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以食用菌柄为主,是食用菌重点品种之一。杏鲍菇品种分为两类: - 呈保龄球状,子实体形状为菌柄基部膨大,向上渐细,顶盖较小,仅略宽于菌柄直径。菌柄连接,一般0.30.8厘米。第二种是柱状菇,即菌柄上下厚度基本相同,菌盖也较小。前者形状好、颜色洁白、价值高,但生物效率低。一般商品生产的生物效率约为40%~60%。后者的出菇率较高,其生物效率一般在80%以上,最高可达120%以上。以柱状蘑菇为例,介绍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供菇农参考。
1、强化基料营养,使其全面均衡
生产过程中出菇不均、产量低的现象与基料营养缺乏有直接关系。我们可以明确告知广大菇农:实践证明,即使以棉籽壳为基料,仍然缺乏大量营养成分。必须采用人工调配和补充,为菌丝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提高菌体的生长速度。只有丝的生命力(分解能力)才能保证出菇。提供两种食谱可供选择:
1、棉籽壳70公斤、锯末20公斤、麦麸10公斤、豆饼粉2公斤、过磷酸钙2公斤、石膏粉1.5公斤、石灰粉0.5公斤、尿素0.3公斤、1公斤蔗糖、三维食用菌营养精0.5袋。
2、锯末70公斤,棉籽壳、麦麸、玉米粉各10公斤,豆饼粉5公斤,过磷酸钙4公斤,石膏粉、石灰粉各1.5公斤,尿素0.6公斤,1一袋立体食用菌营养精华。
注意:配方中的石灰粉加水与锯末、麦麸等混合,静置2天后再与其他原辅料混合。装袋、灭菌、接种等都是常规工作。
2、加强细菌生长管理,使其充分成熟
研究发现,虽然杏鲍菇不像杏鲍菇那样需要较长的后熟期,但在发芽完成后,调节温度使其充分成熟,是蘑菇出菇整齐、大小均匀的重要一步。基本操作是:当所有菌袋装满细菌后,尽量调节温度,使其保持在较低的温度。例如9月至10月可调节至20以下。如果条件允许,可调节至12左右,以保留菌丝体。经过低温条件下的“水平发育”,1020天后,菌丝变得比以前明显粗壮,为提高其分解能力奠定了基础。然后,将温度提高到25以上,不超过33,使菌丝体重新处于活跃阶段,充分吸收和转化基料的养分,随后增加菌丝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下一步挂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个阶段大约需要10天。此时已进入11月,气温明显下降。温室温度一般无需调节即可维持在15左右,非常适合子实体的发生和发育。之后,将温室的湿度提高到85%以上,并保持良好的通风,菇蕾就会很快出现。
三、加强疏芽管理,确保优质高产
平菇疏芽是大多数菇农忽略的一个技术环节。是保证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如果操作得当,商品蘑菇产量可增加10 至20 个百分点。疏芽操作很简单:首先准备一把裁纸刀,或者用钢锯条将其磨成锋利的刀。其次,在出现菇芽的地方选择茂密的嫩芽,确保每个菇芽上保留2至4个嫩芽,并用锋利的刀将剩余的蘑菇芽的尖端剪掉。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剩余的菇芽间距要适当,避免长大后拥挤;其次,间苗时不要损伤剩余的菇蕾。疏芽作业完成后,立即用菇病灭杀液对菇棚墙壁、地面、通风口等处喷酒精,并用100倍漂白粉溶液轻轻喷洒菇棚空间,防止疏芽。伤口被病毒感染。细菌。
子实体生长期间,保持温室温度15,温室湿度85-95%,通风较新鲜,散射光较弱。其余管理与平常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