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亚麻籽油(《别鲁》)、黑芝麻油(《外泰》)、芝麻油(《金杏坊》)、芝麻油(苏轼《物相志》)、生油(《本草纲目》)药》))、清油(《岭南保健方》)。
英文名称
芝麻油。
功效
保湿、缓解便秘、排毒、促进肌肉生长。主治肠燥、便秘、蛔虫、积食腹痛、疮痈、疥疮、皮肤皲裂。
《别录》:‘益大肠,防止胎衣脱落。生者因摩擦而生疮、秃头。 '
《千金食志》:‘除头面部之风。 '
孟参:‘杀五黄,降三焦毒气,通大小肠,治蛔虫心痛,适用一切恶疮疥疮,杀诸虫。取汁,与鸡二只,芒硝一两,拌服。过了一会儿,热毒就被清除了。 '
《本草纲目》:“主指天热运行,肠液积热,服一剂,止痛。” '
《日化子本草》:“陈友汤能生肌,止痛,消痈肿,修复皮肤裂痕。” '
《本草纲目》:‘解热毒、食毒、虫毒。 '
用法用量
口服:生的或熟的。外用:涂抹于皮肤上。
成分
种子含脂肪油45%至50%。主要成分为油酸(约48%)、亚油酸(约37%)、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丙酮酸、22烷酸甘油酯。它还含有木脂素、芝麻素和芝麻素。给大鼠口服种子提取物可以降低血糖并增加肝脏和肌肉中的糖原含量,但大量服用会降低糖原含量。黑芝麻油能使大鼠肾上腺抗坏血酸和胆固醇含量增加,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新鲜消毒的芝麻油可以涂在皮肤和粘膜上,以减少刺激并促进炎症的恢复。榨油后的饼对牲畜有毒,会引起绞痛、颤抖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性味
甜甜的,凉凉的。
《别录》:‘微寒。 '
《品会经要》:‘味甘,性微寒,无毒。 '
宜忌
脾虚便秘者不宜服用。
归经
《德培本草》:‘入阳明经。 '
加工采集
8月至9月果实变黄、变黑时采收。将全株剪下,扎成细把,顶部朝上,晒干,脱粒,除去杂质,然后晒干。
药材鉴别
取本品1ml,置于试管中,加10ml含0.1g蔗糖的盐酸,振摇半分钟,酸层显粉红色,静置后逐渐变成红色。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达1米。茎直立,四棱形,稍被短柔毛。叶子对生或上部叶子互生。上部叶片通常呈披针形或狭椭圆形,边缘全缘。中间的叶子是椭圆形和锯齿状的,下部的叶子通常是3裂的。花单生或1-3朵生于叶腋,有柄;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花冠管状,一侧扩大,裂片5,2唇形,白色或淡紫色;雄蕊4,2强,雌蕊1,圆锥形子房,密被白色柔毛,线形花柱,柱头2浅裂。蒴果为四脊,长椭圆形。大多数种子是白色、浅黄色或黑色的。花期为6-8月,果期为8-9月。
药用部位
从亚麻植物芝麻种子中提取的脂肪油。植物形态详见“黑芝麻”部分。
临床应用
慢性单纯性鼻炎的治疗
取芝麻油,用小火加热至沸腾。冷却后装入瓶中,滴入鼻中使用。起初每个鼻孔滴2至3滴,然后逐渐增加至5至6滴,每日3次。经试验治疗63例,有效52例,进展或好转3例,无效8例。平均用药时间最短10天,最长3个月。治疗后鼻通气自觉改善,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部分病例随访1年未见复发。曾尝试数十例萎缩性鼻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但未取得效果。芝麻油滴鼻后起效缓慢而持久,不如麻黄碱溶液起效迅速;最快3天见效,最慢1周以上见效。通常2 周后效果就会很明显。治疗过程中,除少数病例治疗开始时因大量鼻内滴液引起暂时性头晕、头部胀满、恶心、呕吐外,一般无特殊反应。
来自何书
《本草纲目》
常见药方
治新生儿便秘:麻油一两,硝石少许。一起煎煮沸,冷却后慢慢倒入口中,吞咽后立即澄清。 (《林氏经验药方》)
治百药百虫、五金八石、砒霜、山瘴、河豚毒:取生香油一碗,倒入,将毒吐出。 (“简单易行的食谱”)
治漏产难产、血干难产:清油半两,上等蜂蜜一两。煮沸数十次,趁热。别的药都没用,这药却能活血化瘀。 (《方便分娩须知》)
治背痈,初治后立即服,以防毒气内攻:香油一斤,煮二十分钟,加酒醋二碗,分五次喝下。一切都在一天之内。 (《任斋志方》)
治初发肿毒:麻油,葱炒黑,趁热,用手涂旋消。 (《一百零一个药方》)
治疗急性喉麻痹:将油混合在一起,立即倒出。 (《圣人纪宗录》)
治斑秃:取清油一碗,用小竹加热,加水煮沸,沥干猪胆一块,拌匀,剃头擦之,两三天即可痊愈,不必将其暴露在阳光下。 (《普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