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姬菇栽培及加工技术


(一)栽培季节在栽培过程中,整个制种栽培的不同栽培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为:紫目姬菇母种栽培18-20天,栽培35-40天。原生种和栽培种。木耳在瓶中生长需要40天,后熟培养需要20至100天(最佳时期为40至90天),出菇需要30天。袋栽菌丝满袋需要40-60天,菌丝后熟培养需要40天以上。结果期为30天。根据石鸡菇的生态习性和气候条件,适播期为次年9月上旬和次年3月中旬,可根据栽培条件尽早播种,以保证菌丝培养有充足的时间。高温的到来。春播菌丝满袋后,菌袋管理过夏,使菌丝成熟。根据天气情况,蘑菇生产管理可在9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蘑菇采摘期为10月至11月;播种满菌丝后,对菌袋进行越冬管理,使菌丝成熟。出菇管理可在第二年3月中旬至5月上旬进行,采菇期为4-5月。不管是春播还是秋播,都要提前做好各级菌种的生产,做到栽培品种满瓶(袋),正好赶上播种季节。对于秋播种植户,有条件的可在冬季菌丝成熟后立即进行出菇。关键看菇房内的温度能否适应姬菇原基的分化发育(12-18)。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石鸡菇的人工栽培过程,从菌种制备到采收完成,整个栽培周期为150-200天,比平菇的栽培周期要长得多,猴头菇金针菇。特别是菌丝长满容器后,必须在特定条件下培养40天以上才能达到生理成熟,给栽培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利用我国北方的自然条件,如果要在适宜温度的季节完成整个栽培过程,似乎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优点是它的菌丝生长慢,老化慢,抗逆性强。木屑中的菌丝在10-25的自然室温下存放半年左右,不会对其活力和蘑菇寿命产生明显影响。产量和质量。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自然气候变化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季节,在简易菇房和栽培条件下,在春秋两季进行接种,隔季出菇,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产量和质量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在不同纬度和海拔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最佳播种和结果期。给菌丝培养留足时间,否则会给管理带来不便,甚至造成培养失败。 (2)菌种制备石鸡菇人工栽培所用种子量较大,保藏或外购菌种需分三期扩培。株系制备应在播种前100天进行。 1、母种培养基:去皮土豆200克,琼脂18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2克,蛋白胨5克,复合维生素10毫克,加水至1升, 并调节pH 值至7.5。 2、原始种子培养基棉籽壳100份,麦麸10份,大豆粉(或棉仁粉)5份,生石灰2份,材料:水比=1:1.5,pH6.57.5。 3、生产如果用罐装瓶装制种,每瓶干料约125克,包装瓶重约580克,用聚丙烯塑料薄膜密封。制作方法照常进行,20-25培养,35-40天即可满瓶。 (三)栽培工艺1、栽培容器:栽培容器可用17340.05cm聚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由于香菇生长缓慢,培养时间长,应尽量减少水分流失。 2、石鸡菇的堆肥配方可广泛利用农林产品的边角料,如锯末、木屑等。松、柏的木屑经堆积发酵(36个月)后,去除了阻碍石鸡菇生长的酚类、树脂、精油等成分,还可以代替部分阔叶菇。木屑。实践证明,棉籽壳和玉米芯是较好的培养基原料。米糠、麸皮、大豆皮和棉籽仁粉都是理想的氮源。具体配方如下: (1)棉籽壳100公斤,麸皮(或玉米面)10公斤,大豆粉(或棉仁粉)3公斤,石灰2公斤,过磷酸钙4公斤,水140-160公斤, pH 值7.5。 (2)阔叶木片100公斤、麸皮(或玉米面)10公斤、黄豆粉(或棉仁粉)3-5公斤、石灰1公斤、过磷酸钙3公斤、120-130公斤水,pH 值7.5-8。

3、袋装杀菌堆肥搅拌均匀后,即可装袋。装袋前,将剪断的塑料管膜的一端用绳子扎紧,留出约3厘米的袋头,然后从另一端装料。装载时,用指背压实材料。不要用指尖或拳头沿袋壁按压。包装袋重约1.5-1.65公斤,长约22厘米。袋子表面平整,弹力均匀适度。装袋过程中,要经常搅拌待装堆肥,使上下部水分保持一致。袋子装好后,应及时用高压或常压灭菌,不宜久放。在装袋和灭菌过程中,应轻拿轻放。如有必要,可在出料瓶层与袋垛底部垫上报纸,以免损坏薄膜。 4、接种操作培养材料经高温灭菌后,极易感染杂菌,因此接种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鸡菇子实体有先在株层分化出菇的习性,这就要求有足够的种子量进行接种,并保持一定的株覆盖度和表面积。为此,接种前应将菌体破碎成花生仁大小,然后接种在栽培袋的材料表面,使其自然凸起。自然排列,不仅产量高而且均匀度好。袋栽最好两端接种,每端接湿菌50-80克。接种后菌袋捆扎的松紧度要适当。五、菌种管理根据菌丝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接种后的培养袋应放置在温度18-28,空气湿度小于70%,通风避光的室内.可放在室外空地上催芽。瓶栽宜6行6层长垛,袋栽宜单行或双行4-5层长垛。最好使用形状良好的多层排列。细菌堆之间应留有40厘米左右的人行道。桩的大小要根据季节和气温适当调整。气温低时可堆高或堆大,气温高时可堆低或散落。不要大量堆放,以免燃烧细菌。细菌发生在室外,空气清新,昼夜温差会引起菌袋内气体的热胀冷缩,有利于菌袋内外空气的交换,但必须有遮阳条件,如有必要,

用薄膜或其它材料覆盖菌垛保温和防雨。

  栽培用的塑料袋如果袋口扎的过紧,发菌后期常会出现抑菌现象。即菌落前沿的菌丝短而齐,呈线状,严重时出现黄色抑菌线,菌丝停止向前延伸。这是因袋内氧气不足,菌丝体呼吸困难所致。此时,应适当松动扎口绳,或在距菌丝前沿约2厘米扎孔通气,并设法降低环境温度。待菌丝发满料袋后再重新扎紧袋口,并用胶布封好孔口。

  6.后熟培养 利用自然温度,于春秋两季播种隔季出菇的栽培方式,对发好的菌坯进行越季保存的过程也就是对其进行后培养的过程。菌丝体达到充分生理成熟的外观标志,是色泽由纯白色转至土黄色。生理成熟所需时间长短,取决于后熟培养时温度、通气状况、料的 pH值和含水量、容器装料量以及光照的影响。如果温度高,通风好,料 pH值高,含水量低,有一定光照刺激,菌丝成熟的速度就快,反之所需时间就长。

  后培养过程须掌握的管技术要点如下:

  ⑴温度 真姬菇不同菌株对温度的需求略有差异。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0~25C。温度由适温上升到30℃左右,菌丝生长速度很快下降,升到临界温度35C,数天后菌丝便会死亡。菇蕾分化温度10~15℃。菇体发育(长大)的温度13~18℃。

  ⑵光线 真姬菇丝生长阶段(发菌ù成熟)不需要光线。但菇蕾分化需要50~100勒克斯的光照,在地下室栽培真姬菇,必需有500~600勒克斯的光照,每天应开电灯(日光灯)10~15小时。子实体长大时有明显的向光性,菇房应有300~1000勒克斯的光照。

  ⑶空气 真姬菇丝生长、菇蕾分化、子实体长大都需要新鲜的空气。培养料的木屑应粗细搭配,防止过湿。菇蕾分化时菇房的二氧化碳浓度为0.05%~0.1%,子实体长大时二氧化碳浓度为0.2%~0.4%。在原基(菇蕾)大量发生时,应注意通风换气(每天4~8次)。

  据试验,在20—30℃下后熟培养,瓶栽需40天左右,袋裁则需80天以上。这种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就是由不同容器内、外气体交换的程度不同所致。瓶栽装料量少,透气性好,菌丝成熟快。袋栽装料量多,菌丝呼吸量大,袋内CO2积累的浓度高,透气口又相对较小,菌丝体后熟就慢。菌坯越冬和越夏的环境气温不同,也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⑷ 越夏管理 春播的菌袋发满后,移入阴暗通风的室内进行越夏。在转移菌袋的过程中,要将松动的袋口扎紧,袋面上的孔要用透明胶纸贴封好。在室内排放可以相对集中,采用4行2~8层式排放。也可在室外搭棚,菌袋堆上秸秆遮光。夏季温度高,一般不需特别管理,菌丝体就可顺利地在8月下旬达到生理成熟。要注意的是:

  ①越夏期发现虫害,要及时喷敌敌畏杀虫,发现菌袋内有虫斑,则用尖竹签在虫斑处插洞注3—5滴药。

  ②越夏后期菌丝体巳达生理成熟,要加覆盖物遮光,以防止提前分化长出菌蕾,减少养分消耗。

  ⑸ 越冬管理 主要解决保温问题,否则到了翌年春季菌丝体可能仍末成熟,会影响出菇。解决的方法是:前期大堆排放,并在袋堆上加厚覆盖物保温。出菇前1个月检查,如果菌丝体仍为白色,说明其生理成熟度不够,可进行人工加温,将温度控制在25~30℃,以加速菌丝的成熟进程。

  7.出菇管理(1) 菇房准备 可选用普通民房、窑洞、地下室或户外半地下菇棚和深阳畦等多种场所。普通民房,便于通风换气,温度较为稳定,但难于保湿。窑洞和地下室,湿度好保持,但通风换气不方便,光照也不足。户外的半地下菇棚,光照充足,保温、保湿性好,也便于通风换气,建造也比较方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菇房形式。如果地方狭小,不便建造半地下菇棚,也可建成面积较小的深阳畦菇房。半地下菇棚的大小规格:东西走向,墙厚65厘米,室内宽3.5米,长不限,高1.8~2.2米(北高南低),其中地上部高1.2m左右,在南北墙距地面15厘米,每隔1.5~2米的距离,开一个直径约30厘米外小里大呈喇叭状的通风口。深阳畦规格:东西走向,边墙厚30~40厘米,内腔宽1.8米,长不限,深75~85厘米(南低北高),其中地上部高40厘米,建造面积以每吨干料25—30平方米计算,棚顶均用竹、木搭建,用双层苇箔中间夹塑膜封顶,这样便于通过揭、盖最上层的苇箔来调节棚内的光照强度和温度。

  (2) 开口排袋 菌袋(瓶)进菇棚前,先在棚内地上每隔50厘米起一条宽22厘米、高10厘米的埂,并向空间喷雾水,使其空气湿度提高到90~95%.然后打开袋(瓶)口,搔菌和排袋。具体的做法:将菌袋两头,先在地上轻揉一下,使两头的料面略呈凸起状同时起到料面与袋膜分离的作用。解开袋口,用锯齿状小铁片搔去料面的气生菌丝和厚菌皮,但要保留原来接种块,忌用手大块抠挖表面的培养料。然后将菌袋分层横放在土埂上,并将袋头向两边轻轻拉动使之自然张口,以维持料面处于一个湿润的小气候环境之中。菌袋排放以5—8层高为宜,栽培瓶应瓶底相对瓶口朝外双行排放,搔菌后仍要加盖保护料面。

  (3) 催蕾育菇 日本的工厂化栽培是在专门催菇室进行的,因真姬菇的菌蕾分化发育阶段对环境条件反应极为敏感,管理不当,轻则分化密度不够,菌蕾长不好,重则不分化或已分化的菌蕾会成批死亡。我们是利用自然条件和简易菇棚出菇,不可能将条件控制得象日本的专用催菇室那么理想,但是通过保护性催蕾也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所谓保护性催蕾措施,就是在开口排袋(瓶)时不急于挽起或剪去袋口薄膜或去掉瓶盖,在待出菇的料面与袋口(瓶盖)之间留一个既与外界有一定的通透性又能起到缓冲作用的小空间,以抵御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对菌蕾可能造成的危害。催蕾分化时间要7~12天,室内温度要保持在12~16℃,光照强度700~1000 Lex,空气清新、湿润,相对湿度90~95%。经8~10天的催蕾,菌蕾长出完整的菌盖后,便进入育菇管理阶段,子实体发育长大要5~10天。在菌盖未接触袋头(瓶盖)前,将袋头挽起或剪去,瓶栽则去掉瓶盖,称之为二次开口,此时菇棚温度控制在10~18℃,湿度保持到85~90%,光照以能看书报为宜,同时加大通风换气量。如菌丝培养时间不够,出菇不整齐,子实体大小不一。培养时间过长,培养料上层容易干掉,并容易感染杂菌,影响原基分化。另外,菇蕾还会发生在瓶或袋的侧面,形成畸形菇。

  在整个出菇管理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就是控制和调节菇房内的温、湿、气、光四种气象因子,使之尽可能满足真姬菇子实体正常分化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在同一菇房内,这四种因子有着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如通风时可改变菇房内的温度,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菇棚光照度增强,棚内的温度也会随之提高等。此外,菇房形式、出菇季节、地势、天气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具体进行喷水、通风、加温、降温等项管理工作的时间安排和量化程度,应因地、因时制宜;灵活掌握,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8. 采收与加工(1) 采收 目前我国栽培的真姬菇产品,主要以盐渍品出口。出口产品要求菇盖色泽正常,直径为1~3.5厘米,3.5厘米以上的不超过10%。菇盖边缘不得完全展开。因此,应根据出口的规格要求,不能待子实体成熟后采收,在每丛菇中最大一株的盖径长至4厘米左右时就整丛采下,这样绝大部分的菇体加工后都能符合要求。黄化菇一般在盖径长至3厘米左右时就会很快开展、老熟,不能等到菇盖长至4厘米,应在菇盖开展前先采摘,否则将会失去商品价值。采下的菇连菇根一起单层、整丛地排放在小容器中,然后端出菇棚,分株去根。鲜菇容易破碎,采菇、分株的过程要小心操作,轻拿轻放。

  (2) 杀青 去根、分株后的鲜菇要及时进行杀青处理。杀青的方法:在铝锅中加水至3/4处,用旺火烧沸。将占水重2/5的鲜菇轻轻倒入沸水,用铝制或竹制的笊篱轻轻地把漂的菇按入水中。待水再次沸后继续煮4分钟左右,将菇捞入较大的冷水盆中进行快速冷却。煮透的菇在冷水中会很快下沉,未下沉的菇便是没有煮透,要重新煮过。煮菇量大时,冷却水会很快升温,因此要勤换冷水,最好采用二次冷却法,以保持菇盖、菇柄的原有色泽和达到彻底冷却的目的。

  (3) 盐渍 杀青后的熟菇,不可久置,要及时进行盐渍处理。盐渍时,菇盐比10:4。先在缸底铺一层盐(厚1厘米左右),再铺3厘米左右菇,一层盐一层菇直到装满缸,最上层铺上2厘米厚的封口盐,封口盐上铺一层纱布或纱网,布上加一个竹蓖子,再用洗净的石块压实,最后注满饱和盐水,使菇体完全浸入盐水中。另一方法是,按比例将盐和菇拌匀,混装入缸,满缸后仍加盖,注满饱和盐水。这样盐渍10天后倒一次缸,再经10~20天盐渍,便可分级出售。

  (4) 去柄、分级 根据购销部门对产品规格的要求,剪去过长的菇柄,捡出破碎、黄白、畸形菇。把菇盖呈灰褐色的正品菇,按菇盖直径大小分级并分装待售。真姬菇盐渍品的外观质量和分级标准是:菇盖完整,灰褐色,盖缘下卷。柄长2—4厘米,白色至灰白色,中实。无破碎,无异物,无异味,无生菇,无畸形菇,盐度23度。

  根据菇盖直径大小将产品分为四级:

  S级:1~2厘米; M级:2~3厘米;

       L级:3~3.5厘米; 等外级:3.5厘米以上。

标签:
  • 食用菌种植方法
  •  
  • 食用菌种植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根据食用菌对营养、水分和pH值的要求配制的培养料即为培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