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马铃薯病害越来越严重。立枯丝核菌是马铃薯生长中的常见病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和商品化,给农民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将介绍其症状特征和预防方法。从而在生产中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一、丝核菌溃疡病的症状
马铃薯立枯丝核菌的病原为一种,其无性阶段为立枯丝核菌。
芽播到地里后,芽顶出现褐色斑点,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部分芽从下部节位开始生长,往往导致不出苗或晚出苗,从而造成苗不全、不齐、细。苗期主要侵染地下茎,使地下茎上出现指纹状或环剥的褐色溃疡面,马铃薯实生苗植株矮小,顶端丛生,植株严重顶端叶片向上卷曲,褪绿。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溃疡面的环剥,木质茎的皮层坏死,地上部分枯萎或形成气生马铃薯。在靠近地表的地上茎表面,常产生一层灰色的菌丝层,茎表面呈粉状,容易擦掉,粉状以下的茎组织正常。溃疡感染了匍匐茎,呈红褐色斑点,使匍匐茎顶端不再肿胀,无法形成马铃薯片。病情较轻的人可以长成土豆块,但很小;还会造成匍匐茎无序生长,影响块茎形成,或造成块茎形成畸形。受感染的植物,根的数量减少,形成罕见的根条。成熟块茎表面形成黑褐色或深褐色的菌核,大小形状不规则,有颗粒状土壤,即休眠体,不易被冲走,而菌核以下的组织状态良好。有些人称块茎上的黑褐色菌核为痣。部分块茎因感染而开裂、锈斑、末端坏死。
二、丝核菌溃汤病的传播途径及流行条件
1.传播方式
水稻纹枯病菌是世界范围内大量农作物和野生寄主的病原菌。其菌核在块茎上或土壤中越冬,或其菌丝体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天,当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侵入马铃薯新芽和幼苗,特别是有伤口时。在生长季节,它可以侵入根、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在新块茎上形成的菌核,或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根据环境条件可能在第二年再次感染。这种疾病是马铃薯种薯疾病和土壤传播的结合。所以给控制带来不便。
2.流行条件
首先是菌源条件,不同作物不合理轮作,丝核菌存活数会增加;使用被丝核菌污染的种薯,相当于给种植的马铃薯接种了丝核菌。其次,土壤温度低、土壤湿度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水稻纹枯病菌的侵染。同时,种薯的芽苗生长缓慢,长时间埋在土壤中,增加了病菌的侵染机会。适宜病害发展的土壤温度为18,随着温度的升高,病害发展减缓。土壤水分过高,特别是排水不畅,会加重新薯块上菌核(痣)的形成。
三、丝核菌溃疡病的防治措施
1.使用无病马铃薯,选择无痣的马铃薯块作为种子,减少丝核菌的来源。
2.合理轮作,菌核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马铃薯、大豆和玉米轮作三年以上,以降低发病率。
3.适当晚播浅播,使地温较高,促进幼苗提早出苗,减少幼芽在土中的时间,从而降低发病率。
4.化学控制。过去多采用土壤法,主要是五氯硝基苯。这种方法成本太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药剂,对土传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采用拌种和喷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