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风药(《本草纲目》)、石南叶(《本草纲目》)、六安茶(《本草纲目》)、红叶、石岩叶(《中药材手册》)。
功效
祛风通络、补肾。治风痹、腰酸、肾虚足弱、偏头痛、风疹。祛风补肾。用于风湿筋骨疼痛,阳痿遗精。
《本草经》:‘主补肾气,内伤阴虚,益筋骨皮毛。 '
《别录》:‘治足弱,五烈邪气,除热。 '
《药性论》:“主清热,能益肾气,治足软、烦闷疼痛,杀虫,能驱风。” '
《纲目》:‘泡酒饮治头风。 '
《医林传要》:‘润肾肝,固命火。 '
《现代实用中药》:'治阳痿、遗精、妇女腰冷、不孕、月经不调等症。 '
作用
10%叶提取物可体外杀灭日本血吸虫尾蚴,也可杀灭钉螺。 70%叶乙醇提取物能抑制离体蛙心脏,收缩离体兔耳血管,抑制离体肠管,降低麻醉犬血压。对老鼠毒性较小。服用60和100毫克/公斤1个月,对生长没有影响,肝脏和脂质代谢也没有变化。
日本使用的石南花是杜鹃属植物。其毒性(对小鼠)比石南花强23倍,可引起惊厥。两者不应混淆。
用法用量
内服:汤剂,1.53元;或入丸或散。外用:研细末,撒或吹鼻。
成分
叶和枝含有氰甙,但根不含。
炮制
洗净,稍润,切丝,晒干。
性味
艰苦奋斗,平淡。
《本经》:‘味辛,平。 '
《别录》:‘萍,有毒。 '
《品慧经要》:‘味苦,性平,无毒。 '
宜忌
阴虚火盛者不宜服用。
《本草纲目》:‘吴甲为使者。 '
《药性论》:‘恶蓟。 '
归经
入肝、肾经。 《本草纲目》:‘入祖脉、少阴经。 '《本草再新》:'入肺、肾经。 '
加工采集
全年均可采收。干燥后,将它们扎成小把。
药材鉴别
干燥叶长圆形,长816厘米,宽36厘米,有叶柄;边缘有细而锋利的锯齿,上面红棕色或深棕色,下面颜色稍浅,主脉极其突出。两面光滑无毛。叶子厚、革质且脆。无气,味苦涩。以颜色呈棕褐色、无杂质的为佳。
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
植物形态
石南花,又名:千年红、笔树、石眼树、扇骨树、凿角树、石岗树、油蜡树、水红树。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2米。树冠呈圆形,多分枝。叶互生,革质,长卵形或长倒卵形,长816厘米,宽36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细而尖的锯齿,上面深处。绿色,有光泽,下面黄绿色,茎凸起,两面常被白粉;叶柄宽2至3厘米。顶生圆锥形伞房花序,直径10-18厘米;花萼钟形,具5裂片,三角形;花瓣5枚,宽椭圆形,白色;许多雄蕊,不同长度的花丝;子房半下位,花柱通常2,在基部合生。梨果实红色,近球形,直径约5毫米。花期为四月至五月。果期为十月。
常植于庭院。分布于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湖北、四川、湖南等地。
这种植物的果实(希瑟果)也可药用,详情请参阅本文。
药用部位
是玫瑰科植物石南花的干燥叶。
来自何书
“别鹿”
常见药方
治疗踝膝痉挛,祛风湿,活血脉,补元气:石南花,白术,牛膝(三昧,酒泡一晚,晒干),防风,天麻,枸杞,黄芪(锉)各两两,桂皮(去粗皮)、鹿茸(煎脆,去毛)各一半。将九味罗捣成粉,用木瓜一个,去皮煮至熟,捣成膏药散,用面糊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3050丸,温酒或盐汤饮下。 (《生机总录》希瑟丸)
治妇女神经性偏头痛:石南叶三钱,川芎一钱,白芷一钱半,天麻一钱半,女贞子二钱。水煎服,每日3次。 (《现代实用中医》)
治疗小儿不慎跌倒,或头部受惊,肝系受风影响,导致瞳孔不正。向东看则见西,向西则见东:石南花一两,藜芦三三份,瓜茎五七根。每日结束时,每次将少量吹入鼻中,每日3次,并内服牛黄药以平肝。 (《普济方》石楠散)
治风湿性关节炎:石南叶三两(去粗茎生用)。拳罗就是结局。每剂取半钱至钱匕,与酒三杯混合,煎煮,空温服。 (《盛济总录》希瑟酒)
治鼠瘘:石南花、熟地、茯苓、黄连、雌黄各2两。驱散。将其涂在疮口处,等待第二天。 (“填补肘部后面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