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技术与灌溉技术


水稻种植技术灌溉技术1、移栽至绿化分蘖期水层管理。根据吉林省气候条件,晚熟地区或平原地区5月15日至20日插秧; 5月25日至30日早熟区、山区、半山区。建议进行水稻秧苗移栽。耙地时应边灌溉边耙地,尽量减少灌溉水的浪费。移栽前平整田面有利于水层管理。移栽时水层的深度直接影响移栽质量。田面水层干燥或过深,对水稻不利。水层过深,稻苗漂苗率会增加。浅水层灌溉(寸水不露泥),有利于插秧,保证插秧质量。移栽后立即浇水5-7厘米,最好浇至苗高的一半左右。这样可以减少叶片蒸发,促进绿化,为幼苗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以利于新根的快速生长。绿化阶段的水层应保持在稻田水层一定的高度,其深度取决于稻苗的强弱和大小。一般浅水层控制在2-3厘米为宜。如果幼苗衰弱或低温弱光条件持续,需浇4-5厘米深的水层,以护苗、保温。当幼苗长出新根且叶子没有枯萎迹象时,沥干水并提高水温。促秧分蘖(大麦叉)返青时,应注意观察稻苗及天气变化,灵活控制水层灌水深度。水稻返青后3-5天分蘖。吉林省水稻分蘖高峰期一般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当稻苗长到4片叶子时,就开始分蘖。水稻分蘖期的性状与产量密切相关。此期水层管理方面,应保持2-4厘米的浅水灌溉。如果是寒冷山区,应设置日光浴池,保持水道清洁,清除两侧杂草,并经常更换出水口,补充灌溉用水。出水口应宽且呈曲线形(避免出水口形成直线),以便慢流灌溉。分蘖期浅灌比深灌效果更好:

(1)浅灌条件下水稻分蘖早于深灌条件下。在浅灌条件下,阳光可直接到达水层下的分蘖节、土壤和稻株基部,使水温升高、氧气充足,有利于促进低水位发芽和形成。 -分蘖,提高前期有效分蘖。

(2)浅灌条件有利于有机肥的分解和氧气的吸收。浅灌时水层较薄,比深灌时向土壤供给更多的氧气,有利于土壤细菌和微生物的活动,加强根系呼吸作用,同时,土壤中水层的氧浓度为电势高于深灌层。

(3)分蘖期,浅灌层的光和产物可多用于根系形成,有利于根系发育,即根系深,须根多。吉林省分蘖后期一般在6月至7月上旬(密植6月27日至30日,疏植7月5日)。当田间分蘖总数达到收获要求时,为抑制无效分蘖采用6-6 10厘米水层深灌,将上部叶腋的分蘖芽淹没在水中,减弱光照。分蘖节时,降低温度,抑制后期无效分蘖。深灌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7-1.0天左右。如果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水稻早倒伏。 排水、旱田的目的是通过降低土壤湿度来控制地上部和地下水稻的生长。抑制水稻无效分蘖的标准通常是排干水层、田面在阳光下有小裂缝、根际周围长出新根或在田面留下足迹而不下沉。踩在它们上,使叶子的颜色逐渐从深绿色变为浅绿色。到7月中旬,发现基本要求是减少黄化季节。保水性能差、生长不足的稻田不宜晒晒。过于旺盛、旺盛的高肥田可进行干燥处理。重粘土需要重度干燥,而沙质土壤则需要轻度干燥或不干燥。

水稻种植技术灌溉技巧2、水稻穗发育期水层管理。此时期是水稻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阶段的时期。水稻植株的生长和叶子的生长速度都非常快。另外,外界温度较高,光合作用困难。增强,物质代谢旺盛,叶片蒸发量达到高峰。因此,对水的需求大大增加。为了满足此时期水稻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通常需要在拔节后立即浇水6-7厘米深,为发育中的幼穗提供生理用水需要和稳定的温度环境,有利于促进快速拔节和茎粗度。提早出穗,分枝和茎分化,粒数增加。高山稻区低温寒潮经过或水稻加速破裂期时,宜及时加深水层10-15厘米,并通过深灌保护幼穗发育,减少冷害。并防止阻塞性冷损伤。低温凉洼地,宜浅灌6厘米左右,并经常更换出水口,以提高低温,避免绿化。水稻拔节孕穗期,白天水温可达35以上。此时水层应适当加深,这样可以直接缓冲温度变化。有条件的稻田宜采用动水(串流)方便灌溉。

水稻种植技术灌溉技术3、水稻抽穗至成熟期水层管理水稻抽穗后20天内灌溉管理采用间歇灌溉方式。平时保持浅水灌溉,避免缺水、干旱。水层深度一般为46厘米,抽穗后2030天(乳汁未成熟时)逐渐降至3厘米左右。水浅有利于提高地温,有利于水稻灌浆。水稻生长后期,水层管理重点应减少灌溉,增加土壤通气量。抽穗后20天内采用间歇灌溉方法。停灌时间根据成熟情况确定;若低地排水较差,可在蜡熟期提早将水晒干;丘陵、沙土排水快,干燥可推迟至黄熟期末期。在后期阴雨天较多、气温较低、霜冻较早的年份,要对农作物进行提早晾晒,以促进早熟,避免冻害。排水期一般在8月下旬或9月初。

标签:
  • 农作物种植方法
  •  
  • 农作物种植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菜农必知!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
    清明节前后是种田的好时节,农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耕作。在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