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灵菇菌棒二次利用覆土出菇技术


白灵菇是珍稀食用菌之一。近年来,从研究、开发到生产,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栽培技术和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工厂年生产技术也日趋成熟和完善。然而,白灵菇工业化生产一潮菇后产生的菌棒,虽然营养丰富,但因含水量低,不能正常出菇,大部分被丢弃或用作燃料或肥料,利用价值低。

使用工业化白灵菇杆进行覆土二次出菇,可使白灵菇单杆增产0.25公斤左右,增产0.50公斤以上,使种菇效益翻倍。该技术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一、栽培季节

白灵菇属于低温型蘑菇,因此对出菇的温度要求较低。实践证明,当外界温度稳定在-2以下时,最适宜白灵菇的生长。在北京地区,最佳季节一般为11月中下旬至元旦。不仅可以在双节前及时投放大量食用菌,提高种植效率,还可以保证充裕的出菇期,产出更多更好的食用菌。

2、养殖设施

可采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蔬菜栽培设施作为覆土栽培场地,但鉴于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需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生产设施。在北京地区,日光温室是最好的覆土栽培设施。

3、覆土栽培前准备

3.1 菌棒的选择与处理

工业化白灵菇生产中,出菇一次后,菇条含水量大大降低,包囊变软起皱,抵抗力减弱,易吐黄水,感染杂菌;因此,对于覆土蘑菇栽培,菇杆应选择白色、比较结实、无细菌污染、无黄水菌袋的。在工厂化蘑菇养殖场,如果第一个结果季节没有到达合适的第二个结果季节,蘑菇棒应在-5至-3C下冷冻以备后用。

3.2覆盖土质的选择及要求

菜园里的沙壤土最好。透气性好,覆土后不易板结,营养丰富,更有利于获得优质高产。粘土透气性差,容易硬化。砂质土壤透气性好,但蓄水性差。同时,沙粒容易附着在菇体上,使品质大打折扣。

3.3 栽培场地处理

定植前35天,清除杂草杂物,平整地面。棚内空间及墙壁喷洒杀菌、杀虫药物,消毒杀虫。地面撒生石灰粉消毒。定植前,在准备覆土的地方用石灰粉划线。覆土边界为南北走向,边界宽度为1.2m,过道距北墙65-70cm。

4、脱袋覆土栽培

4.1覆土方式的选择

较常用的覆土方式有:脱袋二段垂直覆土出菇、脱袋垂直覆土出菇、中环套袋墙式泥桩双向出菇、双排袋泥桩式单向出菇、一端剥皮方法有很多,如单向泥墙堆放、半离体套袋菇等,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鉴于白灵菇出土后袋口菌丝腐烂老化,旧菌皮和菌根残留,覆土后易吐黄水,感染杂菌。单向结果的方法是最好的。覆土法出菇快、均匀,后劲强,不易沾染杂菌。易于管理和推广。

4.2 覆土准备

(1)取土、泥。每1000个细菌粘土墙应准备1.5m左右的土壤。挖土后加水加泥。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消毒工作做得好,一般是在菌壁之间的通道就地挖土,然后放水放泥备用,不仅效率高,而且可操作性强.要求泥浆不能太稀造成乱流,不能太干压下木耳棒。以柔软、可塑性强、能固定木耳条为宜。

(2)对覆盖土壤进行消毒。新鲜石灰粉对土壤消毒效果最好。一方面可以杀菌,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因为出菇后菇棒内的PH值会比出菇前下降1.5-2.0,一般下降2.0以上。木耳棒的pH值应控制在6.87.8之间。当PH值低于5.8时,很难出菇,当PH值低于5.5时,则不会出菇。石灰的用量一般为土量的1%3%,调节PH值至89。

(3)营养补充。白灵菇出菇后水分大大减少,营养物质也大量消耗。覆土正是基于这两点,弥补了蘑菇棒二次利用的不足。为此,应在覆盖土壤中添加一定量的养分。每亩施尿素50-80公斤,磷酸二氢钾30-40公斤,复合肥100-120公斤,坐果效果较好。

4.3 出袋建墙

(1) 取下袋子。出菇后用锋利的刀片剥去木耳条外层的塑料袋,使木耳条呈裸露状态。如发现有菌污点、老化菌皮或老菇根,应及时清除,防止墙后污染。

(2) 筑墙。整地夯实栽培。在底部抹一层薄薄的泥,抹平,然后将取出的木耳条底朝外,排成两排放在泥上压紧,要求泥边封住,袋子之间的距离为2-3cm。如果袋子太紧,蘑菇会很密,会有很多超大蘑菇。袋子离得太远,不仅浪费空间,也发挥不出“集体效应”,产量低。

第一层菌棒打码后,盖上一层3cm厚的厚泥,按此法依次砌筑,层层压成“针”字形。第一层两排菌棒间距5-8厘米,然后逐渐减小。墙的长度根据温室的宽度而定,高度以7-9层为宜,呈梯形。一般1亩大棚可堆放木耳5万根左右。注意泥浆质量和码墙技巧,防止倒塌。

4.4覆土后管理

(1)平整地面并清理干净。覆土完成后,应及时平整地面走道,清除废菌棒、破皮、杂物等,改善环境,为下道工序做准备,以防杂菌的生长和传播,埋下安全隐患。

(2)整理泥缝。把袋与袋之间多余的泥块去除,没有抹到位的泥土要勾到位,注意不用抹得太光、太实,以防止板结而不易催蕾。

 

(3)保温保湿、覆膜复菌。及时盖上地膜,以利菌丝恢复生长,注意一定要盖严,3~5d后视膜表面需水情况、菌丝恢复情况、墙内菌温情况、气候状况等,适时进行揭膜通风换气,以补充新鲜空气,利于菌丝快速复壮,积累充足的营养,为出好菇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出菇管理

 

5.1  催蕾

 

覆膜后10~15d,菌棒表面菌丝明显恢复,此时应适当拉大昼夜温差,增加散射光照,加强通风换气,进入催蕾管理。具体条件控制在:白天温度12~15℃,晚上5~8℃,墙内温度掌握在9~11℃为佳,低于9℃易出现畸形菇,而且现蕾慢,高于12℃、达到15℃以上时,则易发生烧菌,不但会造成现蕾缓慢,还会出现大批量不现蕾,甚至整个菌墙出现杂菌污染,严重者会出现报废。

 

光照控制依气温情况而定,一般以间隔拉放草帘最好,一方面可满足棚内正常采光升温要求,另一方面又可满足正常催蕾对光线的需求。

 

通风要配合揭膜通风进行,总之,保持菇棚内空气新鲜即可。整个催蕾期不需喷水增湿,只通过揭盖薄膜进行控制。

 

如条件控制适当,一般于管理后9~12d即可看到泥缝边有大量米粒状原基出现,此时应及时去除薄膜,以利于菇蕾生长。

 

5.2  疏蕾

 

覆土出菇生产中现蕾一般会比较密集,如不及时疏蕾,易发生挤压变形,还会出现畸形菇,商品价值大大降低。因此,应于菇蕾长至花生米大小时及时疏蕾,选留菇蕾圆整壮实的,剔除细弱、畸形蕾,袋均选留菇蕾2~3个。

 

覆土出菇具有边出菇、边现蕾的特性,除一方面及时疏掉多余的密蕾外,还应经常补疏,才能保证蕾形上佳、距离适当。疏蕾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也是决定菇质的关键环节。

 

5.3  育菇

 

一般在成菇比例达30%以上时,就应以育菇的适宜条件进行控制。具体是:温度白天10~13℃,晚上5~8℃,尽可能减小温差,增强光照,以利于菇质坚实,菇形好,菇面光滑洁白。

 

适当增强通风,而整个育菇期一般不用喷水增湿,因菌墙内水分足以满足其生长之需。育菇环节是关键,否则即使催蕾环节做得万无一失,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全部畸形。

 

6. 出菇管理

 

采收原则为:采大留小,采密留稀,依据市场需求亦可灵活调整。覆土栽培具有边采菇、边现蕾的特性,采收应及时,以确保质量最优化,产量最高化,效益最大化。

 

采收一茬菇后,应注意去除老菇根,一方面避免无端的营养浪费,便于营养集中供应附近幼菇;另一方面避免菇根腐烂感染杂菌。中后期注意环境卫生,以防病虫滋生。

 

7. 废菌棒处理

 

生产结束后应及时清除废菌棒,可用作燃料或肥料,防止病虫、杂菌大量滋生,严重破坏生产环境;也可就地翻耕松土,将其埋于棚内,用作种植蔬菜的有机肥料,从而提高综合生产效益。

 

8. 注意事项

 

8.1  栽培时间控制

 

不宜过早和也不宜过迟,过早和过迟都赶不上适宜的出菇季节,且易发生垛温升高而烧菌,从而导致减产。

 

8.2  土壤肥料补充

 

覆土土壤补充肥料并不是越多越好,用肥过多(尤其是尿素)不但会造成一大部分营养资源浪费,还有可能推迟出菇,感染杂菌和降低菇质及产量。(来源:《蔬菜》杂志9期文章《工厂化白灵菇菌棒二次利用覆土出菇技术 》,作者:梁爽,高继海) 

标签:
  • 食用菌种植技巧
  •  
  • 食用菌种植方案
  • 更多栏目最新
    白灵菇的高产栽培教程
    白灵菇的高产栽培教程
    白灵菇又名阿魏菇、阿魏菇子兰、阿魏菇。白灵菇肉质细嫩
    白灵菇栽培的菇房处理
    白灵菇栽培的菇房处理
    用于栽培白灵菇的菇房一般都有蔬菜保护,如日光温室、温室
    最新白灵菇“短育”栽培方法
    最新白灵菇“短育”栽培方法
    白灵菇菌袋长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直接出菇,只能经过一
    白灵菇“短育”栽培掌握方法
    白灵菇“短育”栽培掌握方法
    白灵菇菌袋长满菌丝后,不能像平菇那样直接出菇,只能经过一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