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程序不合理、母源抗体干扰、免疫抑制性疾病等均可引起猪瘟免疫失效。事实上,我国对猪瘟疫苗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猪瘟疫苗的质量是有保障的。免疫力的失败并不都是因为疫苗问题。
免疫程序的缺陷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规模化养猪场的猪瘟免疫方案众说纷纭,十分混乱。主要表现在对仔猪免疫的时间、频率和剂量缺乏指导,免疫方案随意性大,导致免疫效果极差;增加免疫剂量(2至5份);此外,还采用三次免疫、四次免疫,免疫剂量增加到10份以上等。
目前,业界对“乳前免疫”的争论较多,但理论上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由于猪的大部分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所以新生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很少,不足以干扰弱毒疫苗与免疫细胞的接触。超前免疫可以使弱毒疫苗有足够的时间在体内增殖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使仔猪尽快获得主动免疫,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施。
母源抗体对新生仔猪有保护作用,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因此,优质疫苗用于仔猪时,能否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的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进行免疫,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没有保护作用。
因此,免疫前应考虑母源抗体的效价,并注意母源抗体的均匀性。具体方法是在免疫前检测母源抗体滴度,调整母源抗体均匀度,保证空孕母猪猪瘟抗体水平不低于1:64,母猪猪瘟抗体水平不低于1:64。产仔母猪不低于1:32。对反复接种后抗体水平仍低的母猪和感染母猪应彻底淘汰。
此外,日常的饲养管理、营养健康、药物滥用等都会影响免疫效果。
至于如何制定科学的免疫方案,其实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有条件的猪场最好根据猪抗体检测结果安排免疫时间。例如,仔猪猪瘟疫苗的首次免疫时间应根据母源抗体的升降来安排。首次免疫前,采集不同日龄猪的血样检测抗体水平,绘制仔猪母源抗体的消长曲线。当母源抗体下降到较低水平时,可注射脑脊液疫苗,以尽量减少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影响,不会形成免疫缺口。