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的鉴别方法


骨碎补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最早记载于唐代《本草纲目》。具有补肾、强筋骨、活血止痛的功效。用于肾虚腰痛、跌打损伤、耳鸣、牙齿松动等病症。

它是骨碎补(Kze.)J。 sm。或骨碎补(Drynaria baronii (Christ) Diels) 的根茎。橡树蕨和橡树蕨为附生草本,高20至40厘米。根茎肉质,长而横,密被棕色线状凿状鳞片。叶为II型,营养叶厚革质,红棕色或灰棕色,椭圆形,无柄,长5-6.5厘米(长4-5.5厘米),边缘呈羽状浅裂,类似橡树叶;孢子叶绿色,有短柄,有翅柄,叶长圆形或长圆形,深羽状浅裂,羽片615对,宽披针形或长圆形,先端急尖或钝,常有不规则的浅边缘。叶有波齿,基部有23对羽片,内缩成耳状。两侧均无毛。叶脉突出,细脉相连成45行长方形网状。孢子囊圆形,黄棕色,24列排列于中脉两侧,每条长方形叶脉网状内嵌有1个孢子囊,无孢子囊盖。它生长在树上、山林中的岩壁上或悬崖附近。

产地及分布1、橡树蕨:主产于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

2.槲寄生:主产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区。

鉴别要点鉴别主流骨碎补干胶干胶干胶干胶干胶干胶干胶干胶的四种主要产品,橡树蕨和橡树蕨,分别是:橡树蕨呈扁平长条状,稍扭曲,密布黄棕色。鳞片柔软,可见圆形疤痕状叶痕,质地较脆,断面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呈环状排列;栎蕨根茎直而细长,鳞片多脱落,浅棕色,较硬,断面黄色。

名典鉴定唐代《本草纲目》:“骨碎补,原名猴姜,因其主要功能为修复断骨、断骨而得名”。 宋人马志云:“骨碎补,生于江南,根生树石,有毛,叶如庵堂。” 《明本草》云:“为树上寄生草,根如姜,细长。” 苏松曰:“今淮、浙江、陕西、夔,道、州、县皆可见。树上或岩石上。多在阴处。根抽成条状,有黄红毛。”叶面绿绿色,有黄绿色斑点,背面绿色,白色,有红紫色斑点,春季生长,冬季干燥,呈黄色。 ……没有花籽。采根入药。” 明代《本草孟全》:“骨碎补味苦,温高,多生于潮湿山谷。树石上有毛,叶两小叶相对。不开花,冬季干黄,入药,采根,刮去毛,可修复关节破损,治疗风血疼痛,有破血止血功效……原名扈孙姜,唐明帝因其本体受重伤,改名骨碎补。” 李时珍说:“其根长而扁,略如生姜状。其叶有刺、缺损,颇似刺叶。” 清代《本草纲目》:“骨碎补,又称猴姜。根像生姜,但又长又平。”

快速鉴别1、橡树蕨:又名毛姜、猴姜、沉姜。根茎扁平而拉长,稍弯曲或扭曲,分枝。长4~20cm,宽1~2cm,厚2~5mm。表面浅棕色或棕褐色,密被细小鳞片,柔软如发,呈黄棕色;两侧及上方有凸起的圆形疤状叶痕,少数有叶柄残基,下方留有须根痕。它质轻而脆,容易破碎。断面可见许多呈环状排列的黄色点状维管束。气味微弱,味微涩。

2.橡树蕨:又称橡树蕨。根茎直而细长,分枝少。长5~17cm,宽0.6~lcm。表面有小鳞片,黄棕色,易脱落。脱落后,它们变成黄色至浅棕色。质较硬,断面呈黄色。

标签:
  • 药材鉴别技巧
  •  
  • 怎样药材鉴别
  • 更多栏目最新
    辨清野山参
    辨清野山参
    野山参是地球第三纪的孑遗物种,对于保存种源基因具有极其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