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菌种:食用菌栽培中的新风景


在长期的食用菌研发中,笔者和广大食用菌农户都深切感受到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即每当一个新品种(株)选育成功并应用于生产时,需要少则一两年,多则五六年就“退化”了,从发芽慢、产量低到抗逆性差、发病率高。如何抑制菌株的“退化”速度,回归菌株本身原有的生物学特性,恢复其生产性状?在考察脱毒马铃薯、红薯和花卉的生产效果,比较方法后,根据食用菌菌种的生产规律和特殊性,设计并开展了“脱毒食用菌菌种”的研究。脱毒菌种已在十几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广泛试验,证明效果良好,可在产业上推广。一、菌种脱毒工艺流程1、菌种脱毒设计原理。所谓菌体解毒,是指采用先进的尖端分离技术,将不同形态的天然产物在成熟菌丝体不同阶段的分离技术,选择不同的底物,使接种菌种有选择地生长,并经过2到4个循环后,细菌就会彻底清除掉原有的病毒和病菌,恢复原有的生物学特性。根据这个定义,本研究采用液态基板吸管基板液态基板吸管基板的设计。视品种而定,循环重复24次,故意使培养基不稳定,即所谓贫营养交替。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往复操作,菌株会在“去除”原有带毒菌的前提下,自然恢复并产生更强的抵抗力,从而使解毒后的菌株比原来的具有更强的抗逆性和抗逆性。菌株。抗病性等性状旨在增强生产性状。 2、菌种脱毒工艺流程。排毒操作本身并不复杂,但耗时较长,需要严格控制排毒的时机和操作。主要工艺和要求是: (1)培养基必须按“绿色食用菌”的技术要求配制。首先,在进行组织分离和尖端分离时,所制备的斜面和平板培养基与常规生产配方相比,营养成分应该相对较差。基本配方是:土豆150克,木屑30克,蔗糖15克,琼脂粉10克。公克。其次,转移秸秆(或棉壳)基质时,培养基可常规操作。基本配方为:棉壳1250克,麦麸125克,木屑250克,石膏粉250克,尿素7克,水2200克。公克。上述培养基营养比较差,食用菌的菌丝很难发育,但一些致病菌也很难发育。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相对来说,食用菌的菌丝体具有生长优势。再次进行分离操作时,利用菌丝尖端远离病菌病毒的条件,将其“扔”在原基质中,避免带回新的培养环境,从而达到目的逐步排毒。 (2)常温培养,创造相对不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利用食用菌的生长优势,达到解毒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低温条件,让食用菌的菌丝缓慢生长,但有些病毒、病菌不能发芽;手术;比如金针菇菌种的解毒,由于金针菇属低温菌,其子实体在15以上时表现较差,相应的一些细菌和病毒在较低温度下也容易侵染,所以在第一次脱毒隔离时,培养温度应调节至2530,转入时再调节至15以下;第二轮隔离解毒期间,继续维持15以下的条件,但转运时需要重新调整至25-30;第三轮分离解毒时,仍维持在25-30,转运后降温至15以下培养;所以通过高-低-低-高——高低温差大,造成病菌和病毒难以适应的温度条件,从而达到解毒的目的。但在普通平菇菌种的解毒操作中,考虑到普通生产者无法控制温度,可以进行常温培养。只要操作认真仔细,注意观察和选择,就可以达到排毒的目的。

(3) 采用“前沿”解毒理论对细菌进行解毒。因此,应及时、及时地进行分离操作。否则,一旦超过时限,细菌和病毒就会“跟进”,解毒工作就白费了。所谓尖端分离技术,是指以菌丝体生长的最末端或子实体的末端组织为分离对象的分离操作。其基本依据是,随着生物体内细胞的不断分裂,生物体本身可以不断扩大,即不断生长,其周围组织属于新组织的“前沿地带”。理论上认为,这种组织与机体本身携带的病菌、病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解毒效果比较理想。一旦无故延长链接,解毒效果就很难保证。 (4)解毒作业需连续进行,中间不得有停顿、存放等。上文提到,细菌的解毒是在分离-再分离的操作中实现的,但其生物体的培养是在不同基质(不同层次)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如培养皿或试管细菌被转移到细菌瓶中,然后从细菌瓶中转移到培养皿或试管中。此过程应连续运行,期间应安排工作程序。如果由于时间或其他条件而无法完成此操作,或者将一定程度的生物体存放在冰箱中,则将难以达到解毒的目的。二、脱毒菌株的生产优势和发展前景1、菌株脱毒后,恢复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无论是在品种推广上,还是在菇农生产中,脱毒菌种都将彻底保持“清净”。农民种植“白蘑菇”,除了“人为操作”外,这与生产过程中引入细菌、病毒有很大关系,菌种经过解毒后绝不会出现上述情况2。 菌体脱毒后,抗应激能力明显增强,包括对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条件的抵抗力,以及对因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通风不及时、通风不足等不良生长条件的抵抗力。增强抗逆性的是:相对粗放的管理环境下“照样种好蘑菇(国农语)”,这是无病毒株的真实写照。 3、脱毒菌种抗病能力的提高是菌农喜欢它的主要原因。据2002年初步统计,在重点推广品种中,脱毒株发生率比常规株降低60%以上。在去年秋冬到今年春季的栽培生产过程中,济南、聊城、德州、潍坊、菏泽等地的食用菌农户使用脱毒菌种进行生产,黄斑病、褐斑病,很少发生褐腐病。 4、2002年生产中,山东等地食用菌病害呈大面积发展趋势,给食用菌农户造成较大损失。分析认为,除栽培环境、病害防治、品种选择不当外,菌株携带病菌、病毒、抗逆性差等是主要原因。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上,对所有菌种进行解毒。 至关重要

要的。从已推广和中试的情况来看,菌种脱毒是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脱毒菌种是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建议:  ――供种单位应迅速开展食用菌菌种的脱毒工作,使脱毒菌种尽快全面应用于生产。  ――广大菇农朋友应从理论上认识脱毒菌种的重要性,从实践中了解脱毒菌种对生产的促进和提高作用。不要以为是“相同模样”的菌种就盲目引进,这只是表面现象,关键是要了解菌种的内在品质;菌种脱毒与否,直接关系到栽培生产的效益如何,甚至关系到生产的成功与否。  形成批量生产、菌种自制自用的菇农朋友,应尽快掌握菌种脱毒技术,并尽快应用于生产。因为这部分生产户,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他们的成败,对周围菇农及其他农民的影响较大,具有相应的示范带头作用。

 

标签:
  • 有效菌种选育
  •  
  • 菌种选育方法
  • 更多栏目最新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根据食用菌对营养、水分和pH值的要求配制的培养料即为培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