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详情)
咬人狗的问题并不少见。很多人看狗是否咬人首先观察狗的品种,但现在金毛咬人的情况很多。为什么?是基因突变还是环境改变?
事实上,狗的品种只是影响攻击性的众多因素之一。根据最近发表在《动物行为科学》(动物行为科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狗的主人,即主人的训练方法、收养地点、性别和年龄对狗的攻击性影响最大。
另外,同一只狗在一个地方很凶,在另一个地方不一定凶。比如,他们可能在街上尖叫,但在自家后院却很温柔。美国动物保护协会(ASPCA)科学顾问斯蒂芬扎威斯托夫斯基(Stephen Zawistowski)说:“狗具有攻击性的原因非常复杂,这与‘条件依赖’和‘人与狗之间的历史依赖’等问题有关。”你不能仅仅根据狗的品种来预测它们是否具有攻击性。"
这种对狗的攻击性研究,有几点值得注意:
1.“25岁以下的狗拥有的狗”的攻击性几乎是“40岁以上的狗拥有的狗”的两倍。
2.「绝育公狗的攻击性」是绝育母狗的两倍。但「绝育公狗」与「绝育公狗」的攻击性并无显著差异。
3.小狗时期没受过训练的狗,对陌生人的攻击性是受过训练的狗的1.5倍。
4.用惩罚和负强化来训练狗,很容易导致攻击性。
5.从收容所和其他来源获得的狗比直接从饲养者那里购买的狗更具攻击性。
斯蒂芬扎威斯特斯基(Stephen Zawistowski)提醒了小狗社会化的重要性,并表示,如果老狗突然变得具有攻击性,可能是因为生病。
美国养犬俱乐部犬类好公民主任玛丽伯奇(Mary Burch)说,“如果你担心被不熟悉的狗攻击,你应该注意它的肢体语言。一些最初的攻击行为是直接盯着,僵硬的姿势,竖起头发,拉耳朵或嘴唇,露出牙齿,咆哮,吠叫等。如果只是吠叫,就不应该被定义为攻击性行为。”她批评英国的这项研究将吠叫视为攻击行为,“因为吠叫可以有很多含义。”狗叫声也可能提醒主人或传递一个信息,“在我看来,这种定义侵略性太广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