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羊肚菌设施大棚栽培技术:栽培管理技术细节


土地整理

按每亩用生石灰150-200斤,均匀撒施,犁25-30cm,然后按1.0-1.2m宽开沟,沟宽20-25cm,深为5-10cm;如果土壤结构疏松,宜采用沟播,采用机械或制作开沟工具和人工开小沟。

菌株预处理

将菌种从外源营养袋中取出,粉碎至0.5-1.0cm粒径。如果菌种干燥,水分低于55%,可以用5/1000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将菌种预湿至65%-70%(用手捏时有轻微水渍),发芽效果为播种后更好;菌株干燥,播种后土壤湿度也较干燥,该菌株的发芽率较差。

播种覆盖

播种前将土壤湿度调至20-25%左右,即用手揉成一团,失地即散,或播种作物时种子发芽的最适湿度为宜,或耕作时田间土壤不粘工具时。羊肚菌播种湿度。

沟播或沟播时,将粉碎后的菌种按每亩地300-350斤的用量均匀撒在小沟内,然后平整箱体表面,做到沟播5cm。播种时,按每亩300-350斤的用量,将菌种均匀撒在箱体表面,用小型旋耕机在箱体表面翻土10cm深,使播种均匀。细菌和土壤,或使用小型开沟机,在原开沟位置开沟,将沟内的土翻到车面,达到覆土3-5cm。

外源营养袋喂养技术

正常播种后1-2天,可观察到菌种表面的菌丝开始萌发,长出1厘米左右的细长菌丝; 2-3天,部分株系间的菌丝可连接成稀疏的菌丝网,土壤表面可见稀疏的菌丝; 5-7d,菌丝量增多后,可放入外源营养袋。如上所述,放置外源营养袋最早与播种同时进行,最晚为播种后20天,严禁超过1个月。

选择性地使用覆盖物

设施温室通常可以达到保湿和遮阳的效果,在林下栽培中可以替代塑料薄膜的使用。当温室内湿度不易控制(如沙土)、光照过强或需要额外保温时,可根据林下栽培方式选择性使用地膜。棚内无大风,可在地膜两边每隔1-2m压一块土块,既可保持水分,又可起到通风作用,避免因棚膜造成缺氧。两侧压力过紧。

生长期管理

发芽期管理与传统大田栽培相似。设施温室栽培羊肚菌可实现对水分的精准控制。播种前土壤湿度调节到位后,中间发芽过程会持续较长时间,以满足菌种培养的需要。如果没有必要,尽量少浇水。待土表变白(土壤失水变干)时,微喷水;如果土壤是沙质,失水快,可以选择栽后盖上塑料薄膜或1cm厚的稻草,起到保水作用。

栽培越冬茬时,可在冻土期开始前3-5天施重水,以保证整个冻土期土壤不会失水过多,对菌丝体造成损害。当菌丝体养分储备完成后,菌丝体和菌核细胞中大量的脂质可以保护菌丝体免受冻害,顺利越冬,因此需要在多年冻土期到来之前完成养分转化。羊肚菌在秋冬和早春的栽培过程中,土壤水分可保持适度偏低,菌丝会更喜欢在土壤内部生长,而不是在土壤表面生长,可以形成更多的营养菌丝来储存养分。因此,一个重要的水分管理就是“细菌培养阶段,如非必要,避免补水”。

由于温室的密闭性往往不严,会有少量的空气流通,所以在整个菌种培养过程中,不需要过多考虑氧气的问题。当发现箱体表面的气生菌丝增多并直立时,说明氧气严重不足。如果二氧化碳超标,此时可以适当通风。

蘑菇技术

秋冬茬和早春茬经过45天左右的发芽和养分贮存,达到生理成熟;越冬茬在多年冻土期结束后前期已完成养分贮存,此时气温回暖,达到生理成熟;这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简称引菇技术。在实际生产中,有的基地不经过增菇也能出菇。实际上,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自然生理成熟和自然出菇。理想的蘑菇刺激技术可以实现均匀、健壮的原基发生和发育。

蘑菇刺激的具体操作主要有氧刺激、光照刺激、水分刺激、营养刺激和温差刺激。具体方法如下:

营养刺激:去除营养袋外源,造成营养输送中断,诱发出菇。当外源营养袋中的养分未耗尽,且是易出菇品种时,可不取袋;当外源营养袋被污染时,必须将袋子取出。

增氧:菌体培养期间,棚内始终处于低氧高二氧化碳状态。采菇时可增加通风,有效提高含氧量,促进转为生殖生长和结果。

水分刺激:秋冬作物和早春作物在长期栽培过程中,水分逐渐减少。此时重水补水,可极大地刺激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具体操作是采用滴灌、沟灌或喷灌对车面进行透灌,沙土可分两次,两次间隔12-24小时;注意避免粘土积水。

温度刺激:刺激蘑菇后,白天将地表以下5cm处的温度提高到8-12,夜间将棚内温度(地表温度)降低到3-5,温差增加到10以上,可有效诱导原基发生。香菇受刺激后,不能有低于0的低温(地表温度),以免发生原基后冻伤过早死亡。

菇催后,要经常观察原基的发生情况。初期原基只是菌丝的扭结,呈针状,小而不易发现;然后变成球状颗粒,蚕籽大小,此时更明显。不管是针尖大小,还是蚕种大小,都不能直接浇水。此时浇水易造成缺氧和机械损伤,导致原基过早死亡。此时的主要工作是维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

出菇管理

原基形成后7-10天左右,原基可增大至1-2cm,菌柄和菌盖分化明显,可见菌盖初形;此时保持土壤湿度在20%-25%,空气湿度在85%-95%,散射光照射,最低温度不低于4,最高温度不超过20, 12-20是最佳生长发育温度。此阶段应通过雾化和喷水调节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

秋冬茬和早春茬,出菇管理的难点是含氧量的控制。

中对氧气和二氧化碳需求的科学数据,通常以个人经验为主,以进棚后感觉呼吸畅快、清爽为宜,如出现“闷”的感觉,则是氧气不足,需增加通风;另外,菌菇初始菌柄菌盖长度相等,随着生长继续,菌盖长度明显长于菌柄长度,当发现菌柄长度明显长于菌盖,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棚内氧气含量不足,同样需要增加通风量。为了规避通风造成棚内温度的大幅变化,秋冬茬和越冬茬,在中午温度较高时进行适度通风,早春茬的通风选择在傍晚或清晨进行。北方地区最大的特点是空气湿度偏低,因此通风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棚内的空气湿度,当菌菇表面明显干燥粗糙时,或菌菇顶部有收缩时,则是空气湿度不足的表现,需通过喷雾增加空气湿度。也在通风的同时进行雾化降温、增湿。

正常的管理下,从原基到菌菇成熟需要25-30d时间,温度低,菌菇生长缓慢,但菌肉较厚,单菇重量大;越冬茬的后期和早春茬中后期,环境温度较高,子囊果通常色浅、肉薄。

二潮出菇管理技术

羊肚菌设施大棚的栽培通常能实现多潮次生长,多潮次与菌种品性、催菇技术、栽培管理和设施条件有关。具体操作是在第一潮菇采收完毕之后,掀开菇棚,增加棚内外的空气流通,让外部干空气进棚,将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降下来,维持约3-7d,随后闭棚,参照前面催菇的方案进行上重水、保温、温差刺激诱发新的原基发生。

在第二茬菌菇产量有保证的情况下,可不必再进行后面潮次的催菇,后面的菌菇由于土壤菌丝网络中的营养耗尽,个头小,菌肉薄,经济价值不高。    

采收与加工

秋冬茬和早春茬的产品主要以鲜品销售为主,采摘的菌菇不能带泥土或杂物,可根据市场的需要,采摘后削去泥脚,分装到特定规格的薄膜保鲜盒内运输流通,秋冬茬销售时,天气已经转凉,通常直接通过快递系统即可进行远距离销售;早春茬出菇季节正值仲夏,需在保鲜盒内放冰袋,可通过生鲜速配系统进行销售,必要时,需要在泡沫盒内加覆吸水棉,保持菌菇相对干燥并避免菌菇相互之间的磕碰,影响品相。越冬茬菌菇采收季节大约在4-6月份,除后期少量菌菇会走鲜销系统外,大部分将以干品销售为主。

无论是鲜销还是干销的菌菇,采摘前一天,均避免喷水,否则容易造成菌菇水分过大,采摘和运输过程中的磕碰造成菌菇菌盖破碎,影响品相;干菇则增加烘烤成本。(来源:羊肚菌爱好者)

标签:
  • 食用菌种植方法
  •  
  • 食用菌种植经验
  • 更多栏目最新
    羊肚菌菌种制作技术
    羊肚菌菌种制作技术
    羊肚菌是世界上珍贵稀有的食用菌之一,属于高档营养品。富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