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能对杜鹃花的枝条、尖端和叶子有害。叶片受害后,边缘或全叶肿胀肥大,呈瘤状或半球形肉质虫瘿。嫩枝受害后,也肿胀增厚成肉质虫瘿,影响新梢。花受害后,花瓣表面或凹陷处长出白色粉状霉层,为病原菌的处女膜。后期虫瘿变成褐色,枯萎脱落。
菌丝体在残渣上越冬,次年日平均气温升至10摄氏度左右,相对湿度超过80%时,开始产生担孢子。担子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并感染幼叶、嫩枝或花瓣。半个月后,病部开始变色枯死,约25天病叶完全枯萎脱落。 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为第一次发病高峰期,9月下旬为第二次发病高峰期。
选择抗病品种; 3月上旬、9月中旬,喷15%芬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80%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吐泽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春秋两季摘除病害组织,冬季摘除集中毁坏杜鹃园残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