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食用菌的菌块管理和栽培管理


1、菌块管理:此阶段重点关注菌块变色、保温、保湿、水浸处理和及时采收。压块后,通常在10 天左右,菌团开始变色,并逐渐形成褐色菌盖。细菌形成的速度和颜色变化的深度。压球时菌龄与温度、水量、光照强度、通风量和培养基成分比例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长菌变色快,短菌变色慢;气候适宜菌丝生长时,变色快,温度低,变色慢;光线充足时颜色变化深,光线不足时颜色变化慢。变色缓慢而浅:适当的通风可以促进细菌砖的颜色变化。所以这个时期,控制室温(25左右),水分管理(压块时调节),通风量控制(揭开盖膜控制),这三个方面很重要,对促进有很大的关系菌群早期形成,抗杂菌,增加子实体产量。成块上架后,培养8周左右的蘑菇块的特点是:菌丝愈合,直至出现小蘑菇。形成一层先变白后变褐的菌丝体(mycelia)。当发现表面菌丝发白,并伴有黄色水滴时,表明菌丝生长过度。

此时应立即将薄膜倾斜,温度应保持通风,使室温保持在25左右。发现膜内有红色积水时,必须立即擦干,菌块不可移动,以免积水渗入,增加湿度,形成厚厚的菌皮,影响使用。结果。当大量小菇芽长成黄豆大小时,可翻动菇块,将覆盖膜抬高20厘米左右,以通风、保温、保湿(空气相对湿度约为98%)促进菇芽生长。第一批菇出完后,通风4小时,结合擦洗塑料薄膜,挖出菇块上残留的菇脚,再盖上薄膜。一周左右,降膜,增加湿度,尽量使菇房昼夜温差10以上,以促进二茬菇的形成,出芽后再加膜。一般一、二茬菇采收后,菌块失水较多,菌块变干变浅,可采用室内菌块喷水,弥补菌块内水分不足的情况。菌块,从而促进菌丝生长,继续出菇。或采完第一、二茬菇后,让菌块静置恢复半个月,再将菌块泡水14小时,视菌块厚薄和缺水程度而定。菌块一般每平方尺菌块的产量比未泡水前高出521公斤。菌块捞出,控干水分后,再次上架管理。用这种方法处理的菌块可以批量生产子实体。管理也很简单。当菌块的子实体多次生长时,菌块的大部分养分会被耗尽,颜色变浅,重量变轻,质地变软。菌块吸收可增加子实体的收获。

二、双孢蘑菇的栽培管理:

双孢蘑菇以秸秆和禾本科作物的粪便为主要营养来源。中耕时要备好无霉变的干稻草或麦草和牛、马、猪粪。其分子式见第三节“代用培养基的组成”。

1、堆料预处理:先将草剪成5寸长,用水充分浸泡,含水量60%左右,将粪便打散拌湿,以握住粪指看是否有水为宜不滴水地渗出。用手拧动草柄,直到看到水渗出为止。

2、堆肥系统:选择地面平坦、靠近水源的场地。首先,在地上铺一层20厘米厚的草。栈宽约1.5米,长度不限。在上面撒上一层8厘米左右厚的湿马粪,尽可能均匀地铺在草地上。以后就按照这个方法一层层堆起来。修正,把桩的角做成圆形,上下竖直,便于剩菜腐烂,顶部做成半圆形,便于排水,最后上面铺草当被子,塑料薄膜下雨天可以加盖,防止雨水外泄。

3、翻堆:堆放8天后,堆内产生发酵热,物料温度可达70左右。 8 天后,堆温开始下降。将草料打松,然后搅拌均匀,使物料发酵均匀。如果材料干燥,应适当补充水分。如果粪便的颜色是蓝黑色的,说明材料中水分过多。您可以将材料摊开晾干以蒸发掉一些水分,然后将其堆放起来。拌入石膏粉或骨粉(用量减半),边撒边搅拌边堆放。第一次翻堆后8天,堆温升至75左右,又过了3天,堆温开始下降,然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剩余一半的石膏或骨粉(有的还可以加磷肥、尿素等2次),5天后再进行第3次翻堆(注意调水,以免料干)。从开始发酵到翻堆结束,需要25天以上,视物料分解程度,增减堆肥次数,堆肥发酵后的物料呈黄褐色,无臭味,草一拉就断,生熟适宜,捏紧抖松,含水率60%左右。 (来源:爱图友小哥)

标签:
  • 食用菌种植方法
  •  
  • 食用菌种植方法
  • 更多栏目最新
    日本鹿茸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日本鹿茸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1 日本鹿茸菇生产与养殖1.1 历年产量鹿茸菇味道鲜美,市场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