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用化学除草剂可以防治杂草,有的可以达到除草不伤作物的效果。除草剂的除草原理比较复杂,有的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但总的来说是通过干扰和破坏杂草的生理生化过程来抑制杂草的生长发育,导致杂草死亡。目前市场上除草剂的除草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抑制光合作用,阻止杂草产生养分,使其得不到营养而饿死;草生长或畸形死亡;三是阻碍养分运输,使杂草得不到水分和养分而死亡。四是干扰和破坏呼吸,使生理生化过程无法进行而死亡。五是破坏杂草体内的水分平衡,使杂草快速失水枯死。六是影响氮素代谢,使杂草叶绿素不能形成,植株失绿、变黄、枯死。
那么,为什么除草剂可以除草而不伤害农作物呢?科技工作者经过大量研究认为,其原因在于除草剂具有选择性,包括生理生化选择、形态结构选择、时差选择和电位差选择。等待。只要选择正确的除草剂,就可以杀死杂草,保护农林作物。
时差选择:是利用部分除草剂见效快、有效期短的特点,在作物播种前施用,以杀灭杂草;农药过期后,即可播种或移栽。与百草枯一样,播种前施用可杀死所有田间杂草。
电位差选择:电位差选择是根据植物根系和生长点在土层中分布的差异。一般播种或种植的作物根系较深,而杂草多在表土层发芽,根系分布较浅。根据这种差异,将除草剂施于土壤表面,形成浅层药层,达到选择性除草的目的。这些除草剂大多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喷施,使药剂均匀吸附在种子层和土壤颗粒上,从而充分发挥除草效果。
生理生化选择:不同的植物对不同的除草剂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有的比较敏感,有的则比较抗性。如在秧田中使用敌稗防治稗草,水稻植物有一种能分解敌稗的酶,而稗草没有这种酶,因此敌稗具有选择性杀死稗草的能力,而不会对水稻秸秆造成伤害。玉米、甘蔗、高粱能通过水解或脱烷基作用使阿特拉津、西玛津、异丙嗪等除草剂快速解毒,转化为无毒物质,而杂草不具备这种解毒能力。
形态结构选择:利用作物和杂草形态的差异,使用不同的除草剂来杀灭杂草。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因此它们对除草剂的暴露和吸收也不同。一般暴露和吸收量大的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如鸭跖草、藜麦、何首乌等许多阔叶杂草叶片扁平,叶面大,叶面角质层和蜡质层薄,生长点裸露,易受除草剂影响。影响;相反,单子叶植物的叶片细长而窄,多数直立向上生长,表皮较厚,有蜡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