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蔸标准化栽培茯苓创新技术


茯苓菌核是众所周知的常用中药材,80%以上的中药方剂中含有茯苓,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茯苓制种和栽培技术,早在1978年,作为茯苓生产技术的权威,他就应邀在传统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茯苓的生产经验。龙岩地区的中药材。 1989年,他又指导宣城镇社新村村民张进种植茯苓,收获一株重达63.5公斤的特大茯苓。地窖第一次收获了79公斤新鲜椰子,后来又收获了再生椰子。收获了20多公斤,共收获了100多公斤的鲜贝,专家认为是世界之最。茯苓产区普遍砍伐大量松树,用松杆栽培茯苓,老方法种植茯苓品种少,技术落后,成活率极低,劳动强度大非常高。大量消耗森林资源,没有经济效益。 20年来,研究所自费致力于研究利用松树灌木代替松树茎杆培育茯苓技术,并取得了重大突破。选育出松树茯苓栽培特优品系,无需深耕,连续生根,不“脱皮去筋”,大大简化了栽培工序。在干旱或连雨等不利天气条件下接种成活率接近100%,因此制定了《松丛茯苓标准化栽培创新技术》,使茯苓松丛栽培成为可能。极度省力、极度节约成本、极度高产、极度高效,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变废为宝意义重大,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松树种植茯苓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我院每年为松椰栽培提供大量茯苓专用菌种,并免费提供技术资料和技术跟踪服务。近年来,茯苓松茧标准化栽培创新技术在省内外迅速推广。据不完全统计,我院供种、供导200多万株松树种植茯苓,累计收获鲜椰约3万吨,产值约3亿元。已为农民创收约2.4亿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我院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松树蔸标准化栽培茯苓创新技术》篇,多次被国家级和省级药用菌学术研讨会收录。创新成果银奖、铜奖等2009年,林培英所长应邀在“全国药用真菌学术会议”上作“茯苓松树标准化栽培创新技术”的学术报告,得到了菌类领域专家、教授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30000 2010年第2期该技术简介如下: 1.选择未腐烂、树脂少的松树(松树砍伐后留在山上的废料)。砍伐后二个月至一年,以直径20厘米以上的松树丛为佳。树桩密度越高越省力,树桩直径越大,松树根系越发达,产量越高。 2、选址一般在有松树桩的山区。以阳光充足、松树多、白蚁少、含沙量高的山区为佳。缓坡好,陡坡也好,但操作难度大一些,在易排水的沙壤土坪上也有规模化生产的成功范例。 3 接种3.1 良种选择本次选育成功选育出乔木松栽培茯苓专用品系。其主要优良特性是:遗传性状稳定、抗逆性强、早果、高产优质,时常可收获50公斤以上的特大茯苓。以菌龄3040天的茯苓菌种接种效果最佳。此时茯苓的菌丝已长成木片,木片菌种略有腐烂,不易折断,生命力最强;如果大部分木片菌已经腐烂,可以折断,但菌丝强壮,应尽快使用;若木片菌腐烂严重,易折断,菌丝收缩,则表明该菌已老化,不能再使用。近年来,我院试制成功并大力推广的玉米粒茯苓菌种,其营养更丰富,菌丝更旺盛,贮藏期更长,成活率和形成率更高,接种效果最好。 3.2接种期为4-9月晴天或阴天。炎热晴天最好在清晨、早晚进行。

3.3 接种法3.3.1 树桩顶端接种法。在地势较高的树桩旁边挖一个洞,在树桩的侧面顶部向下劈开一个缺口,将菌种袋撕开一个缺口,将菌种整袋倒掉。靠在新剪口上,使菌缝露出的部分紧贴新剪口的灌木,然后覆土310厘米,做成馒头。这种方法适用于矮树桩树桩。 3.3.2 松树侧面接种法在地势较高的松树旁边挖一个洞,在松树洞的一侧裂开一个缺口,将菌袋撕开一条缝,将整袋菌在新孔内,使菌缝外露部分紧贴新裂口。菌体固定后,覆土310厘米。 3.3.3 侧根接种法:将灌木较粗的侧根上部劈开,将菌袋撕成一条缝,将整袋菌放在新剪开的缝隙上,缝口朝下,使细菌可以从接缝处露出靠近新切口,注意保证袋底高于袋口,然后覆土3-10cm。这种方法适用于侧根较粗的树桩。以上是主要的接种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般一个树桩连一袋菌种,特大树桩连两袋甚至多袋菌种。也可采用多种方法在同一个树桩上接种。增加接种点和接种量可导致提前滞留,提高产量。 3.4 接种成活的关键3.4.1 严防“烧菌” 注意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菌种不能堆放过高或拥挤,保证通风,不能让阳光直射或放置长时间在阳光下晒热的地面。 3.4.2 不脱袋接种法菌种不脱袋,只撕开菌袋一条缝,使缝外露出的部分菌种紧贴松树新分枝,并保证袋底高于袋口(避免) 这是我院首创的“不脱袋接种菌法”。根据这种方法,由于细菌有塑料袋保护,不论干旱或下雨,成活率接近100%,老种茯苓的方法是用脱袋后露出的菌种接种,如果长时间下雨或干旱,成活率极低低。在茯苓主产区有的农户用10袋菌种种一棵,接种后还要花大量的人力和菌种来检测成活率和补种,我们完全省去了这种劳动密集型的工作。究其原因,采用我院首创的“菌种不脱袋接种法”接种,成活率极高。 3.4.3 确保株系接近新剪的松灌木。松树灌木与株系接触的部分应新分叉(剪去少量木质部,剪下的部分仍可紧贴灌木,为茯苓提供营养),即使是对于之前已经剥开的条带,接种时也要把松香层剥掉,以保证从接缝处露出的部分菌体紧密贴附在灌木新开裂口的木质部和形成层上。从而促进细菌的传播。 3.4.4 浅植接种点应紧贴地面,覆土3-10cm。粘土要稀薄,沙土

宜厚些;阴雨天宜薄些,干旱天宜厚些。但都不能过厚,确保透气,不积水。如果接种时突然下大雨,可待天晴土较干后再覆土。    4  管理    4.1  清沟排水  接种前,根据苓场实际情况开挖必要的排洪沟和排水沟,接种后,雨天要特别勤检查,清沟排水,确保苓窖内不积水。    4.2  覆土掩裂  秋冬干冷季节应适当培土,加厚覆土层。旱情严重时还应考虑喷洒清水或1%的尿素溶液。如果窖面土层流失,天晴后应及时覆土。随着窖内结苓和茯苓不断膨大,窖面土层不断开裂,应多次培土掩裂。因茯苓菌核外露见光容易生长蜂窝状子实体,成熟后弹射出大量孢子,消耗大量营养,影响菌核产量和质量。注意茯苓的药用部分是菌核,不是子实体,这跟绝大多数食(药)用菌不一样。    4.3  预防病虫和动物为害    4.3.1  白蚁  极喜蛀食松木和茯苓,一旦发生常造成较大损失。可选择无白蚁或少白蚁的向阳山地为苓场。并于接种时施一次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防治效果较好。有时发现树皮和木质部已经脱离,两者之间的缝隙可见大量白蚁,我们的成功经验是应剥掉树皮,以便施药扑灭白蚁。松树砍伐后接种前进行“炼山”,可烧死白蚁,也可避免或减轻白蚁危害。还可采用辣椒碱、辣椒油、辣椒杆、烟杆、苦楝树叶等防治白蚁,可完全避免茯苓残留农药。    4.3.2  烂苓病  一般由于湿度过大,茯苓过熟,树蔸营养已消耗完或连接茯苓与树蔸的苓蒂断掉导致茯苓腐烂,应注意排水和及时采收,且采收和再覆土时要小心,不能把幼苓的苓蒂弄断。    4.3.3  黄猄和野猪  黄猄和野猪会践踏苓场,拱翻苓窖,啃食茯苓,常造成重大损失。黄猄胆小经“放鞭炮”等方法驱赶一般不敢再来,野猪只有猎杀。    5  采收与加工    5.1  采收期  接种后8~12个月第一次采收,小树蔸先采收,大树蔸后采收。由于大松树蔸营养丰富,一般可多次采收,第一次采收后再覆土(不需菌种),3~5个月后又可再次采收……特大树蔸甚至可采收5次,历时3年,直到整个树蔸全部腐朽(一捏即碎)为止。    5.2  采收方法  挖开土层,将皮色较深的成熟茯苓采下,幼小茯苓可小心埋回土中,下次再收(若弄断幼小茯苓的苓蒂应立即采收)。当树蔸完全腐朽时,则将大小茯苓全部采收。注意轻挖细收,避免遗漏,也尽量不要把茯苓挖破。    5.3  加工     5.3.1  蒸煮或“发汗”   起窖后的茯苓洗净泥沙后,经蒸煮或一段时间的“发汗”,使苓肉软缩,便于剥皮和切制。    5.3.2  切制  先剥(削)去苓皮,尽量不带苓肉,然后用利且薄的平口切刀将苓肉切成一定规格的茯苓片、茯苓块或茯苓粒,尽量不切碎。当前加工成1立方厘米的“骰子粒”或更小的“豆苓”极受医药部门和客商青睐。如果制药厂收购干苓通常规格要求不严。      5.3.3  晒干  将切制好的茯苓及时摊晒,晒至七八成干时,收起让其回潮再复晒或风干即成商品苓。如果一次性暴晒至足干,容易将茯苓晒成许多裂纹。若遇阴雨天,可用文火烘干,严防茯苓霉烂(注意蒸过的茯苓极易霉烂)。鲜苓制干率一般为40%~60%。    有些茯苓产区,茯苓采收洗尽后,不经蒸煮或“发汗”,直接剥(削)皮→切制→晒干,更省工,但易切碎,需用特别锋利的平口切刀进行切制。

 

 

 

 

 

 

标签:
  • 食用菌种植经验
  •  
  • 怎样食用菌种植
  • 更多栏目最新
    日本鹿茸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日本鹿茸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1 日本鹿茸菇生产与养殖1.1 历年产量鹿茸菇味道鲜美,市场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