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尼玛扎西讲述西藏青稞50年的变迁


农业在西藏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悠久的历史。西藏农作物品种繁多,有青稞、小麦、油菜、土豆等。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食,目前约占当地粮食作物的70%。西藏自然条件和气候恶劣,自治区成立前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粮食产量也很低。 ”。自治区农科院院长尼玛扎习博士告诉记者,西藏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较低。即使有少量腐殖质较多的土地,由于气温低,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有机物分解慢;有的耕地还存在凹凸不平的耕地和耕地。层浅、沙重、砾石多、质地粗,易发生漏肥现象。

尽管如此,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青稞生产得到了巨大发展。青稞总产量增长了3倍多,主要是青稞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了近4倍。

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西藏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惠农力度。加快推广青稞新品种,争取中央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工程。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西藏农业项目投资13.21亿元,其中青稞生产基地建设投资10.72亿元; 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94.89万吨,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96万吨,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98.5万吨,多次创造了高原青稞作物产量的历史奇迹。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农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奉献,尼玛扎西就是其中之一。

尼玛扎西在试验场上背对天空,虚心向农民学习,只为选育出让人民称道的优良品种。 “十二五”期间,他牵头组建了资源鉴定、育种、培育、示范推广、产品加工5个创新团队,走出了青稞产业链化的创新链,并培育出“藏蓝2000”等一批优良品种。而这一切只源于一个“命运”:尼玛扎西出生在青藏高原,从小每天吃糌粑。他很小的时候就对父母说,希望自己再也不用搬家了,用陶制品换青稞种子,希望青稞长得好,产量高,粮草两全。这个“命运”变成了一颗小小的“愿望的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慢慢变成了坚定的梦想。

怀揣着这个梦想,尼玛扎西于1982年成为西北农业大学农业系的一名大学生。1985年大学毕业后,他被选派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在北京。 1992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有机会到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淳恩大学学习一年。 1995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

曾经,国内外科研机构高薪聘用尼玛扎西,但他放弃了,回到西藏从事艰苦的高原农业和青稞研究工作,培养年轻科研人员。尼玛扎西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感到非常满意。

从1989年开始,尼玛扎西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青稞等农业相关研究上。 26年来,他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没有周末、节假日。尼玛扎西说:“不能给生命放假。生命有尽头,学习没有尽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科研创新是无限的。科技成果可以用来换取无数人的幸福。”这是全体科技人员的责任、夙愿和梦想。

2007年,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按照“统筹力量、统一申报、分工协作、绩效考核”的原则,实行“农作物育种”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设立了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青稞项目等项目。

当时,尼玛扎西已担任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不断探索研究,在农作物种质创新、育种方法和新品种选育以及青稞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行业。

尼玛扎西是雪域高原的青稞专家。有人还喜欢称他为“青稞医生”。

自20多年前主动开发青稞-葡聚糖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坚持,已培育出多个青稞品种。他对青稞的执着就像高原上的雪莲花,在风雪和严寒中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青稞田是他人生的舞台。 ”受到农民好评,带领团队创造新的养殖奇迹,造福西藏各族人民。”

标签:
  • 农作物种植方法
  •  
  • 农作物种植技巧
  • 更多栏目最新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菜农必知!
    种植红薯,怎么判断深栽和浅栽
    清明节前后是种田的好时节,农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耕作。在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