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蘑菇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10月份以来,笔者的电话就很少闲着了,甚至有菇农反映线路“一直占线”。在大量的咨询中,除了约30%的香菇棒出口和市场问题外,重点是种植和生产。杂菌污染、菇期病虫害三大问题。现对部分病菇、污染菌袋进行现场检查分析,结合电话咨询内容,现分析当前生产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供广大菇农参考。一。杂菌污染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杂菌污染的主要菌种为绿色木霉和曲霉菌,是种子生产和熟料生产中最常见的杂菌之一。这种真菌喜欢高温和潮湿的环境。据说今年秋季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应该会略有发生,但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在山东聊城等地,木霉菌时期“遍地开花”。危害极大。木霉孢子可在土壤、有机物或棚壁缝隙中长期存活,并通过空气、土壤材料、工具和人体等传播。孢子萌发和生长的最适温度菌丝生长为25-30 理论上15不易造成危害,但近年研究发现,即使在10左右,孢子仍能顽强发芽并造成危害,但速度较慢降低,即危害程度降低。但是,在这种条件下成活发芽后,一旦温度升高,就有加速和加重危害的趋势,非常麻烦。据分析,尽管气候干旱,但霉菌孢子在基材中发芽,而基材中63%的含水率非常符合其生长要求,自然温度更适宜,再加上保温真菌生长的场所(菇棚)等,两者的结合为霉菌孢子的萌发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第一个;二是多年来乱用抗菌杀菌药物,杂菌的耐药性大大提高,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三是菇棚在投入使用前没有按要求彻底消毒,使杂菌孢子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生存环境中。此外,杂菌基数较高(大部分栽培区较高)。因此,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发生大面积萌发,造成危害;第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得不说,就是培养使用的菌种没有经过脱毒处理,普通菌种携带有大量的病毒和病原体。播种后,菌种本身先被污染,何谈正常菌种?即使使用脱毒1-2级菌种,如果在转移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培养条件(环境)差等,也难免会携带病毒和细菌。此类菌种一旦用于生产,后果可想而知;最后,即使菌菇棚已经按要求进行了杀菌处理,但为了防止外来病菌的感染,每隔3~7天喷洒杀菌药物进行预防,百病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等等,据了解,大多数蘑菇农民都没有做到这一点。综上所述,杂菌有机会发芽存活,污染或大面积污染的概率预计较高。对策: 1、预防措施:用白病祛毒精对菇棚进行彻底消毒;发芽结实期每5天左右喷一次杀菌药,生产期间交替使用白病祛毒精和杀菇灵 2 对已被污染的菇棚,打开所有通风口和出入口,加强通风;同时喷洒各种病害进行消灭,然后对污染的菇袋进行处理。 3、斑点污染,用100倍防霉液注射杀灭。若杂菌孢子从基料中萌发,将浓度提高到50倍左右,将针头深刺,使药液由内向外渗出,一般杀灭效果可达100%;但需要注意的是,进针点应在污染点上方,斜插注射后,污染点紧贴地面,这样液体渗出后,会集中在污染点上。在斑点上,杀伤效果自然是理想的。 4对于菌斑污染,也可用药物注射,但要增加剂量,方法同上。 5 对于连片污染,注射药物困难时,可将污染处的塑料薄膜交叉剪开,掀开塑料薄膜涂抹药液;但由于药量小,不易渗透到材料内部,只适用于基材表面发芽的杂菌,需要及早发现,否则直接喷粉即可,然后将塑料薄膜放回原处,杀灭效果就很好了。

6 菌袋面积50%左右的污染,可视情况灵活处理:若食用菌的菌丝体已长到一半以上,即基材已由菌丝体,可将塑料袋取出,用150倍防霉王液浸泡菌柱,然后盖上塑料薄膜进行细菌培养;如果污染严重,食用菌菌丝数量少,可在菇袋上纵向剪35个孔,松开塑料薄膜后浸泡一会儿。再长一点,然后让它代表细菌。 7 如果大面积发生污染,发现污染时间超过15天,被污染的菌袋占70%左右,则该批菌袋留存价值不大。将菌袋全部清理出棚后,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搭建遮阳棚,正常消毒处理后,将未污染或污染较轻的菌袋压在上面进行药物处理,放置盖棚下进行细菌培养,失去栽培价值,直接沤制;天气晴好时,按干料重量的2%加入石灰粉,拌匀后晒干,作为熟料栽培或发酵料栽培的原料。 8 清棚后彻底清理干净,间隔2天连续喷药2次,清除草苫等覆盖物,封闭所有通风孔和出入口,进行闷棚处理。经过3天左右的高温闷棚,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杀菌效果;然后再放入袋中培养。二古棚真菌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1.真菌病害来电及病菇观察分析。平菇、双孢蘑菇子实体发生真菌病害的比例在30%左右,以软腐病和褐木耳居多。斑点病等,前者典型表现为子实体基部和覆盖土层表面出现细如蛛丝的白色菌丝。随着病害的进一步发展,病子实体逐渐变成褐色,变软,腐烂,发臭,微腥但不重;后者的特征是菌盖上有生褐色和土褐色斑点,随着危害的加重,斑点上出现白色至灰白色的凹陷。这种症状与细菌性斑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病菇不粘不臭,这是区别细菌性病害的重要标志。这种病害在气温低于20、湿度在80%以上时尤其容易发生。但今年研究发现,8时仍可发生病害,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是近年来的主要病种。防治措施:—— 预防:主要措施是严格消灭菇棚,坚持预防用药。使用覆土蘑菇,如双孢蘑菇或平菇等覆土蘑菇,也要用覆土材料处理。一般用“菇病笨”药喷混合土,每袋药水15公斤,可喷土料2立方米左右。 —— 小面积发病时,采收病菇体,破坏料面0.2厘米左右深度,用白冰沙将料面(垄面)喷湿,同时加强通风。 ——发病10天以上时,按上述操作连续用药23次,加强通风,遮荫处理,一周左右可恢复正常管理。 —— 对经处理后未完全杀灭,仍有部分菌包或边界继续

表现病害症状时,可对病区撒施药粉覆盖,即可彻底杀灭。——发病一月以上、而且不再现蕾的菌袋或菌畦,可使用300倍(每袋兑9千克水)左右的百病傻溶液予以浸泡菌袋或浇灌畦面,菌丝如能恢复,则可继续出菇;如病菌侵入较深,则无就职的必要,可予清料处理。2 细菌性病害生产上常见的主要病害有黄菇病、腐烂病以及锈斑病等,均为假单孢杆菌侵染所致,但仅凭肉眼很难区分其病菌品种。有的细菌性病害很难与真菌性病害分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的病害症状极为相似,二是形成交叉感染;比如,笔者对某种病害进行分离时,多数情况下,可同时分离到两个以上的病菌品种,这就是交叉感染所致。但是,一般情况下,以细菌性病原菌侵染为主的病菇,菇体表面多会分泌粘液、 多发臭味,严重时,菇棚内臭不可闻; 但也有个别的不具该特征。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多与水分大、通风差、温度偏高有关,该类病原菌多存活于土壤及有机物中,在酸性环境下着生和繁殖;近年研究发现,基料pH值超过8时,仍然可以发病,病菌可通过覆土材料、工具、人体、废料等传播,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在35℃时更趋活跃,即使在15℃条件、通风不良时,也可形成危害;防治措施:——残捞针菌性病害的预防措施,处理菇棚和进行预防性用药。——发病初期,立即喷洒500~1000倍黄菇一喷灵(二代),然后采掉病菇,加强通风。——发病一周后,应连续用2次。——发病率达到50%左右时,即应加大光照、加强通风,采掉病菇后并随手破坏料面,连续喷洒2~3次药物予以抑杀病菌。——发病严重时,可兑配500~1000倍黄菇一喷灵药液浸洗菌袋,之后重新码垛,加大通风量,最大限度的降低湿度, 使药物成分渗透。约一周后即可正常管理。3 生理性病害大多咨询中仅有少量发生诸如菌盖小、菌柄长或菌盖不分化等类问题,多集中在首次栽培的农户,对该种情况,无需用药,只要加强通风即可解决,请广大菇农朋友不要盲目用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药物残留的可能,保证食品的安全性。三 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目下,发菌及出菇的生产,均为秋季或初秋播种的栽培,该季节内,气温尚高,因此,虫害发生较为普遍。1 菌种中的虫害主要在三级种内发生“菌蛆”,即菇蚊菇蝇类害虫的幼虫,有的菇农认为是二级种内携带的,其实不然,如果说二级菌种带入幼虫,则三级种是不可能完成发菌的。发生原因就是在三级种发菌时,其成虫钻入产卵,后孵化为幼虫才形成危害的。防治措施:使用磷化铝熏杀,一般密封6~12小时即可全部杀死。但在用药时应按药物说明严格规范操作,以保证安全。2 菌袋内的虫害主要途径是在菌袋发菌期间内,成虫通过菌袋的微孔产卵后形成危害,另外一条途径时基料堆酵过程中,预防措施不到位,虫卵进入料内,播种后3~7天既有幼虫孵出。防治措施同上。3 菇期虫害——菇蚊菇蝇类:在发菌及出菇期间,成虫产卵,可在菇期形成危害,一般该阶段发生较轻,可在潮间集中杀灭,方法同上。——线虫类:主要是通过原料、用水等途径进入基料,尤其使用池塘水、浅层地表水或死水时,水中即有虫卵或活体; 发酵处理时,地表土壤中的虫卵或活体进入料内;出菇过程中,棚内地面、墙体中的活虫进入菌袋等等。防治措施:针对上述原因,对症下药;另据资料,使用3%米乐尔800倍液喷洒,杀灭效果不错。                           

编辑:黑子

标签:
  • 菌害防治方法
  •  
  • 菌害防治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蘑菇线虫病诊治技术
    蘑菇线虫病诊治技术
    蘑菇线虫必须采取防治措施;一是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生物物
    稻田种植蘑菇好办法
    稻田种植蘑菇好办法
    稻田种蘑菇,要抓住四个关键技术环节。一、材料准备栽培1
    蘑菇病害需要加强管理
    蘑菇病害需要加强管理
    蘑菇病害需要科学管理才能控制。具体方法如下:1.加强通风
    预防薄皮蘑菇早开伞的技术
    预防薄皮蘑菇早开伞的技术
    现在秋天到了,气温忽冷忽热,气温变化很大。昼夜温差10-15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