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发言人:王志强,38岁,1989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大学,有15年工作经验。
以前像候鸟一样跳来跳去,没想到越来越差。
1989年,我从地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甲级设计院。该单位技术力量雄厚,效益良好。我在这里工作了七年,被评为工程师,参与了很多工程项目,成为了这个单位有名的青年专家。只要再耐心等几年,我就可以当副总工程师了。但我看不惯论资排辈的现象,以为“人挪活,树挪死”,不顾领导的一再挽留,勇敢地跳槽了!
我的第一跳是在一家外资企业做文员。我特别喜欢白领的工作氛围,导演也喜欢我的文笔,所以我很快就进入了工作角色。导演时不时鼓励我,只要我坚持这样做,我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没想到两年后领导层就变了。新主任要求很高,经常找我的茬。我咬咬牙,在他手下呆了半年,不得不离开。
第二跳是在一家合资企业从事广告策划。起初公司效益不错,但很快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业务量直线下降。这一次,我学到了第一课。我没有立即抽身,而是坚定地与公司风雨同舟,共渡难关。三年后,我被提升为部门经理,但公司始终没有摆脱困境,很快就倒闭了。升职泡汤了还是小事。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找到另一条出路。
第三跳是“国际公司”,品牌特别大,进去的时候考核很严格。没想到,他们是不折不扣的骗子,利用招聘为自己打广告。在一个月的白干之后,新招聘的员工都被借口解雇了。
今年3月,我在路上回到了第一个工作单位。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我同年毕业的一般都是研究所二级单位的副总工程师,最差的也是总工程师。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一人配一台电脑,可以全天上网。想着38岁的我无处扎根,我冲出去,默默的融入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编辑评论:
候鸟能随着季节准确判断自己最适合的生活区域,但你有这样的技能和特长吗?新单位有很多未知因素。既然你不能像候鸟一样判断未来的人际关系、工作内容、工作岗位、待遇、环境、发展机会,那就不要飞来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