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粱和饲料大麦进口将大幅下降


考虑到国内玉米价格长期下行压力、人民币汇率波动等一系列因素,荷兰合作银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中国高粱和饲料大麦进口将大幅下降30%未来几年将达到50%。面对新形势,报告建议贸易商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来降低风险,饲料企业应重新审视原有的采购策略,进一步强调对原料来源的控制。

荷兰合作银行在题为《中国未来进口高粱和饲料大麦》的报告中做出上述表示。报告称,目前中国在饲料谷物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全球高粱进口量的80%、全球饲料大麦进口量的35%。

据悉,中国从2013年底才开始大量进口高粱和大麦,作为饲料中玉米的替代品。相关数据显示,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饲料生产中广泛使用高粱、大麦等廉价替代品。一些加工厂的高粱和大麦已经取代了近三分之二的玉米。

上述报告分析指出,中国这些替代饲料粮进口激增主要有四个因素。一是进口高粱、饲料大麦价格明显低于国产玉米;二是高粱、大麦不受进口配额限制;第三,不存在基因改造的风险;四是下游饲料企业积极调整配方,接受度不断提高。

不过,荷兰合作银行粮食和农业行业分析师江川表示,随着玉米市场去政治化并与国际市场接轨,国内玉米价格下跌的趋势和庞大的国家储备将对高粱和饲料大麦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进口量带来下行压力。除了价格风险之外,江川认为,人民币汇率波动等因素也给我国未来进口高粱和饲料大麦的需求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我们预计,中国政府可能会采取更加实际的措施,限制替代饲料粮的进口,从而促进国内玉米消费,消化大量过剩的国家库存。未来几年,高粱和饲料粮的进口总量将萎缩30%到50%,”江川说。

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报告建议贸易企业建立明确的风险管理计划,规避风险。未来饲料企业将在配方中使用更多国产玉米,这可能会导致饲料生产成本发生变化。因此,采购策略的调整和原材料来源的控制将变得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玉米市场化改革也将对替代饲料粮的进口产生长期影响。鉴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认为,中国需求放缓将对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主要生产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一方面,过剩的高粱和饲料大麦需要在全球市场寻找另一个出路,比如出口到墨西哥、沙特阿拉伯等其他传统目的地;另一方面,生产国本身也必须消费更多的饲料粮。

由于供需失衡,高粱和饲料大麦必须低价出售,以吸引更多国内消费。因此,它们与玉米的价差将进一步扩大,各类饲料粮之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同样由于价格较低,报告预计未来几年传统产区高粱和饲料大麦的种植面积将会减少。

标签:
  • 农作物种植技巧
  •  
  • 农作物种植
  • 更多栏目最新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菜农必知!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
    清明节前后是种田的好时节,农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耕作。在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