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期是平菇子实体形成和菇体生长的阶段。此时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其温度、湿度与发芽期有明显差异。 1.萌芽分化阶段。菌丝长满袋子后,平菇开始从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此时物料温度不应超过25,一般以18-20为宜。提高空气相对湿度至85%90%,并有良好的通风和散射光刺激。用粗铁丝耙翻袋口堆肥表面,轻轻除去接种块周围的老菌丝,压平,换上直径约5厘米的塑料编织绳套,包好用干净的纸。
2.原基期。即菌丝形成的白色或淡黄色瘤状突起为原基。此时不要去掉包装纸,增加喷洒在地面和墙壁上的水量和喷水次数,也不要将水直接喷在料袋上,否则原基容易死亡。
3、桑叶期。即形成水稻籽粒芽胚。一般23天,此时不宜浇水,控制相对湿度。
4.珊瑚期。这是高产的关键时期。管理得好,出菇率高;否则,就会很低,甚至会死掉大部分。 .去掉衣领上的包装纸,保留衣领,这样既保证了良好的通风,又使菇体局限在衣领内,成堆生长。营养成分集中,菇大而厚,产量高。 、喷水保湿。把握“轻、勤、精”的原则。菇体不宜多喷水,而要向空间多喷水。
5、伸长期。子实体的菌丝和菌柄明显不同。期间每天喷水34次,菇体尽量少喷,空地多喷,晴天多喷,雨天少喷,每天开窗通风12小时,注意遮荫;否则,帽子会变黑,影响品种。
6. 成熟期。成熟初期,可直接向菇体喷水,但不宜过多,宜少、细、频。后期菇体忌喷水,采前喷细水一次,保持菇盖嫩。在孢子排出前及时收获。
七、中场休息。每次采收受潮菇,应及时清除死、烂、病菇和杂物,停喷水23天,使菌丝充分恢复,积累养分。 34天后,喷重水一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温度在1820之间,进行第二次湿菇管理。
8、后期埋土出菇。出菇桶两端清洗干净,去掉塑料袋泡水(最好做成营养液),然后开沟把桶排成一排,上面盖上1-2cm厚的细湿土,然后洒少量水,盖上薄膜。给沟槽浇水以保持湿度。出菇后,可就地翻耕,拌入土中,以提高肥力,增加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