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双孢菇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李宝龙华尔山孙振富目前生产的双孢蘑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促生剂,不仅影响双孢蘑菇的生长,还导致双孢蘑菇有毒物质严重超标,极大影响双孢蘑菇等食用菌的国际市场。因此如何做好无公害、无残留、无公害的双孢蘑菇生产,是当前食用菌科学研究和双孢蘑菇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食用菌生产用药基本原则》加入WTO后,我们所有的生产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否则不仅难以走出国门,但最终会被国内消费者拒绝。例如,过去作为生产中防病害的主要手段,习惯使用多菌灵、托布津、波尔多液等药物。上述部分药物包括苯及其化合物和含硫物质。菇体内的残留物对人体危害极大。特别是当前WTO的一些成员国,为保护本国企业,对我国出口的食用菌产品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等硬性指标,人为设置所谓“绿色壁垒”。 ”,防不胜防,难以应对。造成近两年我国食用菌出口损失巨大。因此,生产过程必须按照相关国际标准进行设计和实施,操作必须严格规范。虽然这会略微增加生产成本,增加操作难度,甚至会略微降低单位面积产量,但从发展的角度和长远的利益来看,还是对我们有利的。因此,在今后的菌菇生产管理中,对于杂菌污染或菌菇侵袭性病害的发生,应按照无公害食品标准或绿色食品标准选药使用,大量病害发生。传统生产中控制使用的某些剧毒、高残留药物,将不允许继续使用。 2、防止双孢蘑菇降解防止菌种降解可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减少农药用量,是生产有机双孢蘑菇的基础。 1、培养菌种的环境温度不宜超过28度,培养的菌种在室温下保存时间不宜超过半个月。 2、正确掌握培养基中菌的时间和温度,防止破坏营养物质,酸碱度要合适。 3、培养基要经常更换,如麦秸或稻草、鸡粪、棉籽壳、麦麸等培养基材料要交替使用。 4、原种不要一次用完,分批服用,其余低温保存,防止传代过多。 5、每年选个体大、生长正常、无病虫害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择优剔除劣质子实体,扩大接种生长。三、病虫害综合防治(一)八个注意点有机双孢蘑菇生长的关键是营造有利于双孢蘑菇生长但不利于病虫害繁殖的环境。加强双孢蘑菇栽培综合治理防治病害。 1、搞好环境卫生。种子生产经营者必须建立常态化的清洁卫生管理制度,不断对污染物进行清除和化学消毒。菇房、用具和所有室内设备都要经常清洗消毒。进入蘑菇屋时要注意鞋底和衣服的清洁。及时更换就好了。 2、消毒方式的选择。消毒首选高压蒸汽灭菌、常压间歇灭菌、巴氏杀菌、紫外线灯灭菌等物理方法。化学消毒首选碱性和酚类药物,避免使用重金属盐类等消毒剂。 3、处理好原材料。双孢蘑菇堆肥必须防止受潮发霉或堆积木屑、麦秸、牛马粪等害虫,底部用塑料薄膜或毡子覆盖以防潮,顶部覆盖以防潮。防止雨水或杂物掉落。鸡粪、牛马粪、米糠、麸皮、饼料等易发霉,应密闭存放。堆肥要经过高温杀菌或发酵腐熟,做好二次发酵。覆盖材料必须经过蒸汽或福尔马林消毒。 4、调节水量和pH值。水分要合适,酸碱度要合适,要随时检查和调整。菇房应时刻保持通风良好,空气相对湿度不超过95%。 5、妥善保管培养基。开箱的奶瓶或灭菌后的培养基应加以保护,防止二次污染。应盖上纱布或薄膜,并用溴洁尔明等药液擦洗,防止粉尘污染。

6、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工作技术性很强,一定要耐心细致,记得把胶带擦好。凡是用具容器,能洗的就洗干净,能熏的就熏熏,能用酒精擦的就擦酒精,能用酒精灯的火焰烧就烧。 7、采用人工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如用黑光灯诱杀蚊蝇,将堆肥充分发酵杀灭线虫和瘿蚊,去除腐烂部分,用石灰水消毒。改善环境,调节温度(如降低温度防止核桃肉)、湿度(如降低湿度防止脉孢菌)和PH值(如降低PH值防止白霉等)。 8、严禁使用剧毒农药。不要使用有机汞制剂或有机磷制剂和残留时间长且不易分解的农药。优先使用植物源杀虫剂,如除虫菊、鹿藤、烟草浸膏,以及微生物杀虫剂(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白僵菌)等。 (二)主要病害1.木霉病。木霉菌俗称绿霉菌,是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的主要杂菌之一。在蘑菇的各个生产过程中,都可能感染木霉菌。木霉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很强,能产生毒素,抑制菌丝和子实体的形成和生长。木霉菌繁殖迅速,常在短时间内爆发。轻则造成局部少出菇,重则导致菌体报废或堆肥整床破坏,颗粒收不出来。防控措施应从消除原发病源和生态治理两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一是菌种产生时,堆肥必须彻底杀菌,防止水分过大。为防止绿霉菌生长,可在栽培室内地面和架子上撒石灰粉。二是出菇期要注意通风,防止高温高湿。三是搞好蘑菇养殖场和栽培室的卫生,经常对环境和用具进行消毒,尽可能减少菌源。第四,为了防止绿霉菌的生长,将堆肥的PH值调整到7-8。播种时要注意控制料层的厚薄和松紧度,避免培养料温升过快。同时,早晚要揭膜通风,排出培养料产生的热量,使料温保持在28以下。当水滴凝结在薄膜上时,应及时揭掉薄膜,促使菌丝尽快占据物料表面。五是木霉病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蘑菇菌丝阶段,要及时检查。最先患处,应及时彻底清洗患处。

底挖掉,然后再用10%的浓石灰水喷治一遍,或患处撒石灰粉,重新补上培养料。如过于严重不易除治的,可就地烧掉或深埋,以防木霉菌孢子散发。

  2.鬼伞。防治措施:一是畜粪、麦秸、稻草应晒干使用,特别是霉变的麦秸更应晒干,杀死鬼伞孢子。堆制发酵时,要防止培养料过湿,防止含氨过高。二是发现少量的鬼伞发生,要立即拔除,防止蔓延。三是拔掉鬼伞后,要加强菇房内通风降温,使鬼伞孢子不易萌发成菌丝。四是鬼伞菌丝细弱,经不住阳光照射,可揭覆盖物进行短期晾晒,也能杀死鬼伞菌丝,但晾晒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杀死蘑菇菌丝。五是降低培养料温度,使温度低于20℃也可以控制鬼伞的繁殖生长。

  3.褐腐病。褐腐病又称白腐病、湿泡病、水疱病等,病菇幼时受浸,该病是由一种叫做疣孢霉的病菌引起。后期,其形成不规则的灰白色“疙瘩头”或畸形菇,且在表面生一层“白毛”。即其病原菌菌丝体温度在20℃以上时,短短4-5天的时间,病菇色泽变暗,继以腐败,渗出褐色的液汁,并腐烂、发臭。若棚温低于20度时,该过程变长,约需7天以上。子实体生长中期受浸时,则在菌盖表面出现褐色病斑,菌柄呈肿胀粗胖状,继之菇体变软,亦渗出暗褐色液滴。切开病菇观察,则发现其内部组织由原白色变为浅白、乌白色,菇体软腐后则变为乌褐色,并发出臭味。防治措施:一是菇房消毒。培养料入房前或栽培结束培养料出房前一定要消毒。清理环境卫生,陈年的染病老菇棚重新使用前,可掀去上覆物,铲除一层墙皮后,继之堆上秸秆点火焚烧,然后再重新扣棚,栽培及加工设施消毒,用巴氏灭菌60℃维持10小时,闷棚2天以后即可启用。二是覆土消毒。土壤是疣孢霉的生存之地。覆土不能选用表层土,应选取20厘米以下的深土层,取土后在烈日下暴晒3-5天后,使用75%酒精杀菌消毒。三是加强管理。开始发病时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大菇房通风,以降低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把温度降到15℃以下,摘除所有的病菇。发病严重时,需除掉带病覆土,更换新土,将病菇烧掉进行消毒。四是发病菇棚可清除病菇,并清理料面,采取昼盖夜开方式使棚温尽量降低,如低于13℃时,可抑制病菌危害。杂菌污染的菌床使用75%酒精杀菌可有效抑制或杀死部分病原菌。

  4.褐斑病。褐斑病又名干泡病,黑斑病等,早期发病时,可使蘑菇原基不规则发生,畸形发展浸染幼菇时,可使菌柄或基部出现褐色条纹,菌盖上布满褐色斑点,病菇向一侧生长,呈畸形生长态势。切开病菇观察,其组织内部呈黄褐色、干燥、松散状、但病菇不腐烂、无臭味。褐斑病的病原菌是轮枝菌,该病菌主要存活于土壤及空气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左右,低于12℃时生活能力很差,基本不表现危害症状,但其分生孢子可粘附于土壤、工具、人体、虫类等任何可以寄附之处,所以菇棚该病的发生,初发时可能由于土壤中残存的病原孢子和空气中漂浮而来的病原孢子萌发所致,而发病后的迅速蔓延则是通过人体、工具、虫类甚至喷水时溅水所传播。防止措施:菇棚的处理可参考褐腐病。双孢菇生产提倡二次发酵技术;对覆土材料应进行常规杀菌闷堆处理;危害比较严重时清理所用病菇,停止用水,通风干燥,将病菇于炕内焚烧;同时对害虫进行一次彻底灭杀处理,以防虫体带菌进棚。

  5.软腐病。软腐病又称霜霉病、湿腐病等。发病后,菇床上被病菌灰白色菌丝覆盖后,变为暗灰绿色或暗褐色。病害严重时危害前发生的子实体则先从基部发病,并向上延伸至菌盖,菌盖初期出现淡褐色大小不一的水渍状病斑,继之即被病菌所覆盖,而后失活、死亡,继而腐烂。软腐病的病原菌为树状葡枝霉,该病菌长期存活于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通过覆土材料、水、虫类及人体和空气流动而传播。其分生孢子在20℃左右时的萌发率最高,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与大多数食用菌相仿,因此当食用菌播种后在人为调控的适条件下,也正是葡枝霉菌生长的最佳温度,即同步生长。但该霉菌的最适PH值在3-4,且喜较高水分条件,所以,可适当调高基料PH值和降低基料含水率,以达抑制之目的。防治措施:菇棚处理可参考前述。加强菇棚通风条件的改善,以尽量降低菌畦或菌墙的表面湿度,尤其在人工喷水后,更需及时通风;将基料pH值调至7左右,对耐碱品种则可调至9左右;发病初期,可见菇床表面有纤细病菌菌丝时,可在病区撒施少量石灰粉覆盖,可更换新处理过的覆土材料,用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6.锈斑病。锈斑病又称斑点病,危害症状是在菌盖表面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铁锈色(暗黄红)病斑,病斑边缘整齐,其中间凹陷,斑点干缩后,菌盖裂开,形成不对称的子实体,菌柄上较少染病。锈斑病为细菌性病害,其病原菌为托兰斯假单孢杆菌,该病菌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各种原辅材料(有机物质)、覆土材料、水中均有其病菌潜伏,在15℃以上、空气湿度大于85%时,病菌即极为活跃,通过人体、空气流动、虫类潜入、工具携带等渠道可广为传播,尤其在湿度大、通风不良时,更易诱发该病。防治措施:菇棚启用前应彻底进行消毒处理,尤其原发病害较重的菇棚,更应按前述菇棚的处理方法严格进行;覆土处理采用75%酒使精杀菌即可;采用发酵栽培时,基料应腐熟均匀;初期发病,可喷洒1000倍漂白粉溶液;发病较重时,可清除病菇,料理料面。日常管理时,应保持空气湿度在85%左右,勿使过高,并坚持科学通风,尤其在喷水后,应使菌盖表面水分在1小时内蒸发掉,否则停留时间过长易诱发该病。

  7.黄斑病。染病初期菌盖上有小斑点状浅黄色病区,随着子实体的生长而扩大范围及传染其它子实体,继之色泽变深,并扩大范围到整个菌盖,染病后期菇体分泌出黄褐色水珠,病株停止生长,继而萎缩、死亡。黄斑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引起的病害,为细菌性病原菌;该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尤其当温度稳定在20℃以上、湿度95%以上,而且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条件下,极易诱发该病。即使温度在15℃左右、但菇棚湿度趋于饱和(100%)且密不透风时,该病亦有较高的发病率,在基料及菇棚内用水不洁时,该病发病率也很高。防治措施:一是搞好环境卫生,严格覆土消毒,消灭害虫。二是喷水必须用清洁水,切忌喷关门水、过量水,防止菇体表面长期处于积水状态和土面过湿。三是子实体生长期严防菇房内湿度过大。加强通风,使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降至0.5%以下,降低棚湿,尤其在需保温的季节时间段里,空气湿度控制在85%左右。四是子实体一旦发病,通风降低菇房内湿度,喷洒600倍漂白粉液,但应注意,喷药后封棚1-2小时。然后即应加强通风,降低棚温。

  8.着色病。幼菇菌盖由灰或灰褐色变为局部或全部黄色、焦黄色或瓦蓝色,使子实体生长受抑,长速明显减缓,随着继续发育呈畸形态势树状,或者菌盖皱缩上翘,严重影响商品质量。该病发生原因:低温季节使用煤炉升温时,棚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子实体吸入该类气体后形成短期中毒症状,但菌盖(尤其边缘)变蓝后不易改变。质量不好的塑料棚膜被冷凝水析出后滴落在子实体上,亦可发生该类病害,覆土材料中的某些药残成分、喷雾器中的药物残留,外界某些有害气体的侵入等,也可导致该问题的发生。防治措施:由于该病症不是由病原体所致,所以应根据生产的具体情况,找出致病原因后“对症下药”,但千万不要盲目使用化学药物。

  9.菇蝇。菇蝇又名粪蝇、厩蝇等。防治措施:保持菇房黑暗,在菇房门窗及通风窗装上16目每平方厘米的纱网。

标签:
  • 菌害防治方法
  •  
  • 快速菌害防治
  • 更多栏目最新
    双孢菇——麦粒培养基的配制
    双孢菇——麦粒培养基的配制
    配方及处理:麦粒100公斤,发酵后的干粪草或糠壳10-20公斤。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