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话养生 愿君温且安


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进入最冷阶段。俗话说“三九养一冬,来年无病”。冬至正是进补的好时机。

首先,冬至养生之道讲究一个“藏”字:头、脚、颈、膝、腹部五个部位一定要“藏”好,以免受凉。要特别注意双脚的保暖。一旦脚受凉,可能会导致上呼吸道局部温度下降,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等疾病。颈部是冷空气侵入的主要部位。如果颈部受凉,往下走很容易引起感冒并伴有肺部症状,而且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大脑的血液供应。女性要注意小腹受凉,否则对生殖健康非常不利。

其次,冬季养生注意不要做七件事:洗澡水温过高:尤其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水温过高会降低血压,加速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引起震动。起床后立即起床: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如果起床后立即起床,血压不升高,很容易引发意外。专家建议,起床后应睁眼躺在床上2分钟,起床后静坐2分钟,在床边静坐1分钟。用围巾遮住口鼻可能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可以用口罩保暖,4小时左右或口罩变湿时更换。清晨锻炼:寒冷的冬至期间,仍应坚持锻炼,但避免在恶劣的环境下锻炼。而且,冬季是去西藏的关键。运动时一定要“等日出”,即等太阳出来了再到户外运动,以免感冒甚至心脑血管疾病。整晚开着电热毯睡觉:长时间使用电热毯、热水袋很容易造成低温烫伤,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烫伤。另外,长期使用电热毯也容易导致血液变得粘稠。切忌开窗:冬季门窗紧闭,人容易出现口干、咽痛等内热症状。即使在冬季,每天也应定期开窗通风。未能及时补充水分:人们呆在温暖的室内,很少外出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体的水分消耗量会减少。喝水少了,血液就会变稠,更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最后,进入冬季,应遵循“秋冬养阴”、“补虚温寒”的原则。 ——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气血不足的女性、亚健康人群成人:可选择滋补但不油腻的食物,如猪蹄、动物筋、肉冻、排骨等煮粥时可加入黑木耳银耳、百合、枸杞、黑芝麻等,滋阴而不腻。一种滋补产品。痰湿体质者,痰多、皮肤油腻、大便粘稠、身体肥胖:可用白豆蔻、薏苡仁、白扁豆煮水或煮粥;用陈皮、砂仁、厚朴、月季花泡茶。和白萝卜冷沙拉。煮汤等可以祛痰祛湿,增强体质。手脚冰凉、胃寒、慢性腹泻、夜尿频繁、脾肾阳虚、气血两虚的人:冬季可吃当归生姜羊肉汤,温阳补血。

此外,冬季进补还有一个好搭档,——“坚果”。坚果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它们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坚果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矿物质、纤维和维生素E,可以抗衰老。当然,由于坚果热量和脂肪含量较高,应作为食品补充剂,不宜过量食用。

标签:
  • 药材养生方法
  •  
  • 学习药材养生
  • 更多栏目最新
    石斛不是万能药,中药越放越有效?
    石斛不是万能药,中药越放越有
    我们的微信朋友圈里总是充斥着各种“生活小窍门”。比如

    推荐网购省20%-90%神器免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