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葡萄孢是秋冬大棚葫芦栽培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它适用于低温高湿的天气。发病温度18-23,30-32,4,相对湿度90%以上,尤其是阴天多、光照弱、温度低、室外不适时。该病随气流、滴水和耕作操作传播,感染和发病高峰期为葫芦结果期。
1.症状
主要危害花、幼果、叶、茎。病菌大多从葫芦雌花侵入,使花瓣腐烂,长出浅灰褐色的霉菌层,然后扩展到幼果,花朵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布霉菌层。当葫芦被杀死时,受伤的部分停止生长、腐烂或脱落。叶子一般是由于掉落的烂花附着在叶子上,在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表面形成少量灰色的霉斑。当茎上附着腐坏的葫芦或腐坏的花时,茎就会腐烂,严重时,葫芦的下节就会腐烂,导致藤蔓断裂,植株死亡。
2.病原体:灰葡萄孢,一种属于半真菌亚门的真菌。病原菌的孢子梗丛生,褐色,顶端有1-2个分枝,分枝顶端有小叶柄,其上有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细胞,几乎无色。
3.预防和控制方法
3.1适当控制灌水,适时迟放空气,将棚温提高到33,保持1-2小时,以降低湿度。
3.2加强温室管理,及时清除病叶、花、果、烂叶,保持温室清洁、通风、透光。
3.3化学防治,早期控制病害蔓延采用烟雾熏蒸,即每亩200-250g的1%乳苗气雾剂或每亩250g的45%百菌清气雾剂在傍晚点燃熏蒸,每隔7天交替使用3-4次。结合人工授粉,在2,4-D溶液中添加0.10%的诱导剂可有效控制病菌对果实的危害。喷5%乳力可湿性粉剂或40%施乐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每7天一次,连续喷2-3次。这种疾病容易产生抗药性。为防止耐药,提高药物疗效,建议交替或联合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