第二原基利用叶柄再生侧枝的特性诱导生长。一般2天后,在栽培袋原有枯萎的菌柄上重新长出新的、整齐、密集的菇芽。 子实体生长待菌柄伸长至3cm,菌盖直径23mm时,拉起折叠好的塑料薄膜袋。一般一次性直接拔起来的方法比较简单,但是这种方法会影响塑料袋周围的一些子实体不能正常生长,而且温度升高袋内通风少,虽然出菇起初,尸体密密麻麻。但是当长到一半袋子的时候,袋子中间的子实体都长出来了

因缺氧和缺乏适合的相对湿度而枯萎,仅剩下部分的子实体正常生长,严重影响产量。特别是栽培白色金针菇品种,更要注意采用二次拉直袋子方法,防止气温突然升高或通气不良时子实体发生腐烂。塑料袋拉上后的栽培管理必须注意处理好光线、通气、温度、湿度之间的关系。黄色金针菇要求光线黑暗些,培养出来的子实体色泽淡。窗户可挂上黑色的遮盖物或草帘,轮流打开通风,门口采用窗纱框式门利于通气,也控制了强烈光线的照射。为了保持足够的通气量,栽培房内的架子层与层之间距离要求60cm以上,最底层距地面80cm。若层次距离太低,栽培袋数量多,氧气少,再生出来的菇蕾很难长成正常的子实体。

    当自然气温较低时,拉直后的袋子比较容易管理,只要在地上喷水,保持空间85%~90%的湿度,子实体即可整齐、均匀地生长。而当气温高于16℃以上时,因再生法的子实体极多,要把袋与袋之间拉开2~3cm左右的距离,以降低袋与袋之间紧靠在一起的升温。地上不能大量喷水,防止高温、高湿引起菌盖发生细菌斑点病。而干燥的空气相对湿度,可使斑点病较难发生。当菌柄长至8cm左右时,若相对湿度小于85%,可在塑料袋口覆盖湿布,既可保湿又能抑制开伞。当菌柄长至12cm左右快接近采收时,栽培房的相对湿度要降低到80%。同时,为了防止菌盖开伞,可用干的遮盖物遮住袋口。

    一般南方的福建、广东地区开袋后12d、拉直袋子1周左右,菌柄即可长到15cm。再生的菌柄枝条均匀、基部至顶端色泽淡黄色至白色,稍有光泽,十分整齐。菌盖直径1.3~1.5cm左右,大小一致,外观漂亮。子实体成熟后,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采收。商品菇的标准是菌盖1.3cm,菌柄长15cm左右,但因再生菇要去除基部旧菌柄部分,所以可在菌柄18cm时采收。鲜售菇可在菌柄20cm左右,菌盖1.5cm左右采收。采用再生法技术栽培的金针菇,第一批菇每袋平均产量可达250g以上(350~400g干料),最高可达400g。

    采收完第一批菇后,耙去培养基表面的老菌种块及其残柄,将塑料袋薄膜上端重新套入塑料环及塞进棉花,再继续培养10~15d,第二批原基即可发生,仍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管理第二批再生的金针姑。但由于第一批菇采收后,培养基的含水量大量下降,因此要及时在“再生”时于塑料袋口覆盖含水量较多的湿布、无纺布,促进菇蕾的迅速再生和再生后的子实体生长发育。

    如果袋内含水量降低明显,可采取培养一周后,直接向袋内倒水,让水淹没住培养基,经3~4h后,倒去多余的水分,再把棉塞轻轻塞住,可促使第二批的纤细金针菇菌柄尽快发生。第二批菇从再生开始至采收大约l0d,菌柄较短、菌盖大,产量、质量和整齐度方面均比第一批差,培养基也严重收缩。虽然,还可以再生出第三批的金针菇,但产量极低,一般采完第二批菇后即把栽培袋丢弃,也有采收完第一批菇(产量高达300g以上)后即丢弃。

    再生法栽培的黄色金针菇每袋栽培料干重为400g左右,第一批菇的产量为250~300g,第二批菇为l00g~150g,生物学效率超过100%。再生法栽培的白色金针菇产量主要集中在第一批,因而每袋干料重以300~350g为宜。第二批白色金针菇菌柄短、数量少,开伞快,经济效益极差,所以一般情况下采完第一批菇后即丢弃。当然,采收完一批菇后的培养基营养尚丰富,也可将培养基晒干打碎,再加入50%新料栽培金针菇或其他食用菌,让之循环利用。

    利用“再生”栽培出来的金针菇基部是“老”菌柄,因而不能食用。必须把基部老菌柄剔除干净,食用从老菌柄上再生出来的子实体。如果气温较高时,基部特别大,浪费多。因而再生法栽培出来的产品不太受制罐厂家和消费者的欢迎。但对于栽培者来说,“再生法”产量高,掌握好技术后栽培管理十分方便。另外因为基部与再生的子实体相连在一起,易于分装和运输,因而目前仍为各地栽培者欢迎。而且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基部所占比例也逐步减少,再生出来的子实体色泽淡,枝条整齐,质量也逐步提高。因而再生法栽培技术也是一种适合我国自然季节栽培金针菇的高产技术,而且是我国利用金针菇具有第二次分枝的特性而独创的一项栽培技术。

  来源:互联网     

上一篇:金针菇床栽法
标签:
  • 食用菌种植方法
  •  
  • 食用菌种植方法
  • 更多栏目最新
    金针菇的种植技术方法要点
    金针菇的种植技术方法要点
    金针菇盖过了开伞早的伞状金针菇,其原因如下:与品种有关。
    金针菇的水分要求怎样把握
    金针菇的水分要求怎样把握
    金针菇的出菇期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金针菇的水分管理,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