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袋种植黑木耳技术是近年来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而研发的一项新技术。 1999年,该技术首先在张掖地区进行示范,并取得初步成功。今天,它已被广泛应用。本文是笔者在近两年的实验、论证和生产实践中的体会和体悟,供广大技术人员和食用菌爱好者参考。 1、上袋前的准备期,只要温度、湿度适宜,通风良好,50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整个袋子。开始掏腰包。放袋前应做好以下两点准备工作: 1.1 草编用稻草或麦草编织而成,长2米,宽1.25米,厚3厘米。起到遮光、保温、保湿的作用。 1.2 耳床准备一条浅沟用于引出耳床。沟宽1.10米,深25——30厘米,长度不限。耳床准备好后,浇一次重水,使床面吃足水分,结合浇水,用输液管在出水口滴入40%辛硫磷,防治地下害虫。床面喷洒Kitobudin 500倍液消毒,立即放袋。同时用5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浸泡草帘备用。 2 刮开开口并放置袋子。刺激耳朵的缝隙应靠近耳床。使用盖子刮刀片(或手术刀)制作狭缝。保持刀片清洁。倒立做一个“V”字型开口(如果袋料分离严重,可以站着斜开袋子。)嘴),嘴的角度为45度——60度,斜线的长度角度为2——2.50厘米,切口深度约为0.50厘米,每袋分为2——3层,每层有4个口。 Product”字型排列。剪口,放袋,盖上草帘。为保证剪口处子实体原基的快速形成,应强烈刺激耳部。间隔放置分缝袋1cm,床内温度控制在15——25之间,湿度保持在80%以上。早晚打开草帘适当光照。将菌袋抽真空,袋距8——10cm ,每平方米约25袋呈“针”形排列,沟内每隔50厘米放一根木杆或纵拉两根铁丝,拉草帘覆盖,进行单独床位管理。 3 划痕宜做到六点,即无菌丝处不划痕、被菌污染处不划痕、袋料分离严重处不划痕、菌丝细弱处不划痕、菌丝不牢固处不划痕。原基形成太多不要挠嘴,下雨天不要挠嘴。编辑:皮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