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园棉铃虫危害普遍,且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冬枣园昆虫种群的不断扩大,不仅影响冬枣的产量和品质,也给枣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下面总结冬枣棉铃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1、冬枣棉铃虫的形态特征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长4 ~ 18毫米,翅展30 ~ 38毫米,灰褐色。前翅有棕环纹和肾纹,端区叶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浅棕色,末端区域为棕色或黑色。幼虫:成熟幼虫体长30 ~ 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从浅绿、浅红到深褐色。阀的背线、次背线和上线为深色垂直线,头部为黄褐色,阀为白色。表面布满小刺,底部较大。前胸侧的两条发际线与前胸瓣膜下端相切或相交。卵:卵约0.5毫米,乳白色,半球形,有纵横网格。蛹:蛹长17 ~ 21毫米,黄褐色,臀部有2个倒刺。
2、冬枣棉铃虫的发生规律
棉铃虫一年发生4代,以滞育蛹越冬。9月下旬,幼虫陆续落树化蛹。第二年春季,气温升至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中下旬开始出现越冬成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繁盛。第一代成虫始于6月上旬末至中旬初,6月中下旬盛期。第一代成虫始于7月初末至7月中旬,7月中下旬盛发。第三代成虫始于8月中上部,发生期持续较长。羽化后,成虫在夜间瞬间产卵,具有趋光性。近年来,食用西冬枣的嫩组织增加了对冬枣的危害。
3、冬枣棉铃虫的发生趋重原因
枣园间作的南瓜、茄子、辣椒、棉花、大豆和花生是棉铃虫最喜欢的植物。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和间作面积的减少,冬枣成为重要的寄主,导致棉铃虫对冬枣的危害逐年加重。近年来,冬枣大面积种植,而粮食、棉花等作物面积相应减少。种植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多食性棉铃虫向危害枣树转移。棉铃虫长期化学防治,杀死了大量天敌,同时抗药性增强,导致冬枣棉铃虫加重。随着冬枣密植园的推广,土肥水管理的不断加强,不合理的修剪,为棉铃虫越冬产卵创造了较好的气候条件。
4、冬枣棉铃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要把握好“早”字,预防为主,早防早治,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才能把冬枣棉铃虫的危害控制好。
第一,农业控制。早春翻树盘,消灭越冬蛹;注意中耕除草,可以人为杀死棉铃虫的卵和幼虫。枣园不宜与棉铃虫喜食的作物间作。合理修剪,枣园内及周边尽量避免种植棉花,以减少棉铃虫对枣树的危害。
第二是物理预防。棉铃虫雌虫诱芯可用来诱捕和杀死雄虫。将2年生杨树枝条剪成60 ~ 70 cm,5 ~ 10枝捆在一起,每晚在枣园插150枝/hm2,诱杀成虫。在成虫高峰期,每3 hm2安装一盏佳多牌频振杀虫灯进行诱杀。
第三是生物控制。防治冬枣棉铃虫,可均匀喷洒25%除虫脲3号1 500倍液,或用600 kg水喷洒3 750 mL/hm2 Bt乳剂,每3 ~ 4天1次,连续3 ~ 4次。此外,枣园棉铃虫初孵期,草蛉75000 ~ 90000只,粉虱225000 ~ 3000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