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次演讲中,我提到了一句话:“用爱的态度对待面试。”然后,很多同学写邮件询问这件事,希望能说清楚一点,于是吴伟有了下文。
面试过程是一个双向沟通交流的过程。他最大的困难就在于用一种看不见的方式让对方接受看得见摸得着的你,不管是应聘者还是企业。
这些年来,随着大学扩招,由此带来的延迟影响日益显现,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似乎给了人力资源从业者一个“好消息”——人才市场处于买方市场。
但吴伟认为,企业、学校、社会造成的“倒挂”问题的根源,并不能有效解决次要问题。一方面,企业希望招聘到专业知识过硬、综合能力强、一开始能吃苦、能锻炼的年轻人;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的脱节只是为了给学生灌输知识,把他们送出大学。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培养的所谓“人才”是否真的是社会所需要的。再次,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中国目前经济模式的发展,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所以客观来说,现在的学生已经成为企业、学校、社会都无法涉及的“三不管”人群。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曾几何时,一方面是珠三角经济圈传来“民工荒”的声音,另一方面是我们大量的高层次智力人才找不到工作。广大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心一直荡漾着。毕竟市场经济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就业的双向选择。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的就业率还不高,但是企业在选人才的同时,求职者也在选企业,因为这就需要HR们抛弃以前的旧观念旧思想,把招聘当恋爱来谈。
当求职者的心态越来越理性,招聘就是企业和求职者的一场恋爱。首先,能否达成“结婚”协议,要看双方的魅力指数,没有吸引力,很难赢得人心。求职者的魅力在于他们的真才实学、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而企业的魅力在于他们在行业中的地位、企业文化、品牌和有竞争力的薪酬等。换句话说,只有把企业经营好,企业才能赢得求婚的“玫瑰”,求职者才会打破门槛;其次,双方要互相尊重,真诚相待,也就是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不要隐瞒自己的信息,也要要求求职者的简历真实,“阳光”。否则,信息不对称将导致婚姻无法以健康的方式继续,企业也将为此付出沉重的招聘成本。第三,招聘“联姻”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双方能否谈得来。谈吐比较投机,说明合适。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谈”不仅仅指约谈,还包括其他调查手段和方法。所以人力资源要努力“说话”,努力展现专业的招聘技巧;第四,如果招聘双方不能“喜结良缘”,那么他们之间还是可以做朋友的,因为对于企业来说,所有的求职者都可能是企业当前或未来的客户或员工。
招聘也有失败的时候,就像恋爱也有失败的时候,有时候代价是巨大的,所以要以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开始我们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