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春旱秋涝和病原残留物处理不当,我县部分玉米田黑穗病发生广泛,分布广泛,已成为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有害症状:黑穗病的主要特征是在患病植物上形成肿胀的肿瘤。玉米的穗、穗、气生根、茎、叶、叶鞘、腋芽等部位均可产生肿瘤,但形态大小差异很大。肿瘤呈近球形、角形、杆状或不规则形,有的单发,有的串联或重叠,大小不一。肿瘤外面有一层白色、灰白色的薄膜,里面幼时肉质、白色、柔软、多汁,成熟时变成灰黑色、坚硬。一般来说,一棵玉米植株会产生多种病害。
原因:玉米黑粉病的发生程度与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品种抗性有关。
1.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冬孢子的萌发,而寄主组织则变得娇嫩脆弱。当玉米遭受干旱时,特别是在幼穗分化前,植株的抗病性下降,由于不能快速度过分生阶段,感病期延长。因此,前旱后湿高温的气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此外,暴风雨或冰雹会造成大量的机械损伤,从而加重疾病。
2.栽培条件多年连作,积累了大量细菌,病害严重。在干旱地区,留在田间的病原菌冬孢子容易在缺乏有机质的沙土中存活,来年引起初发感染的细菌数量多,发病往往严重。但在多雨地区或灌溉地区,在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病原菌的冬孢子在其他微生物的作用下容易萌发或死亡,发病往往较轻。所以北方玉米发病比南方严重。
3.品种间抗病性不同。一般杂交品种、硬玉米品种、穗苞厚长而紧的品种、耐旱品种抗病性较强。甜玉米和马齿苋玉米品种更容易生病。
4.对患病植物的不当处理。由于一些农民不处理常年堆放在村里路边的玉米秸秆,有的甚至把病原菌黑孢子随便扔到地里,导致其冬孢子随风扩散到附近田地,形成再感染。所以村子路边的玉米地发病比较严重。
防治措施: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细菌来源,预防玉米黑穗病。
1.减少菌源,彻底清除田间病残,秋季翻地。秸秆当肥料,要充分腐熟。重病田实行2-3年轮作。在玉米生长期,结合田间管理,在病瘤未变色的情况下,尽早将其切除,并将切除的病瘤带出田间深埋。
2.抗病品种的选择在选择抗病品种时,要考虑到对其他病害的并发抗性。一般种植中等抗病品种,再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可以更好地控制病害。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适时灌溉,尤其是抽雄前后;及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4.用2%戊唑醇干湿混合剂10g拌种亩。
5.进行手动拆卸。在发病初期或玉米去雄后,要人工清除患处的病原菌“瘤”,用袋子带出田间集中掩埋或焚烧销毁,以减少田间的菌量。不要把它乱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